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凌

(西湖大學環境水文學講席教授)

鎖定
李凌,1968年生,貴州省荔波縣人。1988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學士,於1994年和1998年分別獲得西澳大利亞大學環境工程工學碩士、博士。1997-1998年任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講師,1999-2002年任英國愛丁堡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講師,2002-2005年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工學院高級講師、2005年晉升環境工程教授。2018年10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受聘環境水文學講席教授。 [1] 
中文名
李凌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8年
學位/學歷
博士

李凌人物經歷

1997-1998年,任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講師。
1999-2002年,任英國愛丁堡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講師。
2002-2005年,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工學院高級講師。
2005年,晉升環境工程教授。
2018年10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受聘環境水文學講席教授。 [1] 

李凌研究方向

李凌教授主要從事複雜環境系統模擬的研究工作, 在陸地、 海洋交界帶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 作為“地下河口”理論的創建人之一, 他首次提出了潮汐和波浪對近海地下水流動的影響機制並建立了第一個海底地下水排放量的理論模型。 陸地、 海洋交界帶是地球系統的一關鍵區域, 濱海濕地在緩和温室氣體排放和保護沿海地區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起着重要作用, 李凌教授的研究促進了我們對這一區域複雜環境、 生態系統的認識。
李凌教授課題組主要研究領域:複雜環境、生態系統模擬;針對重大環境問題,研究所涉及的不同尺度下的關鍵過程、耦合機制及影響效應。主要研究方向: (1)陸地-海洋交界帶環境過程,地下河口水動力及地球化學反應過程;(2)多孔介質流及物質輸運(地下水);(3)大尺度水循環、流域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4)生態環境系統模擬;(5)大型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李凌教授主持過多項重大科研項目, 包括澳大利亞國家地下水研究中心重大專項、 科技部“973”項目課題。 [1] 

李凌主要成就

代表論文
1. Shen, C. J., C. M. Zhang, P. Xin, P., J. Kong and L. Li, 2018. Salt dynamics in coastal marshes: Formation of hypersaline zone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54, 3259–3276. doi: 10.1029/2017WR022021.
2. M Aminpour, SA Galindo-Torres, A Scheuermann, L Li, 2018. Pore-Scale Behavior of Darcy Flow in Static and Dynamic Porous Media. Physical Review Applied, 9(6), 064025. doi: 10.1103/PhysRevApplied.9.064025.
3. SA Galindo-Torres, T Molebatsi, X-Z Kong, A Scheuermann, D Bringemeier, L Li, 2015. Scaling solutions for connectivity and conductivity of continuous random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E, 92, 041001(R), doi: 10.1103/PhysRevE.92.041001.
4. Xin, P., L.-R. Yuan, L. Li and D. A. Barry, 2011. Tidally driven multi-scale pore water flow in a creek-marsh system.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47, W07534, doi: 10.1029/2010WR010110.
5. Kuan, W. K., G. Jin, P. Xin, C. Robinson, B. Gibbes and L. Li, 2012. Tidal influence on seawater intrusion in unconfined coastal aquifer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48, W02502, doi: 10.1029/ 2011WR010678.
6. Robinson, C., L. Li and D. A. Barry, 2007. Effect of tidal forcing on a subterranean estuary.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30, 851-865, doi: 10.1016/j.advwatres.2006.07.006.
7. Robinson, C., B. Gibbes and L. Li, 2006. Driving mechanisms for groundwater flow and salt transport in a subterranean estuar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 L03402, doi: 10.1029/2005GL025247.
8. Chen, J. S., L. Li, J. Y. Wang, D. A. Barry, X. F. Sheng, W. Z. Gu, X. Zhao and L. Chen, 2004. 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 Nature, 432, 459-460, doi: 10.1038/432459a.
9. Li, L., D. A. Barry, F. Stagnitti, J.-Y. Parlange and D. S. Jeng, 2000. Beach water table fluctuations due to spring-neap tides: Moving boundary effects.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23, 817-824, doi: 10.1016/S0309-1708(00)00017-8.
10. Li, L., D. A. Barry, F. Stagnitti and J.-Y. Parlange, 1999.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and associated chemical input to a coastal sea.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35, 3253-3259, doi: 10.1029/ 1999WR900189. [1] 

李凌獲獎記錄

先後獲得澳大利亞研究基金委青年研究獎、 昆士蘭大學傑出研究獎、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及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 

李凌社會任職

現任“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雜誌主編、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雜誌編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