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扁

鎖定
李扁,文化學者,性學思想家。1971年3月生於安徽。北京師範大學學士畢業,軍事醫學科學院碩士畢業。
中文名
李扁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性    別

李扁人物生平

1999年提出“三欲原理”,主張人有三欲:食慾、性慾和腦欲。腦欲是指大腦對信息有規定性、選擇性和依賴性。
2003年提出“性小康”概念,被媒體評為2004年度十大關鍵詞之一。
2006年,與方剛發起中國青年性學論壇;同年,與張銀俊共同發起青艾工程(全稱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教育學會共同主辦),任辦公室副主任、總策劃。
2008年5·12汶川地震之後,與白巖松、張銀俊共同發起1+1心聯行動,經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教育學會立項,任辦公室副主任。
曾任北京東方生命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

李扁性學思想

提出性的本質,不是性器官,不是性行為,而是關係。因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語)。”故性的本質,不會外於人的本質。如果小康是指生產力,那麼和諧就是指生產關係。性是生產關係當中重要的一維。
提出重建中國的性文明。他把中國性文明分為三個階段:五千年當中,有4200年屬於光明時期,主要指導思想是“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800年,屬於黑暗時期,主要指導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進入第三個時期。即是以性小康為開端,創建科學昌明、人文錦繡的新時期性文明。
他提出,近800年來,人們錯解了朱熹“存天理,滅人慾”學説的本意。
他用“腦欲”理論,指出中國走出性文明、性教育困境的辦法,在於脱敏與飽和。1999年,中國人均信息佔有量是世界人均的1/14(一説1/17),性信息,不管是高端信息,還是低端信息,都遠低於世界人均水平。
他指出,“文明是以規則處理衝動”,性文明也不例外。
在性學人才培養和社會氛圍的改造方面,他提出:“先有一個圈子,後有一個時代”。

李扁性教育實踐

最重要的一項,是首倡青艾工程(或青愛工程),並親自執行。在極困難的情況下,與張銀俊女士發起並執行此公益項目。
主張“青艾工程,人性永恆”,“青艾小屋,人的教育”。認為現代教育只重知識,不重育人,是捨本逐末;指斥國人“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卻不敢面對性的教育”;終於按捺不住,所以走出書齋,“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矢志通過“青艾小屋”對青少年進行“做人做事做愛”的教育。

李扁著作

《協和博士論壇(三卷)》(執行主編)(2001年,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大學生綜合素養導論》(副主編)(2004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我們都要性小康》(2010年,鳳凰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