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毓龍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李毓龍於2000年從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業;2006年獲得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斯坦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2年回到中國,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擔任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201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  ;2023年獲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 [19] 
李毓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經元通訊的基本結構突觸上 [5] 
中文名
李毓龍
外文名
Yulong Li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福建漳平
畢業院校
杜克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性    別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李毓龍人物經歷

李毓龍出生於福建漳平 [24] 
1996年,從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學畢業 [22] 
1996年—2000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2000年—2006年,就讀於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系,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2006年—2012年,在斯坦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12年—2019年,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
2012年,擔任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7年8月,獲得美國“腦計劃”為期三年的經費支持 [15] 
2019年—2020年,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2019年8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 
2020年,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同年,被評為北腦學者。
2023年1月,獲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 [6]  [19] 
李毓龍

李毓龍主要成就

李毓龍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毓龍實驗室集中在神經元通訊的基本結構突觸上,從兩個層面上開展研究:一是開發前沿的工具,即開發新型成像探針,用於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解析神經系統的複雜功能;二是藉助先進的工具探究突觸傳遞的調節機制,特別是在生理及病理條件下對神經遞質釋放的調節 [3] 
具體而言,對於工具開發,集中於:1,結合光遺傳學和熒光成像,無損傷性的研究神經元之間的電突觸連接。電突觸的異常可導致耳聾、癲癇、腦部腫瘤和心臟功能異常等疾病。2,開發可遺傳編碼的檢測神經遞質/調質的熒光探針。神經遞質/調質是神經元化學突觸傳遞的關鍵介導分子,與感知、學習和記憶以及情緒密切相關 [3] 
利用上述熒光探針,功能性和生理性的研究集中於:1,結合雙光子成像和可遺傳編碼的熒光探針,使用果蠅和小鼠作為模式生物,研究嗅覺傳導或睡眠過程中腦的工作機制。2,尋找上述新型化學遞質/調質小分子的對應受體,即尋找“孤兒”受體的配體。3,結合生物信息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和成像學方法,系統地探索和鑑定潛在的新型小分子神經遞質 [3] 
李毓龍建立了一系列新型遺傳編碼的神經遞質熒光探針,如已經發表的乙酰膽鹼探針、多巴胺探針和腎上腺素探針,從而可以實時、定量研究神經遞質的釋放在生理以及病理作用下的重要作用 [10] 
  • 學術論文
截至2023年5月,李毓龍先後以第一、通訊作者在《細胞(Cell)》《神經元(Neuron)》《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等國際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30多篇 [14]  [25]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18年度
新型可遺傳編碼神經遞質熒光探針的開發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018年度
“多巴胺熒光探針”為神經遞質研究提供新工具
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 [18] 
2023年度
通用型嫁接策略開發神經肽熒光探針工具包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17] 

李毓龍人才培養

  • 教育方法
李毓龍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採用“問題導向”的啓發式教學,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科學問題和科學發現背後的“隱藏故事”,掌握運用科學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12] 
  • 指導學生
截至2023年10月,李毓龍培養的多位博士生獲國家獎學金、吳瑞獎學金、北京市和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課題組多篇論文被評選為北京大學優秀博士畢業論文 [12] 
  • 執教課程
李毓龍講授“高級神經生物學”“生命科學前沿文獻閲讀討論”“綜合科學實驗課程”“遺傳學討論課”“神經生物學進展”“現代生物學實驗技術原理及其應用”“高級生物物理學”“心理/神經/腦科學基礎”等課程 [3] 

李毓龍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15年
綠葉生物醫藥傑出青年學者獎
——
2018年
勃林格殷格翰研究員獎 [16]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2018年
第3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 [8]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源協和生物治療公益基金會
2019年
第20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
——
2019年
張香桐神經科學青年科學家獎 [9] 
——
2019年
聯合基因集團
2019年9月
第1屆科學探索獎(生命科學獎) [1-2]  [11] 
騰訊基金會
2020年
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優秀導師獎”
——
2021年
首屆“峯基金”
——
2023年5月
第3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4]  [13] 
2023年
2022年度拜耳中國科研合作獎——拜耳研究員獎
——
2023年
北京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12] 
北京大學

李毓龍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9年
《神經化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編輯
2022年
《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編輯
2023年
《神經元(Neuron)》編委 [14] 
2023年11月
首屆光學革命前沿論壇主席團成員
——
中國生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21] 
參考資料來源: [7] 

李毓龍人物評價

李毓龍在“發展新型遺傳編碼熒光探針,解析生理及病理情況下神經遞質的調控”方面作出了創新性貢獻 [8]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評)
李毓龍在助力解析生理及病理情況下神經元的通訊連接”方面作出了創新型貢獻 [23] (科學探索獎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