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呂

鎖定
李呂(1122—1198),字濱老,號澹軒,李純德之子。邵武軍光澤(今屬福建)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卒於寧宗慶元四年,年七十七歲。端莊自重,記誦過人。年四十,即棄科舉。好治易,尤留意通鑑。教人循循善誘,常聚族百人,昕夕擊鼓,聚眾致禮享堂,不以寒暑廢。呂著有《澹軒集》十五卷,《國史經籍志》傳於世。
中文名
李呂
籍    貫
邵武軍光澤
出生日期
1122年
逝世日期
1198年
代表作品
《國史經籍志》
時    代

目錄

李呂生平

李呂自幼隨從叔父李鬱學。端莊自重,記誦過人。朱熹贊李呂“強學既有聞,又教諸子皆有法。”由於李呂比朱熹年長8歲,又出自李鬱門下,所以朱熹對李呂也十分尊重。白鹿洞書院修復後,曾邀請李呂上廬山一同講學,李呂欣然從邀。1179年首次從本縣司前雲際關入贛東北轉赴,在七絕《雪中渡雲際嶺》中還留下了“凌空石磴三千丈,匝地瑤林百萬花。自有眼來方見此,直疑身已到仙家”的暢懷佳作。在廬山,李呂成了朱熹的講學摯友,廣探深究。
南宋時期的光澤,屬邵武軍所轄。邑小而僻,每逢春夏之交尤其是災荒之年,米貴而食艱,中下人家當產子者力不能舉或棄殺之,民怨時起。紹熙元年(1190)江蘇武進人士張訢出任光澤知縣,欲仿朱熹社倉之法建社倉,與年事已高回縣隱居的李呂“而謀焉”。紹熙四年(1193)二月朱熹為此撰《邵武軍光澤縣社倉記》,肯定“創立規模,提挈綱領,皆張侯之功;而其條畫精明,綜理纖密者,則李君之力也。” [1] 

李呂家庭

李紹祖、李閎祖、李相祖、李壯祖系李呂的四個兒子,次子閎祖(字守約,號絅齋)、季子相祖(字時可)、四子壯祖(字處謙)都師從朱熹
李閎祖後被譽為“篤志強力,精思切論”,朱熹並將其作為榜樣,留之家塾中教育啓迪其孫輩們。相祖被視之“辯質祥明,用心精切”;壯祖更被評為“得受為學之要”,是真德秀推薦的“人物典型”。三兄弟深得理學真傳,造詣頗深。李閎祖淳熙十五年(1185)三月陪同朱熹入朝奏事,記錄朱子之語,也曾參編《中庸章句或問輯略》等。他在歷官靜江府臨桂縣主簿,和留佐廣西安撫司幹官等職期間,在為政勤慎明恕,官聲甚良的同時,在西南桂林地區首開傳播朱子理學之先河。
李相祖於慶元四年(1198)參於了《尚書集註》的修撰,後官至宣教郎。
李壯祖也擔當過朱子之語的記錄整理要事,後曾官閩清縣尉。
三兄弟不僅學識博深,著書頗豐,且為人正直坦誠。 [1] 

李呂作品

鷓鴣天 [寄情]
臉上殘霞酒半消,晚妝勻罷卻無聊。金泥帳小教誰共?銀字笙寒懶更調。
人悄悄,漏迢迢,瑣窗虛度可憐宵。一絲恨滿丁香結,幾度春深豆蔻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