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廷珪

(五代南唐造墨家)

鎖定
李廷珪(?—967),本姓奚,原籍易水(今屬河北)。其父超為易水制墨名工,為避唐末戰亂,舉家南遷至本縣。因本縣多古松,遂重操墨業。廷珪在其父“易水法”基礎上,改進和膠技術,摻以珍珠、犀角、藤黃、巴豆等,製成的墨造型精美,“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時稱“廷珪墨”。受到南唐後主李煜賞識,被封為墨務官,賜國姓李。廷珪墨保存五六十年,雖“膠敗而墨凋,其堅如玉,其文(紋)如犀”,寫字數10幅,耗墨不到一二分。墨磨後的邊緣如刀刃,可以裁紙。弟延寬、子承晏、承用,皆制墨名家。 [1] 
中文名
李廷珪
逝世日期
北宋乾德五年
出生地
幷州太原
年    代
五代
人物生平
五代時南唐易水(今河北易縣)人。造墨名家奚鼐之孫,徽墨的奠基人。其製造的墨號稱“天下第一品”,現存“翰林風月”墨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朝末年,社會動亂,隨父李超攜家至安徽歙州(今歙縣)居住。父子以造墨為生,李家造墨松煙輕、膠質好、調料勻、錘搗細,據説存放五六十年後,仍“其堅如玉,其紋如犀”。李廷珪造墨技術尤高。所造墨“其堅利可削木”,抄寫《華嚴經》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數百年,研磨時尚有“龍腦氣”。宋人稱之為“天下第一品”。南唐皇帝常用李家墨賞賜功臣,宋太祖以後,凡皇帝寫詔書,都用廷珪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進貢1000斤墨。由於統治者的壟斷,市上很難買到李氏父子所造的墨,宣和年間,竟出現“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現象。慶曆年間,一枚廷珪墨,賣到一萬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