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鼎延

鎖定
朱鼎延(1605~1669) [1]  字元孚,號嵩若。明代永嘉侯朱亮祖後裔。明末清初兗州平陰人。明末避亂,奉母徙居聊城。
元孚
嵩若
所處時代
明朝、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東省平陰縣
出生日期
1605年
逝世日期
1669年
主要作品
《奏疏》
《知年初集》
《蘧未庵集》
本    名
朱鼎延

朱鼎延簡介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考中進士。清順治初年被經巡撫方大猷舉薦為禮部主事,又遷郎中,考選雲南道御史。上疏言治平、戡亂之策,建議廣開言路,分辨忠佞,名聲大振。

朱鼎延為官生涯

順治三年(1646年),巡查河東鹽務,復安撫宣大(今河北宣化、山西大同一帶)兼學政,六年(1649年)又督學順天(今北京),所到之處,持正自律,大張風紀。
順治十年(1653年)任太僕寺少卿,十一年(1654年)任左右通政太常寺卿,十二年(1655年)任通政使、工部左右侍郎,督乾修清宮。
竣工後順治十三年(1656年)晉升工部尚書,十四年(1657年)調管吏部左侍郎事,加一級。
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京闈弊發,奉命覆試南北兩闈鄉試,皆秉公評判。
順治十五年(1658年)以母病乞歸,奉養十餘年,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不經營家產。
生於萬曆乙巳(1605)年八月二十四日未時,卒於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三月八日子時,享年65歲 [2]  ,葬平陰縣永寧鄉(今東阿縣朱海子)。

朱鼎延思想著作

朱鼎延 朱鼎延
曾多次上書朝廷,談論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主張治理國家要法與禮並存,五刑與八議共施,文武並用。着有《奏疏》、《知年初集》、《蘧未庵集》等。
順治十年正月掌河南道監察御史朱鼎延上《請襄泰交盛治疏》:
自古帝王致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邇來災異迭見、水旱頻仍。民窮財盡、尤不可不深憂而熟計者。如黃屋細旃、所以壯皇居也。而民乃有棲身無所、風雨不蔽者。願皇上居深宮而念民流離之苦。珍羞肥甘、所以適口也。而民乃有半菽不飽、枵腹堪憐者。願皇上一舉箸而思民供納之艱。貂裘錦繡、所以適體也。而民乃有百結而嗟無衣者。願皇上一服御而念民捉襟露肘、冒凍號寒之況。又有請者。滿官左右御前、時領聖諭。祈自茲以後。俾漢臣亦得隨班啓奏。皇上臨御之暇。詢民生利病、商政事得失。於泰交盛治、未必無小補也。(摘自《清實錄——順治朝實錄8》)
徐世昌所編清詩匯《晚晴簃詩匯》中收錄其一詩《初秋登樓》:
東來岱色入蒼茫,望裏煙嵐接太行。
遠浦平沙棲雁鶩,高原落日下牛羊。
庾公月底躭清興,王粲樓頭憶故鄉。
況是滿城碪杵急,風悽萬户客愁長。

朱鼎延後裔名人

朱學篤,字祜堂,號實甫。聊城縣人。朱鼎延第七世孫。1859年(咸豐九年)中第二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 庶吉士。1860年(咸豐十年) 授編修。同年,加翰林院侍讀銜。1862年(同治元年) 充國史館協修、纂修,實錄館協修、纂修。1864年(同治三年)補湖廣道監察御史。1865年(同治四年)充任會試同考官。1866年(同治五年)轉掌浙江道監察御史。1867 年(同治六年) 任甘肅寧夏府知府。1869年(同治八年)開缺以道員選用。1874年(同治十三年) 受命督修黃河工程並加鹽運使銜。朱學篤自幼沉靜果決,志向堅定。步入仕途後,風節自勵,遇事敢言,同僚中有瀆職不法者,上疏奏劾毫無顧忌。
朱鼎延家族後裔現居住於山東省平陰縣、肥城市、東平縣、聊城市東阿縣、臨清、茌平、夏津、高唐等地,字輩派語為:
芳鼎(運)景輝(作),
續光衍慶,學正名成,世傳忠厚,良法永行;
盛家樹德,立本培元,茂昭宜訓,宗嗣長繁;
寧靜致遠,仁才華章,崇善和展,韶澤民康。
參考資料
  • 1.    朱鼎延簡介 
  • 2.    《孝思堂朱氏族譜》墓誌銘——工部尚書鼎延公墓誌銘記載“生於萬曆乙巳年八月二十四日未時,卒於康熙八年己酉三月八日子時,享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