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榕

(清朝湖南布政使)

鎖定
李榕(1819—1890),原名甲先,字申夫,號六容, [1]  通籍後改名榕。四川劍州東北何馬溝(今廣元市劍閣縣下寺鎮友于村)人。小時有“聖童之譽”,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咸豐二年(1852)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任禮部主事,經郭嵩燾舉薦,赴湘軍大營追隨老師曾國藩。軍功卓著,歷遷江寧鹽運使、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 同治八年(1869年)罷官歸故里。李榕精通詩文、工書法,治學謹嚴,頗得地方百姓敬重,著有《十三峯書屋全集》和家常語十四篇。先後在劍州兼山書院、江油登龍書院、匡山書院擔任山長、講席18年。以“古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李榕與忠縣李士棻、中江李鴻裔合稱蜀中三李。 [2-3] 
中文名
李榕
別    名
甲先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嘉慶丁卯年(1818年)
逝世日期
光緒庚寅年(1890年)
主要成就
參與平定太平天國
出生地
四川省劍閣縣
代表作品
《十三峯書屋全集》
劍州志》十卷
申夫
所處時期
清代
六容

李榕人物生平

李榕初授庶常

李榕先世居劍州東南大涼山下(今劍閣樵店鄉新房村李家蓋),曾祖父李葦始遷居於劍州東北下寺場河馬溝。父李時榮劍州舉人,曾任廣東龍門、吳川等地知縣,客死於任。母安氏“好禮節儉”。
李榕出生之際,清朝正處於社會大變動時期。李榕自幼聰明好學,蒙師在其入學時,即指着門外牛拉石碾出了上聯道:“黃牛青石碾”,李榕應聲對道;“白馬紫金鞍”。工整的對仗、敏捷的才思受到老師的稱讚,大家都誇他是“神童”。
李榕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舉人,咸豐二年(1852)中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亦稱庶常) [4]  ,次年(1853)改禮部主事。 [5-6] 

李榕鎮壓天國

李榕步入仕途不久,便在曾國藩的保薦下,開始了八年的戎馬生涯。咸豐九年(1859),他在江西南昌辦理湘軍營務。咸豐十年(1860)春,進犯太湖、潛山,贊劃戎機。6月,曾國藩奏薦他任鹽巡道。同治二年(1863)春,率軍二千增援江西,擊退太平天國堵王黃文金部。同年秋,授浙江鹽運使,曾國藩薦留督軍防皖。同治三年(1864)八月,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馬融和等部合捻軍至鄂、皖交界地區,安徽霍山、六安告警,李榕前往增援。十一月,陳得才等軍潰散。 [7] 

李榕追剿捻軍

同治二年(1863),曾國藩奏調李榕任總兵,新立一軍為“鈞”字營。曾國藩深知李榕為人傲岸不羈,性格剛硬,怕與武將不能相處共事,便親書“温恭朝夕”四字並跋相贈,意思是要李榕對人處事,時刻不忘温良恭謙。
同治四年(1865),李榕隨曾國藩渡江夜襲彭城、兗州、濟一帶鎮壓捻軍,積軍功,於同治五年(1866),“詔授湖北按察使”。 [8] 

李榕主政湖南

八年的戎馬生涯,李榕在鎮壓太平天國軍和捻軍中,作為恩師曾國藩的得力助手,以過人的智慧與才能而“軍功卓著”,官職不斷得到升遷,同治六年(1867)冬十月,官至湖南布政使,掌握全省的財賦和人事。 [9] 
在此任期間,李榕注重保護下層人士和平民百姓的利益,制止官府胡亂捕人,濫用刑罰;而對豪紳巨室的特權和不法行為則以多方限制與打擊。湖南原來設有貴州、安徽、陝西、甘肅等省的捐輸局,以“勸捐助餉”為名,敲詐勒索百姓。李榕奏請朝廷,除保留湖南捐輸局統一徵收捐税,然後分成撥解各省外,其餘一律裁撤;針對“湘中捐輸,向搜求於小康之家,豪貴巨室率置不問”的弊病,李榕明令徵收捐税“豁免下户,着重上户,使不得巧避,冀得其平。”他的這些舉措直接觸犯了豪貴巨室的利益,激起了他們的強烈反對,紛紛給曾國藩寫信,痛罵李榕在湘的“胡作非為”,而且御史張沄趁機彈劾李榕“捐輸抽豐,以飽私囊”。同治皇帝詔命李鴻章進行查辦。 [1] 
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因“倡言米捐當先大户”得罪,被革職。 [10] 

李榕故里興學

光緒年間 劍門李榕書“匡山書院”碑 光緒年間 劍門李榕書“匡山書院”碑 [11]
李榕回到劍門家鄉,應地方官邀請,編纂了《劍州志》十卷,凡六萬餘言。其後開始了教學生涯,主講兼山書院和江油匡山書院、登龍書院,弟子遍佈川北一帶。
在教學教程設置中,以儒家治世為本,以“仁義禮智”始教育民,“行古道體段”,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儒道相融的教育思想。以“古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李榕與忠縣李士棻、中江李鴻裔合稱“蜀中三李”。著有《十三峯書屋全集》和家常語十四篇。
清光緒十六年(1890)四月,在家鄉病故,享年72歲。 [12-14] 

李榕主要影響

李榕清廉為官

李榕功升湖南布政使時,已49歲,仕途達到高峯。在主政地方期間,為官清廉。
拒絕迎送:李榕升任湖南布政使,從湖北乘船沿長江水路赴長沙藩台,沿途州府官員聞訊,都在江岸具禮迎候。李榕知報,即派家人劉五去買了八十斤大米,一百斤面和一些豬牛肉,悄悄乘坐一般官船自炊自食。船到各州府點隱蔽而過,不接受宴請和禮物。
約法三章:李榕在湖南長沙走馬上任,即與下屬各級官員約法三章:官樣大方,平易近人,嚴格管束家人,不得仗勢為非作歹;斷案親自勘察,下鄉要輕騎簡從,以誠求證;民間捐税不得隨意亂漲,濫漲。 [15] 

李榕打擊豪門

《清稗類鈔》記載,李榕在湖南發現捐輸局名為“勤捐濟餉”,實則敲詐勒索老百姓。李榕為此申奏朝廷,斷然將省外捐輸局全部撤去,明令“豁免下户,着重上户,使不得巧避”。李榕這些措施,確實打擊了豪門大族,有利小民百姓,激起了豪門巨族的猛烈反對,他們羅織各種罪名,向朝廷誣告李榕“貪贓枉法”,同治己巳(1869)年五月宣佈罷了李榕的官職。一身傲骨兩袖清風的李榕從此就退出了官場中的角逐。 [16] 

李榕個人成就

李榕筆鋒之作

1888年,清朝四川總督劉秉章及蜀中紳士馬長卿等所建成都望江樓崇麗閣落成時,聘請李榕為崇麗閣題寫了一幅一百三十字的長聯。這幅膾炙人口的長聯,文辭高稚。長聯如下:
開閣集羣英,問琴台絕調,卜肆高蹤,採石狂歌,射洪感遇,古賢哲幾許風流。忽攬起儋耳逐臣,哀牢戍客,鄉邦直道尚依然!哀運待人扶,莫侈談國富民殷,漫和當年俚曲。
憑欄飛逸興,看玉壘浮雲,劍門細雨,峨眉新月,峽口素秋,好江山盡歸圖畫。更憶及草堂詩社,花市春城,壯歲舊遊猶在否?老懷自遣,竊願與幽思麗藻,同分此地吟箋。
長聯的作者李榕以簡練冷峻的文筆,使蜀中從漢至明的歷代風流人物和蜀中名山勝景躍然紙上。懷古論今,針砭時世,抒發了他官場失意,懷才不遇,傷時自遣的心情。這副長聯一經問世,幾與王勃《滕王閣序》媲美,為望江樓崇麗閣增添了光彩。頗受當時文人學士的讚譽。為了表彰長聯,四川省曾下令減少作者家鄉劍州徵銀二百兩(事見《劍州志大事記》)。 [12] 

李榕桃李芬芳

李榕教館十八年,所教的門人遍於中華大地——孫闔如京為內閣大學士張之洞的僚屬,謝佩舒作廣西柳州太守,倪粲甫為湖南長沙太守,高聚卿保舉湖南衡陽令,廖季平為山西太原太守,廖述之任上海學政,張政任四川劍閣縣知事,張琴署安徽廬江知縣,陳緯元署湖北黃安知縣,王世萬、歐培湘任國子監南學候選教諭,鯫生拔為刑部屬吏,喬茂萱為曾劼剛少司農屬吏,李蘋三官江友知府,黃少昆任湖南永定候補知縣,餘世輔滇試名列第二等等。 [13]  [17] 

李榕歷史評價

曾國藩稱讚 :“申夫在鄂,屬吏樂其擺脱官場習氣,同僚亦敬其清操。到湘後,譽望更勝於鄂。”
清廉為官、率直為人是李榕最大的人生亮點。 [20] 

李榕軼事典故

李榕母雞破曉

考試前的李榕因緊張有些退縮,母親便叫來李榕,輕言道當日破曉之雞為母雞,是千年奇觀,寓意“公雞不鳴母雞鳴,我兒入京赴翰林”,這是吉兆,需立即起程,走入考棚,前途無量。結果,李榕果然中了進士入了翰林,母親一句戲言,成全了史上有名的望子成龍的佳話。 [21] 

李榕底兒還正

李鴻章與李榕同出曾國藩門下,而李榕文才遠遠高於李鴻章,看不起李鴻章,看不起李鴻章的人品。有一次,李鴻章請李榕赴宴,李榕遲到,並穿了一雙爛鞋,李鴻章取笑説:“老兄的鞋幫子爛了,該換一雙新的啊!”李榕當即答道:“我這鞋幫兒雖爛,但底兒還正。”這話,罵李鴻章功名底子不正,是監生出身,當時李鴻章面紅耳赤,從此懷恨在心。以致後來李鴻章在受命查辦李榕的“打擊豪門”案中,乘機報復,不讓李榕申辯而被罷官。 [14] 

李榕人際關係

曾祖父:李葦始,由劍州東南大涼山下(今劍閣樵店鄉新房村李家蓋)遷居於劍州東北下寺場河馬溝。
父親:李時榮為劍州舉人,曾任廣東龍門、吳川等地知縣。客死於任。
母親:安氏,“好禮節儉”。
弟:李樸,李柄,李栻,李栩,同登黌門。
子:李穎為增生,李預為恩翰林, 李頲為金州府官。
孫:李諫及鄉紳商量 [22] 

李榕個人作品

李榕《劍州志》

《劍州志》 《劍州志》 [19]
此志始修於同治八年(1869),乃是李榕自湖南解官歸鄉之後,應州“大夫人士”之請,率同其弟樸、柄、拭栩,兒子李穎及諸門人編輯而成。李溶來署知州時,正趕上收尾,自是大力贊助。纂修過程中,其一是將雍正舊志“詳加考證”,其二是廣為採錄舊志以後一百四十餘年間史事加以編輯,成書啓於同治十二年(1893)刊刻印行。到了民國十六年(1927),省修志局複用鉛字印行。
此志十卷分十門,約8萬餘字,記事雖簡而明晰。藝文門比重仍大,超過半數,除雍正舊志所載外,增補少量清代中後期的詩文。其他門類僅於官師、人物等有所增補,人士中增入嘉慶初白蓮教起義在川北之活動及被清軍鎮壓之史實。
今存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和民國十六年(1927)四川省修志局鉛印本。 [19] 

李榕《十三峯書屋全集》

李榕精通詩文、工書法,治學嚴謹,頗得地方人敬重。他去世的當年,龍安知府蔣少穆將其着作整理為文稿一卷、詩集二卷、書札四卷、批牘二卷,刻印成書.以其齋之名題名為《十三峯書屋全集》。 [5]  [18] 
在家鄉從教時間長達十八年,目睹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思想開始轉變,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搣榕閲歷四十餘年,深感近日世情淺薄,從善如登天之難,為惡如流水之易厖。攠他曾對人説;搣天下衙門如此,為何恨洪秀全哉。攠對一個從鎮壓農民起義的封建官吏轉變到承認官逼民反的現實,這不能不説是多麼大的進步啊!
李榕精通詩文、工書法,晚年治學更為謹嚴,他在指導學生作文方面經驗豐富,極有見地。教學授業有方,頗得地方人敬重。光緒十六年(1890年)四月,這位李老夫子在家鄉病故,享年72歲,他去世的當年,龍安知府蔣德鈞將其遺著整理為文稿一卷、詩集二卷、書札四卷、批牘二卷,刻印成書,以其齋之名題名為《十三峯書屋全集》。 [23] 

李榕後世紀念

李榕李榕紀念館

李榕紀念館 李榕紀念館 [24]
李榕紀念館位於劍閣縣城龍江小學內,龍江小學由李榕先生創辦的靜墨齋發展而來。紀念館介紹了李榕傳奇的一生,從家風淳樸、蜀中三李、勤政清廉、書法藝術、桃李芬芳、故鄉情懷、劍州三傑闡釋了他對家鄉和社會的貢獻。
通過展示家風家訓、詩詞文章、記載書籍、書法作品等多種形式,凸顯了李榕廉潔奉公、敢於擔當的為官之道和良好的家風家訓。同時通過李榕清廉為官的品行和家規家風教育思想的展示,引導人們行家規、嚴家教、正家風。
李榕紀念館已升格建成黨員幹部家規家風教育基地。 [25-26] 

李榕清廉石

清廉石 清廉石 [20]
清廉為官、率直為人是李榕最大的人生亮點。在給江蘇按察使李眉山和江油縣令熊夑臣信中寫道:“率直乃君子本色”,“廉之一字是我輩鐵板註腳,毫無移易處”。
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李榕遭受誣陷被革職。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李榕從此退出了官場。罷官後,按清朝規制應返回故鄉,可是他在任期間為官清廉沒有餘錢,又拒絕別人饋贈,只能靠出售書法墨寶籌資,遲延近兩個月才湊足路費。返鄉時沒有重物壓艙導致船行不穩,不得不就地搬取兩塊大石頭壓艙。李榕回到故鄉後將這兩塊石頭放在翰林府西階作為紀念。
曾跟隨李榕行船歸鄉的這兩塊石頭,現置於劍閣縣龍江小學內。 [27] 

李榕名望

劍閣人民非常尊敬這位鄉賢,人們都稱作李夫子或李翰林,而不直呼其名,人們不忘記這位有功於桑梓的人在,為他在故里豎碑。 [28] 

李榕史料記載

《劍閣縣誌.李榕》(劍閣縣誌編纂委員會,巴蜀書社出版,1992年7月第1版,第191-921頁)
《曾國藩文集·處世金針·治軍之術》 [29] 
曾文正公年譜》(卷六、七、九、十) [30] 
《湘軍志》(篇第一、第四、篇第五、第十二、 籌第十六) [31] 
《清實錄同治朝實錄》(卷實錄卷之二十五---卷之二百五十八) [3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