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文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學和森林學家)

鎖定
李文華(1932年1月15日—2022年12月23日),出生于山東廣饒,生態學和森林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名譽院長、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1] 
李文華於1953年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1961年獲得蘇聯科學院博士學位;1961年—1973年任北京林學院森林學教研室主任;1983年—1989年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2006年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4]  [8]  ;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32] 
李文華長期從事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和農林複合經營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生態農業研究;自然保護區管理;森林科學經營;區域生態建設。 [6-7] 
中文名
李文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廣饒
出生日期
1932年01月15日
逝世日期
2022年12月23日
畢業院校
蘇聯科學院林業研究所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3] 
2018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李文華人物生平

李文華 李文華
1932年1月15日,李文華出生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 [33] 
1949年,考入北京大學農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前身)森林系。
1953年,從北京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前身)畢業並留校任教。
1957年9月,到蘇聯科學院林業研究所留學,師從生物學家和森林生態學家蘇卡切夫(Sukachev)院士,系統地學習地植物學的基礎知識。
1961年-1973年,任北京林學院森林學教研室主任。
1973年-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科考隊林業組組長。
1978年-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生物資源室中科院青藏高原科考隊主任,副隊長。
1980年10月-1981年2月,在德國漢堡大學世界林業研究所進修。
1983年-1989年,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1987年10月-1988年2月,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共體下屬XII支部(DG12)學習國際科學發展預測方面的知識。
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02年—2006年,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2018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3] 
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32] 

李文華主要成就

李文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文華院士考察哈尼梯田 李文華院士考察哈尼梯田
李文華長期致力於森林生態和資源生態工程的研究;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生物量的製圖上,開拓了中國森林生物生產力的研究,為中國森林生態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在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區從事科學考察和定位研究工作,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佈基本規律,對青藏高原森林生態的開發和保育奠定了科學依據。
20世紀80年代,李文華組織領導了橫斷山和西南四省(區)資源開發項目,為西南資源開發和國家建設重心的西部轉移提供了科學依據;建立了高原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優化模式,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倡導生態農業研究,籌建了江西省千煙洲紅壤丘陵試驗站,使千煙洲模式成為紅壤丘陵整治的典範;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農業生態工程研究,為江西山江湖工程樹立了樣板;系統總結了農林複合經營的理論體系,提出了中國農林複合經營應用模式,推動了“九五”、“十五”中國生態農業縣的發展,開拓並領導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工作;率先進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實踐,促進了中國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補償領域的研究,參與國家和地方生態建設工作,特別是在生態省、生態市和生態示範區建設方面發揮了作用;組織領導人與生物圈等多項大型國際科研計劃;在自然保護區管理、森林科學經營,區域生態建設方面,做出了貢獻。 [2]  [4]  [24]  [29] 
  • 學術論著
李文華(中)院士當選MAB主席後與日本友人交談 李文華(中)院士當選MAB主席後與日本友人交談
截至到2022年,李文華主編《西藏森林》《中國的自然保護區》《中國農林複合經營》《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生態農業—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生態農業的技術與模式》等20部專著、文集;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主編有關自然資源、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系列叢書40餘部,其部分論著如下: [8] 
[1]李文華.川滇黔接壤地區資源開發與生產佈局[M].科學出版社,1991. [9] 
[2]李文華.Forests of the Himalayan-Hengdunan Mountains of China and Strategies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1993. [10] 
[3]李文華.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M].國際科學技術與教育出版社,2001. [11] 
[4]李文華.生態農業——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12] 
[5]李文華.東北地區有關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戰略問題研究——林業卷[M].科學出版社,2007.
[6]李文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的理論、方法與應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3] 
[7]李文華.旅遊文化資源:格局,過程與政策[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14] 
[8]李文華.東北天然林研究[M].氣象出版社,2011.
[9]李文華.中國當代生態學研究——可持續發展生態學卷[M].科學出版社,2013. [15] 
[10]李文華.中國當代生態學研究——生態系統恢復卷[M].科學出版社,2013. [16] 
[11]李文華.中國當代生態學研究——生態系統管理卷[M].科學出版社,2013. [17] 
[12]李文華.中國當代生態學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育卷[M].科學出版社,2013. [18] 
[13]李文華.中國生態系統保育與生態建設[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19] 
[14]李文華.Comtemporary Ecology Research in China[M].Springer,2016. [20] 
[15]李文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戰略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6. [21] 
[16]李文華.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7. [22] 
  • 科研獲獎
時間
獎勵名稱
1987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1989年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1991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獎
1997年
中科院自然科學獎 三等獎
2004年
中國圖書獎
2004年
國家林業局科技貢獻獎
參考資料 [23] 

李文華人才培養

  • CERP計劃
李文華院士(右二)在野外考察 李文華院士(右二)在野外考察
李文華在任MAB計劃主席期間,推動MAB計劃在中國的推廣和實施。由中國、德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持的生態研究合作計劃(Cooperative Ecological Research Project, CERP)就是一個代表。該計劃包括了研究、互訪、召開研討會、培訓人員、提供儀器設備等合作方式。通過計劃的實施,中德雙方除科學上收穫外,雙方科學家和管理人員還參加、組織和協調大型國際合作項目的經驗。通過這個計劃,中國有7個單位,10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並得到鍛鍊,其中都已成為中國城市生態、森林生態、湖泊生態、污染生態等生態學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骨幹。李文華還推薦中國青年學者在國際MAB秘書處進行學習和鍛鍊,也都做出了很大成績。 [7] 

李文華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7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2年
中華寶鋼環境獎
2012年
2011綠色中國年度焦點人物特別貢獻獎
2013年
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獎
2018年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8年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週年傑出貢獻獎

為科學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參考資料 [3]  [24]  [27]  [30] 

李文華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4年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委員會主席
2019年
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2020年
第二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顧問

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國際協調理事會主席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南亞十國小流域綜合治理首席專家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理事

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ICIMOD)副主席

國際科聯(ICSU)環境顧問委員會委員

《自然資源學報》主編

《瑞典皇家科學院人類環境雜誌(AMBIO)》中文版主編

中國生態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國農業環境保護學會副理事長

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委員會主席 [26] 
參考資料 [5]  [7]  [25]  [28] 

李文華個人生活

  • 少年立志,嚮往自然
2005年,李文華在西藏林芝考察生態旅遊 2005年,李文華在西藏林芝考察生態旅遊
1949年,李文華考入了北京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北京林業大學前身)。學校臨街有一個圖書館,李文華有一次偶然看到一本介紹美國國家公園的書,一組照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巨杉和花旗松的森林,成了李文華畢生科學事業的前奏。 [7] 
  • 廣泛學習,厚積薄發
為適應現代科技的需求,李文華還向學生們學習電腦的應用,辦公軟件的操作,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科技知識。李文華從學習打英文字開始學習電腦,在使用的過程中向自己的學生邊用邊問,“學生做老師,我做學生。在學不會時,我這個學生比老師的脾氣還大。”憑着這股勁,電腦成為李文華得力的助手。 [7] 

李文華人物評價

李文華院士“作為中國資源生態和生態工程學術帶頭人,長期致力於林學、生態學研究,在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文化,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綠色中國年度焦點人物評委會評) [27] 
“李文華便像一面旗幟,凝聚起一支跨地域、跨單位、跨學科的研究團隊,讓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科技日報》評) [3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