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再光

鎖定
李再光(1928年1月19日—2020年4月10日),教授,湖南瀏陽人。195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電機系。中國激光技術與產業化奠基人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中國激光領域知名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2020年4月10日15時46分,李再光在武漢同濟醫院不幸去世,享年91歲。 [1] 
中文名
李再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8年1月19日
逝世日期
2020年4月10日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主要成就
中國激光技術與產業化奠基人之一
出生地
湖南瀏陽

李再光人物生平

李再光於1928年1月19日出生,是中國激光領域知名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曾任華中科技大學工程物理系、電機系和光學工程系主任,激光研究所所長,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激光技術與工程研究院名譽院長,國防重點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防科工委光電專業組成員,國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關激光技術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 [1] 
他父親是赤衞隊隊長,1930年為攻打長沙城的紅軍籌備糧食,紅軍離開後,他的父親被舊鄉政府追殺,由三叔父兩次出錢營救,才免於一死,事後大病一場,體質衰弱。他大哥在三叔開的布匹行當店員,二哥在五叔開的染布坊當染匠。所以,從13歲開始,家中的體力活都落在李再光身上。他要將稻穀製成熟米,供八口之家食用。經常將幾百米遠的井水挑回家,到山上打柴,到池塘裏摸魚抓蝦。艱辛的勞動,培養了他的毅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
他家門前就是長沙城到瀏陽城的行人大道,離長沙城只有30多公里。從1939年開始,日軍四次進攻長沙城,前三次失敗,第四次佔領長沙和瀏陽直到1945年投降。在這六年中,李再光在高小和初中的學習階段失學三年,兩次損失寄宿用的行李,一次遭日軍飛機掃射,三次逃難,其中一次躲在大山的山溝中,遭日軍搜山炮多次轟炸。小時候經受的苦難和危險,一直激勵他發奮圖強,為國爭光。
李再光讀初級小學時,接受堂哥李建平的算術輔導後,就喜歡上了數學。在初中的全校數學比賽中名列第一。初中畢業後,先考取長郡高中。由於家境不是很好,接着考入學費較低的長沙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入學後的第二個學期,被過繼為三叔父的兒子,家裏經濟條件變好,開始準備畢業後考大學。高職的數理課程門數與普通高中的差不多,但深度和廣度較低。因此他還自學普高的課程,如解析幾何,還努力學好英語,個人辦了英文牆報。
1953年他畢業於武漢大學電機工程系。在大學的三年學習中,他最喜歡的三門課是劉正經講授的微積分、戴春洲講授的物理學和趙師梅講授的電機學。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工作。第一項工作是擔任陳珽講授的電工學的理論基礎課的助教。陳珽講課深入淺出,很受學生歡迎。通過認真聽課,鑽研課本,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李再光也較好的掌握了這門專業基礎知識。後來他常用它來分析和解決技術上遇到的問題,深感基礎理論的重要。
1955年10月,李再光到哈爾濱工業大學進修,學習高壓電器、低壓電器和調節器等課程。當時蘇聯專家講授調整理論,他聽不太懂,因為他大學畢業後才自學俄文,看書可以,口語不行。於是買來索洛多夫尼柯夫的俄文書,自己鑽研,弄懂為止。
1957年1月19日,李再光與黃厚珍女士結婚。黃厚珍是心血管內科教授。兩人互敬互愛,相互鼓勵幫助。1957年3月,李再光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理論組,在童世璜的指導下進行快速自動調節器路線圖的分析計算,寫出論文,後由哈爾濱電機廠李基成工程師把它油印出來。在自動化研究所,他還自學阿·亞·辛欽著的《數學分析簡明教程》上冊,並做完所有習題。
1958年7月,李再光參加留學研究生考試。報考專業為計算技術,考試科目為作文、電子線路和自動調整系統,年底收到錄取通知。副校長朱九思要他以後去,暫時留下來研究電子感應加速器
1963年至1966年在蘇聯列寧格勒工業大學學習。
1963年10月,朱九思派他去蘇聯留學。由與中蘇關係惡化,學習環境差,研究改為進修,期限由三年改為兩年半。在這期間他負責列林格勒(現聖彼得堡)中國留學生的工作,自學了氣體電子學和熱氣體動力學等基礎知識,還買了四大箱自己感興趣的科技書籍。相隔十幾年後,李再光又被派出國學習。
1979年11月至1981年11月,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當訪問學者,學習和研究準分子激光。在林紹基和列瓦特的指導下,研製成功低能X射線預電離器,並在1m長的座標紙上畫出總裝配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激光技術與產業化奠基人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李再光同志,因心肺循環衰竭於2020年4月10日15時46分,在武漢同濟醫院不幸去世,享年91歲。 [1] 

李再光學術研究

李再光長期致力於電子工程和激光技術等方面研究,1959年研製出小型感應電子加速器,1968年創辦硅元件廠,1970年完成一項軍工緊急任務,1979年研製出168MW脈衝硅整流系統,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中國環流器一號”熱核聚變實驗裝置解決了重要難題。從80年代開始,李再光教授主持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功2kW,5kW和10kW橫流CO2激光器,在“九五”期間研製出我國第一套機載激光探測系統;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激光企業,於1981年創辦了湖北省暨武漢激光學會,並擔任第一屆、第二屆理事長。
李再光主要從事電子工程的研究和教學,他進行和指導了14項自主創新研究工作,分別是電磁式電壓調節器、電磁線圈匝間絕緣試驗設備、感應電子加速器、通信電源的穩定性、軍品硅整流器、熱核聚變實驗裝置硅整流系統、無磁鋼箍楔形脈衝強磁場線圈、磁阻式限流器、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X射線預電離器、激光製備超導薄膜、激光推進和推力式激光功率計、機載激光探測等。其中主要的幾項簡介於下。 [2] 
(一)自主研製小型電子感應加速器,創辦工程物理系
1958年8月,李再光帶領23名青年老師和高年級學生,開始研製電子感應加速器,為教學實驗提供新的裝備。電子感應加速器是在交流電勵磁的上下磁極之間放置環形真空盒,電子槍將低能電子注入真空盒,電子在磁場的直接作用之下旋轉,在因磁場強度變化感應產生的電場的作用下而加速。對磁場的徑向和圓周分佈要求很高。他和丘軍林經過磁路計算、電解槽實驗和小型磁極模型實驗,設計出磁極。磁極材料為硅鋼片,開始採用層疊,後來在清華大學聽蘇聯專家講學,他明白應該採用楔形疊,以便提高磁場強度圓圍分佈的均勻性。回校後,他很快改為楔形疊。磁極表面經過加工達到應有的形態後,用王水腐蝕掉加工產生的毛刺,防止產生渦流,影響磁場分佈。塗上絕緣漆,保護表面,電磁鐵總裝後,經過測試,磁場分佈完全達到要求。
陶瓷真空盒是由醴陵陶瓷廠生產的。但真空盒中的真空度要達到1/100000Pa,在當時是一件困難的工作。他從武漢大學借來水銀真空計,和金振榮一起認真檢查和處理漏氣管道,經過兩個星期的努力,真空度才達到要求。1959年9月電子感應加速器出了很強的射線,研製終於成功了。在研製過程中,他曾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兩次加速器研討會。核工業部的鄧局長和中國科學院的力一所長兩次會議均參加,並要李再光主持會議。1959年年底,學校申辦工程物理系,核工業部很快批准,並在人員出國學習和設備調撥上給予很大支持。李再光負責籌建,並自學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和原子物理。1961年,三個專業開始招生。1963年,因國家經濟困難,工程物理系下馬。 [2] 
(二)創辦硅元件廠,完成一項軍工緊急任務
李再光在蘇聯見過高功率硅整流管,但未用過。1968年夏天,他在武漢郵電器材廠參加通信電源穩定性的研究時,參觀該廠硅整流管生產車間,知道他們生產的是通信電源使用的低功率硅整流管,就想辦硅元件廠,研製高功率硅整流管,學校領導同意他的想法。
1968年7月,他在北京奔走一個月,機械部無償提供僅有的1kg進口硅單晶,高教部和物資部低價提供高純金屬和一噸用於製造散熱器的鋁錠。由於大家的努力,很快完成廠家的裝修和設備的購置、安裝和調試,開始研製工作。
1969年12月4日,全校教師下農村學習後不久,駐校的軍隊宣傳工作隊指揮長劉崑山為硅元件廠接來一項代號為3510的國防軍工緊急任務,要求在1970年5月至10月,完成電壓都為1600V,電流分別為5A和50A的兩種共3000個硅整流管的研製和生產。留廠人員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兩種規模的整流管已經試製出多個,只是電壓有的達到1600V,有的達不到,成品率低。
李再光被提前從農村調回。劉崑山找他談話,任命他為廠長,要他努力完成任務。他在廠裏經過三天的交談、觀察和分析,認定封閉過程中有不很嚴格的地方。
硅整流管的錐狀表面若有吸附氣體或雜質,很容易產生表面擊穿。需嚴格選用清洗液,嚴格清洗封裝設備,嚴格控制真空烘箱的温度和時間,嚴格按規程操作。
他和羅志勇等經過20多天的努力,電壓都達到1600V。質量問題解決後,抓緊生產,提前一個月完成任務。通過軍品研製,硅元件廠的技術水平和設備條件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承擔重大工程項目。
(三)校辦工廠為“中國環流器一號”熱核聚變實驗裝置解決一項難題
1974年,硅元件廠接下“中國環流器一號”熱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451工程)的硅整流系統的研製任務,研製經費為500萬元。該系統由3072個電壓為2000V、電流為500A的硅整流器組成,脈衝功率為168MW。3072個硅整流器分裝在48個整流櫃中。要先做出一個試驗櫃,通過試驗考驗後才能進行產品櫃的生產。
李再光多次和負責研製整流櫃的王敬義討論試驗櫃的結構、均壓和故障檢測等技術問題,並在585所試驗櫃考核現場採用電纜並聯,克服引燃管不能及時斷開的障礙,使考核試驗順利進行,試驗櫃獲得通過。1975年底投產,1979年7月完成48個整流櫃的生產。1979年9月,全部運到現場,年底安裝就位。
1918年3月,開始現場調試,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調試結束,進行驗收。通過均流試驗、温升試驗、均壓試驗、元件故障檢測試驗,以及絕緣試驗,結論是整流櫃各項技術指標達到設計要求,質量合格,可以供451工程使用。
1948年9月21日,熱核實驗裝置產生了高温等離子體,該裝置研製成功。1984年11月7日,451工程研究部何成遜對記者説:“搞像‘中國環流器一號’這樣國內最大的具有工程規模的裝置,很不容易……誰來承擔整流器生產任務呢?當時國內沒有生產過,又值‘文化大革命’期間,很難落實生產廠家。找來找去,華中工學院校辦工廠毅然攬下此活,用硅整流做成48個整流櫃,解決了難題。”
完成這項任務後,硅元件廠停辦,工人和技術人員分到電子設備廠,老師有的回到原單位,有的到新單位創業。例如,負責管芯處理的餘嶽輝,原來在電機系工作,後來到固體電子學系,創建功率電子實驗室,研製成功峯值電壓為20kV和峯值電流為173kA的反向開關晶體管。
(四)率先研製出系列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建立健全國家重點激光技術實驗室
1978年,中國科技的春天到來了,學校組織了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調研,全校都在討論學校的改革。李再光通過調查,知道國內研發的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與美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他跟校長朱九思談了研製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的想法。朱校長的改革魄力很大,很快將分散的激光技術、紅外技術和光學儀器三個專業集中起來,成立光學工程系。同時,成立激光技術研究所和二氧化碳激光器課題組,並指定李再光擔任系主任、所長和課題組長。系裏教學和行政由兩位副主任去管,他集中精力研究二氧化碳激光器。
李再光的第一項工作是,通過國內外情況調查和課題組討論,選定國外剛開始採用的針板放電,沒有重複國外已有產品及國內在研的管板放電。因為前者工作氣壓高,模體積大,還便於增益分佈的調整。
他的第二項工作是,經過課題組討論,認定開始研製的激光器是實驗機,不是產品。要通過實驗機的實驗取得儘可能多的數據,為產品的研製提供技術支撐。因此確定第一台激光器的箱體和設備,都按5kW激光器的要求來設計、製造和採購。他們將研製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爭取出2kW激光;第二階段出5kW激光;第三階段製造兩台同樣的5kW激光器,將它們串聯起來,成為10kW激光器。
他的第三項工作是,計算出2kW激光器的風速要達到40m/s以上,5kW激光器的風速要達到50m/s以上。風機教研室的黃振華等三人經過調查,認為對湖南五二廠已有的高轉速渦輪風機加以改造,轉速分別為9000r/min和12000r/min,風速可以分別滿足2kW和5kW激光器的要求。他很快去該廠落實了這項工作,還請湘潭電機廠和洛陽軸承研究所提供渦輪風機需要的中頻電源和中頻電動機
他的第四項工作是,為5kW激光器選定兩台瀋陽熱交換器廠生產的翅片式熱交換器。
他的第五項工作是,在確定針板電極、風機和熱交換器等設備的結構和尺寸以後,設計出5kW激光器的不鏽鋼箱體,畫出草圖。因為激光器箱體是高真空容器、請焊接教研室韓世聰改為焊接結構圖。1979年3月初,他帶着圖紙,請武漢鍋爐廠焊接車間和機加工車間承擔箱體的製造。
他的第六項工作是,設計光腔。採用穩腔,全反鏡材料為無氧銅,輸出鏡材料為砷化鎵。用鑄鐵機座和車牀上的拖板裝成兩個調整座。全反鏡和輸出鏡分別裝在上面,可以上下左右移動,以便找出光腔最佳位置。
針板電極設計製造、激光器電源的設計安裝、充排氣系統安裝、激光器實驗等工作,由李適民、劉東華、韓宴生、李家熔、王漢生、程祖海、李鋒等承擔。
在研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砷化鎵輸出鏡的脱膜和破裂問題。李再光組織鄔鶴青、李光華、張和平和張連水進行攻關,對基片的材質、基片鍍膜前的清洗、膜層的吸收和膜層結構等進行研究,使砷化鎵輸出鏡承受高功率激光的能力不斷提高,最後使萬瓦激光器能長時間穩定地運行。工作進展很快,1979年9月,不鏽鋼真空箱體、渦輪風機、熱交換器等相繼到位,開始總裝調試。1979年11月,作為訪問學者,李再光去美國訪問兩年,激光課題組由李適民領導,他回國後繼續主持激光器研製。
1980年春節,激光器出光1.2kW。1981年12月,2kW激光器研製成功,並通過鑑定。5kW激光器於1984年3月研製成功,並通過鑑定。由於5k激光器得到評審專家組的好評,國家計委於1986年批准建立國家重點激光技術實驗室。他們繼續加油幹,將兩台5kW激光器串聯而成的10kW激光器,1988年1月研製成功,並通過鑑定。
(五)產學研結合生產激光器產品,為社會創造巨大經濟效益
在2kW、5kW和10kW激光器實驗機的基礎上,他們很快研製出相應的實用激光器,為社會生產服務。
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由於激光功率高、價格低,廣泛用於激光熱處理和焊接。據1998年12月統計,針板放電二氧化碳激光器已在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瀋陽金屬所、北京吉普車公司等近百個單位應用,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僅武漢兩家激光公司生產激光成套設備130套,為企業建成激光熱處理缸套、缸體和焊接生產線40條,產值6200萬元。使用激光熱處理設備的8家企業,新增產值2.6億元,利税4160萬元。現在在武漢、上海、瀋陽等9個城市,共有12家公司生產銷售二氧化碳激光熱處理設備,滿足內地需要,還少量銷往台灣地區。
早在1983年,科技部組織以高新處鄭德基為團長,李再光為副團長,李適民等參加的七人團去國外考察激光後,認為主要用於激光切割的軸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交由科技部安排使用。由科技部提供資金,從國外引進一台1kW軸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交給學校,由李適民、韓宴生進行研究使用。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在2~10kW的軸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每年銷售200多台,產值1.5億元。
為了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經濟效益,為了給激光專業畢業生提供工作崗位,1984年,李再光無償創辦中國第一家激光公司——武漢楚天激光公司。後來又無償支持三名老師帶着二氧化碳激光器研究成果離校辦了兩家公司。現在武漢有50多家激光公司,三家上市,成為武漢光谷兩大支柱產業之一。
(六)率先研製出機載激光探測系統
1989~1996年,李再光和電子工業部11所的周壽恆合作,承擔機載激光探測試驗系統研製任務。他負責總體,帶領16名老師和研究生進行了一年多的調查研究,對機載激光探測實驗系統總體方案、藍綠激光在海水中的傳輸特性、藍綠激光器、激光發射和接受、信號檢測和處理,進行分析和計算,寫出論證報告,通過有26位專家參加的評審會的評審。接着,他們確定各項設備的技術指標和研製負責人,機載藍綠激光器、船載藍綠激光器、激光發射和接受光學系統、弱信號檢測和處理系統,分別由周壽恆、毛少卿、楊坤濤、黃鐵俠負責。
他們利用研製出來的設備,進行一次水庫船載激光測深實驗,兩次船池激光測距實驗、海上船載激光測深實驗,不斷提高弱信號檢測能力和整套設備的測深能力。
1996年5月,他們將全套機載激光探測設備裝在直8機上,進行機載激光測深實驗。接收到很多從水深80~90m海底回波信號,並多次探到魚羣。測深能力達到預期目標,通過了由王大珩、周炳琨、金國藩、吳全德四位院士和九位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的鑑定,鑑定認為:“第一次在機載激光測深實驗中測到水深80~90m海底回波信號。研製了中國第一套機載激光探測試驗系統。試驗動用了直8機,規模較大,在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屬國內首創。”
(七)指導研究生,培養激光人才
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李再光指導研究生利用已有的固體激光器、正在研製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和國家實驗室引進的準分子激光器,進行實驗研究。在新型激光器、激光製備超導薄膜和激光推進等方面做前期工作,發表科學論文。
激光器研製或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實驗研究,都是團隊活動。發表的論文,是多人的勞動成果。研究生拿學位,需要論文;教師提職,需要論文。李再光是學校這個專業的第一個教授,也是第一個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導師,自認為沒有其他需要,對他與同事合作研究和指導研究生在1985年以後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排名時可將他排在末尾。

李再光主要成就

李再光共招收博士研究生26名,碩士研究生41名。研究生髮表的論文,從1985~2000年,被SCI收取的有75篇,其中30篇是要李再光指導的14名博士研究生髮表的,被EI收錄的有96篇,其中54篇是李再光指導的研究生髮表的。

李再光回顧經歷

回顧自己經歷的人生,李再光總結為:日軍攻佔長沙城,少小失學逾三春。長成之後多勤奮,為了中華快振興。入五所中外名校,學三科基礎課程。學習理論為實踐,學用結合長才能。膽大承擔硬任務,團結攻關事悉成。全盤模仿非所願,自主創新貫始終。科技自有非常道,堅持求索樂暢行。

李再光所獲榮譽

李再光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先進科技工作者。激光研究所獲得“全國高等學校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