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世榮

(軍事委員、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鎖定
李世榮(1887—1957),字子仁,侗族,劍河縣地靈鄉八十溪人。父務農,因不識字,被人陷害入獄,後決心開設家館,培植世榮讀書。李世榮在劍河當選為貴州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貴陽當選為政協貴州省委員會委員,出席貴州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1] 
中文名
李世榮
民    族
侗族
籍    貫
劍河縣地靈鄉八十溪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57年2月13日

李世榮個人簡介

李世榮合照 李世榮合照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世榮從天柱兩等小學畢業,考入貴州陸軍小學,旋升入湖北陸軍第三中學。世榮在校參加武昌起義,任戰時總司令部偵察科員兼督戰指揮官,以“智勇兼全,勳勞卓著”受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通令嘉獎,從此步入軍政界。貴州光復,世榮返黔。 [1] 

李世榮個人經歷

民國元年(1912年),世榮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炮科,畢業回黔,服務於炮兵營。四年(1915年),黔軍護國討袁,世榮任東路軍王文華部主任參謀,隨軍督戰,獲督署“艱苦卓絕,智慮忠純”之評語。黔軍總司令王文華,任世榮為總部上校參謀。六年(1917年),段棋瑞委任王文華為暫編貴州陸軍第一師師長,世榮任師部二等參謀官,因戰事積勞成疾,王文華准以黔軍參謀長身份赴日就醫。世榮與劉剛吾至箱根拜謁孫中山,面聆教誨,矢志追隨孫中山革命。
民國八年(1919年),世榮從日回國,取道廣西柳州返黔,途經石龍遇刺,折回廣州就醫,貴州督軍劉顯世委為黔軍駐粵軍事代表。
民國十年(1921年),孫中山率師駐桂林,準備北伐。世榮奉孫中山電令,從澳門返黔,以黔軍總參謀長名義率黔軍入桂,鎮守後方。世榮輾轉抵築時,黔軍已加入川戰,接着趕至重慶,深感自己沒有掌握武裝,政治地位空虛,不能實現縱橫馳騁之志,便欣然就任王天培師第二旅旅長。世榮竭盡全力,把本旅裝備一新,後被天培用其弟天錫取代,世榮心有芥蒂,與天培從此分道揚鑣。十一年,劉顯世命世榮為黔軍代表赴廣州與孫中山聯繫,時值陳炯明叛變,孫中山意欲討伐,世榮至中山艦謁見孫中山,陳述時局利弊,促成孫陳合作。
民國十三年(1924年),孫中山任世榮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建國聯軍第十一軍軍長兼貴州巡宣使。世榮在錦屏正式成立軍司令部,通電就職,其軍駐榕江,貴州省長彭漢章委世榮兼任貴州東南路清鄉司令,派其弟世英入黃埔軍校,以加強與廣州的聯繫。
民國十四年(1925年),世榮在榕江與廣西軍閥沈鴻英戰事失利,從此脱離軍界。十五年,世榮拒絕王天培北伐之請,獨身赴武漢會見譚延閩。十六年,武漢國民政府委世榮為“特派貴州宣慰委員”之職。王天培遇害,世榮拒絕十軍將士邀請重振十軍的建議。“四·一二”政變後,第一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世榮看到國民革命事業被人毀於一旦,自感無力“挽狂瀾於既倒”,決心退隱歸田。把家產四十擔稻田,捐作辦學基金,創辦“八十小學”,發展家鄉文化,把“治國興邦”的厚望,寄於新生一代,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嘉其行,手書“四維小學。匾額以贈。
抗日戰爭後期,日寇侵入貴州獨山,蔣介石曾一度派貴州省主席吳鼎昌至天柱,請世榮出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許以兵權,被他拒絕,卻在鄉間鼓勵家鄉子弟參軍抗日。
1950年,劍河解放,世榮向人民政府交出孫中山贈給他刻有“開國紀念孫中山贈”宇樣的手槍,中央從此獲悉世榮尚健在人世,及時發出電報和信函,接往貴陽、重慶,安排任貴州文史館館員,撰寫國共合作歷史。1954年,世榮在劍河當選為貴州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貴陽當選為政協貴州省委員會委員,出席貴州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回籍後,隻身移居天柱,教子讀書,為天柱第一屆政協委員,吟詩作對,歌頌共產黨的偉大。
1957年2月13日,世榮返八十溪,搬家上貴陽竟溘然病逝於老家。中共天柱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為世榮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羣眾奠以挽幛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典型留與後人為!”。
1984年10月23日,劍河縣人民政府為追念世榮民主革命的貢獻,豎碑於其墓,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
  • 1.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 人物誌,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12,第170-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