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廷贊

鎖定
李廷贊(1914年7月13日—2008年7月28日),河北省交河縣人。1931年12月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李廷贊1931年12月在江西參加寧都暴動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6月任紅一軍團司令部科員,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徵;1947年12月至1952年8月任中南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和第二十四步兵學校副校長;1952年8月至1959年8月曆任地質部探礦工程司副司長、測繪局副局長、局長;1960年8月任國家測繪總局局長;1977年7月至1979年5月任國家測繪總局籌建組成員;1979年5月至1982年4月任國家測繪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2008年7月2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在李廷贊同志病重期間及去世後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的領導同志有:習近平胡錦濤李源潮曾慶紅 [2] 
中文名
李廷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河北
出生日期
1914年7月13日
逝世日期
2008年7月28日
主要成就
參加反圍剿,參加兩萬五千里長徵,併為祖國的測繪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1] 

李廷贊人物生平

  • 報考軍校 結緣測繪
1949年李廷贊在中南軍政大學期間留影 1949年李廷贊在中南軍政大學期間留影
李廷贊,1914年7月13日出生在天津。祖上為滿族,正紅旗,1644年隨清軍入關,駐防直隸及周邊地區,後幾經遷移,定居河北滄州地區交河縣泊頭鎮李皇莊。其父很早到天津發展,憑藉自幼受到的良好教育,以律師身份在天津創辦了律師事務所,除了有幾十畝地外,還經營煤廠、肉鋪等,家境十分殷實,並育有5子1女,李廷贊在兄弟中排行老幺。 [1] 
李廷贊9歲那年,家父去世,家庭生活逐漸陷入困境,李廷贊勉強讀完初中後,迫於生計四處奔走。他16歲那年,家境實在難以維持時,正趕上山西軍閥孫殿英的軍事政治學校到天津招生,李廷贊約王幼平等5位同學一同報考,並被順利錄取。在赴校途中,路經河南修武縣時,被國民黨孫連仲部二十六路軍二十五師七十三旅截留下來,這100多名學生被編成了學兵連。 [1] 
1931年7月,二十六路軍被蔣介石派往江西圍剿紅軍,曾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軍事教官的李青雲(中共黨員、後成為紅十五軍軍長)與中共特別支部書記劉振亞商議,要設法接近學兵連。他們向旅長董振堂建議“恢復學兵連教學業務”。學兵連本是董振堂一手抓起來的,李青雲的建議正合他的心意,當即表示同意,並確定李青雲和劉振亞為教官,由李青雲主管此事。 [1] 
李青雲和劉振亞有了接近學兵連的機會,立即制訂教學計劃,包括政治教育、參謀業務、測繪知識等。還組織“學術研究會”,大講中國近代遭受列強侵略的屈辱史,介紹日本侵略東北殺人行兇、為所欲為的惡行,中國軍人應開赴抗日前線,保衞國土等,使學兵們的愛國熱情日益高漲。李青雲組織成立測繪小組,講授測繪知識,每天組織到附近山上進行實地地形測繪。期間,李青雲還連續兩天帶領學兵連測繪小組,在長嶺堖、老溪壩一帶進行測繪,名義上是學習繪圖,實際上是繪製通往蘇區的地形圖,熟悉通往蘇區的道路,以保證起義部隊順利進入蘇區。 [1] 
教官的細心教誨和嚴格要求,使學兵們很快掌握了測繪知識。學兵李廷贊就是在這時初步掌握了測繪技能,為他1931年12月經寧都暴動參加紅軍並從事測繪工作創造了條件,“測繪”也成為他畢生難以割捨的“擔當”。 [1] 
  • 初上戰場
1937年東渡黃河前李廷贊(右一)與參謀曾思玉(左二) 1937年東渡黃河前李廷贊(右一)與參謀曾思玉(左二)
國民黨二十六路軍經“寧都暴動”參加了紅軍,學兵連全部被送到紅軍學校學習。1932年李廷贊從紅軍學校畢業後,先被分配到紅軍總司令部,後又被分配到紅三軍司令部作戰科擔任測繪員。測繪工作究竟怎麼搞他心中無底,而軍部只有他一人從事測繪工作,無法與別人商量,只好一邊自學一邊摸索,通過實踐積累經驗。 [1] 
一天,紅三軍軍長徐彥剛找到李廷贊,要求他今後每到宿營地,只要時間允許,都要測繪一張駐地附近的略圖,而且具體交代:“接下來的行軍路程不太遠,你就先畫一張圖拿來我看看。”這是他第一次正式接受測繪駐地略圖任務。測圖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部隊行軍作戰,每天要走六七十里路,路上不能掉隊,好不容易到達宿營地,別人都休息了,李廷贊還要拖着疲憊的身體,爬到駐地附近山上,選擇通視廣闊的山頭設站進行測繪,如果通視不好,甚至需要爬幾個山頭。 [1] 
為了不辜負領導的信任,他行軍後不顧疲勞上山進行測繪。開始,因無實踐經驗,又唯恐畫得不好,就把地貌、地物特別是居民點等畫得非常詳細,費了很大工夫,但總覺得畫得太潦草,不正規,不美觀,於是為了便於首長審閲,他又重新繪了一張,畫完發現天色已晚,趕快回到徐軍長處。徐軍長邊看圖邊對他説:“這圖你畫得過分細緻了,象繡花一樣太費時間,以後可以簡略點。” [1] 
事後,李廷贊慢慢體會到,繪軍事略圖不能像繡花,要抓住重點和要點。如居民地表示,除房屋輪廓外,還要畫上一根一根的斜線;鄉村道路畫一條實線,邊上還要加虛線;無論房屋和道路,要區分出陰陽面來。從這一天開始,只要到達宿營地天色尚早,他都儘可能測繪一張略圖,時間長了,也摸索出一些經驗。如:紅軍打到福建,佔領漳州、漳浦,紅三軍司令部駐紮漳浦時,他測繪過地圖。漳浦地處平原,通視困難,地方又大,李廷贊用了好幾天才把漳浦附近略圖測完。 [1] 
以後部隊返回江西根據地時,在南雄水口與廣東軍閥陳濟棠部打了一場惡仗,18歲的李廷贊第一次領略了戰爭的殘酷和慘烈。 [1] 
  • 反“圍剿”繳獲整理出江西全省地圖
1933年到1934年間,李廷贊被調到紅七師任參謀,兼搞測繪業務。一天,七師參謀長曹裏懷叫上李廷贊,讓他陪同一塊去附近山頭視察地形,並且當場畫一張略圖,李廷贊大約用了一小時時間,把圖畫完,參謀長曹裏懷一邊對照實地一邊看圖,覺得還不錯。此期間,李廷贊還特別注意學習其它同志測繪的略圖。比如,兩次看過耿彪同志畫的地圖,學習我方警戒線、崗哨位置的表示方法,怎麼繪製才畫得詳盡、漂亮。這種習慣也是李廷贊測繪技術進步很快的原因。 [1] 
1936年一軍團司令部在甘肅宮河鎮李廷贊(後二排左一) 1936年一軍團司令部在甘肅宮河鎮李廷贊(後二排左一) [1]
之後,李廷贊又由七師調到九師(後改為一團和三團)當參謀,在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江西中央蘇區組織所謂第四次“圍剿”過程中,部隊經常來回穿插,行軍作戰,打了不少勝仗,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其中有不少江西省地圖。這些地圖經李廷贊細心清理,僅1:10萬比例尺地形圖就差不多覆蓋了江西大半個省,還有部分1:5萬地形圖,其中有不少是重複的,但在中心區域缺少一幅。多餘的李廷贊都整理上交師部,缺少的那部分地圖,他決定自己複製,但限於戰事吃緊,一直未能如願。之後的一段時間裏,李廷贊千方百計進行蒐集,終於將這部分地圖搞到手,因為江西全省地圖對紅軍行軍作戰非常重要,軍事價值無可估量。儘管國民黨所繪製的地圖質量很差,但總比手中沒有要強很多。 [1] 
  • 轉業投身於新中國測繪事業
隨着全國解放步伐,東北軍政大學隨部隊南下遷至武漢,更名為中南軍政大學,李廷贊擔任校務部長。1951年4月,李廷贊接到命令,到桂林第二十四高級步兵學校擔任副校長。 [1] 
1952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地質部,何長工調任副部長,後任黨組書記。在他的動員下,李廷贊在地質部成立的當月,辦理了轉業手續,把家從桂林搬到了北京,並擔任了新成立的地質部探礦工程司副司長。 [1] 
地質部於1954年成立了測繪局,由李廷贊擔任局長,負責組建地質勘察測繪力量。1955年到1957年,陸續組建起三個大地測量隊,三個地形測量隊,以及航攝隊、大地計算隊、航測內業隊、製圖(包括印圖)隊等,測繪人員迅速擴大到近4000人,測繪隊伍初具規模。 [1] 
但是,新組建的隊伍畢竟非常年輕,技術人員和設備都嚴重不足。當時地質部正在柴達木盆地和祁連山一帶搞地質普查和勘探,急需當地1:10萬地形圖。沒有地形圖,勘探工作就無法展開,儘快測繪出地形圖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李廷贊多次到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那裏彙報,建議地質部往國務院打報告,請蘇聯專家來華幫助。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看到地質部的報告後,在北戴河開會期間,把李廷贊和當時的總參測繪局局長劉良叫去,親自了解測繪隊伍的情況,並拍板,通過外事談判,聘請蘇聯專家攜帶器材設備來華。就這樣,五、六十位蘇聯專家充實到了測繪隊伍的各個重要崗位。 [1] 
當時中蘇關係很好,蘇聯專家把蘇聯一整套測繪技術規範傳授給我國的技術人員,並帶出了我們自己的一批測繪專業骨幹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質部測繪局建局初期技術力量嚴重不足的矛盾,使我國初建的測繪隊伍很快發展起來。當時蘇聯專家還帶來了飛機和駕駛員,地質部測繪局於1955年組建了航攝隊,至1957年完成了總面積約70萬平方公里的航攝任務,有力地保障了地質普察勘探工作的展開。
同期,各大區地質局也把原來的測量分隊和繪圖室逐步擴建成專業測繪大隊,承擔起柴達木、祁連山、西寧、鄂爾多斯等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質勘探區大比例尺測圖任務。 [1] 
歡迎蘇聯專家回國 歡迎蘇聯專家回國
這期間,李廷贊經常深入到各大測區,瞭解測繪隊伍的建設情況,檢查業務進展,協調來華的蘇聯專家組,加強對作業一線骨幹力量的培養。右圖為1959年9月28日,國家測繪總局領導班子集體歡送蘇聯專家卡洛特柯夫同志回國。圖從左至右陳永齡、李廷贊、陳外歐、卡洛特柯夫、白敏、卡拉耶夫斯卡雅、魯突 [1] 
  • 併入國家測繪總局推進全國測繪事業
隨着國家建設的迅速發展和全國測繪事業的逐步擴大,迫切需要加強對全國測繪事業的規劃和管理,進一步加快全國性的基礎測繪。為此,1956年1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十一次會議批准,國務院成立國家測繪總局,抽調總參測繪局所屬的第二、四大地測量隊,第一、四地形測量隊和計算、航測、製圖內業區隊約2000人以及相應的儀器設備為基礎,組建成基本測繪隊伍,同年10月,國家測繪總局組建完成,正式開展業務。 [1] 
當時,國家各經濟部門對測繪用圖需求量非常大,從國家測繪總局和地質部測繪局各自所承擔的任務來講,兩局都感到測繪力量嚴重不足。一次,聶榮臻元帥通知李廷贊到總參談話,主要是瞭解地質部測繪局現有的技術力量和承擔任務的情況。不久以後,國務院於1958年6月決定,國家測繪總局由地質部代管(仍屬國務院建制),原地質部測繪局連同該局所屬十三個測繪單位近4000人全部合併到國家測繪總局。同年12月,又把總參測繪局的一個大地測量隊和新疆石油地質局的兩個測量隊抽調給國家測繪總局,並選擇交通便利的西安,修建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內外業營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技術裝備過硬、職工總數達7000多人的測繪專業隊伍。 [1] 
為了爭取到更多的支持,李廷贊找到何長工,希望地質部在辦公用房和職工宿舍方面給予新成立的國家測繪總局更多幫助。經地質部黨組研究決定,將當年地質部三里河那座綠尖頂的辦公大樓(現部分是測繪出版社)和三里河一區三幢職工宿舍樓劃撥給國家測繪總局使用。在組織機構建設方面,國家測繪總局陸續組建了西安分局、哈爾濱分局、青藏高原分局和北京綜合隊。 [1] 
1980年李廷贊率中國測繪代表團出席第十四屆ISPRS大會 1980年李廷贊率中國測繪代表團出席第十四屆ISPRS大會
1958年在國家測繪總局的建議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設立了測繪管理機構,有的省、市設立局,開始多屬地質廳、局建制,1963年後一律改為測繪管理處,加強了對全國各地區測繪業務的管理和指導。1957年7月,武漢測繪學院和地圖出版社分別由教育部和文化部移交國家測繪總局領導。同年地質出版社測繪圖書編輯室移交國家測繪總局,建立了測繪出版社,1959年6月國家測驗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成立。這樣,國家測繪總局經過幾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身完善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 [1] 

李廷贊人物評價

李廷贊長期擔任國家測繪部門的領導職務,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新中國測繪事業的建設中,參與組建和發展我國的測繪力量,積極推進測繪技術管理體系的建設和測繪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國測繪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