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四光環

鎖定
“李四光環”是指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發現並命名的“硅質冰川冰磧礫石”,是第四紀冰川遺蹟最有説服力的標誌物。它在證明冰川方面,説服力甚至要超過冰臼、冰川漂礫、冰石河這樣的標誌物。因而,在學術界對李四光環還很少有不同意見。某地區是否發現了帶有“李四光環”的石頭,對於該地區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第四紀古冰川運動有很大的證明意義。
中文名
李四光環
別    名
硅質冰川冰磧礫石
關聯人物
李四光
作    用
證明存在第四紀冰川遺蹟標誌物

李四光環泄密閬中古冰川行蹤

李四光環 水衝硅化木 李四光環 水衝硅化木
乞兒巖冰川遺蹟發現於2003年2月,當時閬中市民周萬能到乞兒巖散步,發現由於修建濱江路取石料削掉的一座山包裸露的岩石上,有幾個天然的圓型石洞。回家後周萬能上網查詢、反覆對照,發現無論是樣式、大小、深淺,這些圓型石洞都和冰臼一樣。消息傳開後,引起有關方面極大關注。
周萬能與遠在北京的冰川地質學家韓同林聯繫,韓同林初步得出結論:乞兒巖屬侏羅紀沉積岩,巖面上的石洞和波浪形起伏,很可能是發生於200至3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遺蹟。 表面有發育很好的‘李四光環’(以地質學家李 [1-2]  四光命名的光環)構造,石質為石英岩。這塊石頭經過冰川運動後,從秦嶺搬運而來,説明閬中在200-300萬年前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第四紀古冰川運動。

李四光環四川廣元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蹟

在國內屬首次發現,2009年11月7日上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研究員、有着“冰臼之父”之稱的韓同林教授在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松林村菖溪河東溝段,發現“李四光環”的石頭,這是典型的冰川遺蹟留下的證據。
2009年11月7日,韓同林教授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尚平率隊到寶輪鎮松林村菖溪河東溝段實地考察。從寶輪鎮出發,溯菖溪河而上,河水清澈,兩岸高山林立,菖溪河東溝河中石頭表面無稜無角,如同被打磨過一般。最為奇特的是,將近兩公里長的河溝內的石頭上,幾乎都佈滿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深或淺的洞,與農村中常見的石臼頗為相像,當地村民稱之為天硯。

李四光環李四光簡介

李四光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也有一説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佈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説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彙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裏,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