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亭植

鎖定
李亭植(1906-1978),男,湖南省湘鄉縣(今雙峯縣)人,醫學教育家。1933年畢業於北平陸軍軍醫學校。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中國醫科大學教師。建國後,歷任第三軍醫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湖南醫學院院長,中國醫科大學校長。長期從事醫學教育工作,重視預防醫學教育。建國初期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負責創辦了公共衞生學系,為醫學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合著有《高等醫學教育》。
中文名
李亭植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湘鄉縣永豐鎮宋家灣洪家衝
出生日期
1906年3月8日
逝世日期
1978年
職    業
醫學教育工作
畢業院校
北平陸軍軍醫學校
代表作品
合著有《高等醫學教育》
性    別

目錄

李亭植人物生平

生於一户農民家庭。早年就讀長沙妙高峯中學、長沙職業學校。1926年8月入湖南大學特科(相當於預科)學習,積極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活動。北伐軍進入長沙後,曾兼任湖南省總工會出版的《工人日報》編輯。1928年8月考入北平陸軍軍醫學校大學部,1933年7月畢業後回到湖南。先到茶陵軍醫院當實習醫生,後在邵陽、南京、漢口等地做醫務工作,歷任湖南寶慶保安團醫務主任、南京紫金山教導總隊醫生、漢口警備團醫務主任。曾與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取得密切聯繫,從事外圍聯絡工作。1938年3月,到廣東中國紅十字會醫療隊任醫生,利用工作之便,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秘密招募醫務人員,運送醫藥器械。
1939年10月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先後任延安和平醫院醫師、主治醫師、眼耳鼻喉科主任,兼任中國醫科大學教員。194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他發揚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自制教具、自編教材,在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受到人民的稱讚與敬佩。抗日戰爭勝利後,隨首批幹部團赴東北,在瀋陽等地擔負前線救護的組織領導工作。他及時建立手術隊、擔架隊、救護隊、兵站醫院,圓滿完成了戰地搶救工作和傷病員向東線轉移的任務。從1946年起,先後任東北軍醫大學副校長、興山中國醫科大學校長。

李亭植成就

新中國建立後,曾當選為中共哈爾濱市委委員。1966年5月任湖南醫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非法批鬥。1977年當選為湖南省第四屆政協常委。1978年5月任中國醫科大學校長兼黨委副書記。
他長期從事醫學教育領導工作,是中國有名的醫學教育家。建國初期,他擔負長春醫科大學的創建工作,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率領師生員工闢地建房,為新中國建立了第一所醫科大學,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備的醫務工作者。任湖南醫學院院長期間,組織創辦了《國外醫學——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學分冊》、《中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兩種向全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主持修正了《農村醫生手冊》。1972年,在他的主持下,湖南醫學院恢復和建立了腫瘤研究室、醫學遺傳學研究室、血液生理研究室,並在用亞硝膠類化合物誘發大白鼠鼻咽癌、細胞遺傳染色體技術和用豬血清研製代血漿方面獲得突破性成果。1974年,他領導了對長沙市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女屍的研究工作。1975年,他主持創建了湖南醫學院衞生系。

李亭植病逝

1978年9月19日在瀋陽病逝,終年72歲。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醫學教育事業,在彌留之際留下遺言:"四化建設,我不能再作貢獻了。死後,可把我的屍體交學校解剖,研討病理機制。現在,中國醫學還較落後,醫務工作者要帶頭闖出一條新路。"中國醫科大學按照他的遺願,將其遺體解剖,把主要內臟製成病理標本,供教學、科研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