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松濤

(中國天津籍藝術家)

鎖定
李松濤 (1932.1—)別名李松,天津楊柳青人。擅長中國美術史論。曾在解放軍部隊從事美術工作。195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先後在美術史系、中國畫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美術研究》編輯,並講授中國古代美術史。歷任中國美協《美術》月刊副主編,《中國美術》主編,美術雜誌社社長,中國美協第四屆理事,炎黃藝術館副館長。 [1]  [3] 
中文名
李松濤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天津楊柳青
出生日期
1932年1月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主要成就
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 [1] 

李松濤人物經歷

李松濤[現代]一九三二年生。又名李松。天津人。擅美術理論。美術編輯部。曾在解放軍部隊從事美術工作。195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先後在美術史系、中國畫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美術研究》編輯,並講授中國古代美術史。歷任中國美協《美術》月刊副主編,《中國美術》主編,美術雜誌社社長 [1]  ,中國美協第四屆理事,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炎黃藝術館副館長。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國美術全集》編委,《齊白石全集》第七、九卷主編。編著有《徐悲鴻年譜》《韓熙載夜宴圖》《萬山層林·李可染》《張擇端》《顧閎中》《黃胄》《徐渭生平與其繪畫成就》等。

李松濤藝術展覽

展覽現場及作品
展覽現場及作品(32張)
2018年5月9日,“史海尋貝——美術史論家李松的治學與收藏”展覽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美術史家李松先生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的學術著作、文章、書法、繪畫臨摹與創作、收藏以及手稿、手拓、通信等共100餘件,其中李松的舊藏碑石原拓,重要著作《中國青銅器藝術研究》《中國美術史》《徐悲鴻年譜》完整手稿,以及與王朝聞、華君武、吳作人、賀友直等學者、藝術家的通信等均為首度亮相,展覽將持續到5月13日。 [2]  [4-5] 

李松濤出版著作

出版物
出版物(2張)
25歲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在美術史系、中國畫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助教、系秘書、學報《美術研究》編輯。44歲調入中國美術家協會,任《美術》、《中國美術》兩刊物副主編、主編,美術雜誌社社長。他是中國建立美術史學科以來培養出來的第一代美術史論家,他主編與參與主編過《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華文明史》《世界美術全集》《中國美術史》等國內大部頭的美術史著作;他自言幾十年來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當編輯,二是教書。2008年,李松先生榮獲中國美協頒發的“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獎。 [2] 

李松濤人物評價

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王明明:
談及此次展覽的舉辦和李松先生時,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王明明説:“數十年來,在藝術研究和學術建設上,李松先生都給予了北京畫院很多的幫助。我們一直在思考,作為北京畫院這樣的機構對於李松先生這樣的著名學者能做什麼?希望這個展覽能夠呈現李松先生一輩子研究的成果、治學精神、深入研究、珍貴收藏,能夠將這些內容面向觀眾,這是北京畫院的社會責任。不僅是李松先生的藝術成就和收藏,其實首先感動我的是他的為人,中國美術最高境界講究人品和畫品,這麼多年來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這樣的道理。”王明明説,雖然自己跟李松先生的談話次數並不多,但每次李松先生的觀點都能讓自己受益匪淺,而我們當下的公共藝術機構應該給予美術理論家、美術史家更多的關注。
中央美術學院副書記王少軍
中央美術學院副書記王少軍觀看展覽之後談到:“看到李松先生一幅幅書法,一件件碑拓,史論研究文章和書法,還有先生田野調查的文本,和藝術家們來往信件的原作,還能看到先生寥寥數筆的速寫卻能夠畫出那樣的生活氣息,表達準確同時也具有時代性,從中能夠感受到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治學能力。李松先生就是中央美術學院史論學科的發展縮影,代表了中央美術學院的精神和水平,感謝北京畫院為李松先生舉辦展覽,為後輩提供了一個學習前輩的機會。”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
作為多年的老同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談到,可能當大家看到李松的諸多藝術研究、創作和收藏的成果時會很意外,但是作為李松的老同事自己一點都不驚訝,這麼多年來自己一直對他甚為了解。在上世紀50年代進入中央美術學院之後,李松作為金維諾先生的得力助手,在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史論學科創辦初期做了大量工作。在《美術》雜誌工作時,李松先生也是修改稿件最認真,修改字跡最清晰的同事。這麼多年來,他做了很多紮實的工作,就像他的做人一樣,勤奮誠懇,謙虛好學。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則在開幕現場談到,面對李松先生等前輩與大家,自己感覺誠惶誠恐,這次展覽更是讓後輩去思考:“如何才能為藝術事業貢獻力量。”安遠遠説,並不是作為一位學者能為自己著書立説就是成功,也並不是作為一位藝術家能賣多少錢就能成功。而是像李松先生為美術史所做的貢獻,還像王明明院長、楊力舟館長等作為藝術家還能為美術公共事業擔任行政工作,前輩們為美術事業的點點滴滴的工作成為後輩的榜樣,而這才有了李松先生的展覽和一場聚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