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閏生

鎖定
朱閏生(1925年5月31日—2011年5月18日),朱自清的二兒子,即《荷塘月色》中的閏兒。原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1] 
中文名
朱閏生
外文名
Zhu Runshe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25年5月31日
逝世日期
2011年5月18日
畢業院校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
出生地
浙江省上虞市
父    親
朱自清
母    親
武鍾謙
後    母
陳竹隱
兄    長
朱邁先
性    別
享    年
86歲

朱閏生人物生平

1925年5月31日,生於白馬湖,為朱自清次子。 [6] 
1927年9月至1929年下半年,到清華大學與父親一同生活。後回揚州,不久,母親去世。 [3] 
1935年就讀於東關小學。童年時,雖然朱閏生與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很短,但“父親給我的教益足夠我一生受用,他是個真正的君子”。與父親在一起的日子,朱閏生耳濡目染父親高尚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熱情,繼承了父親執着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天性,雖然伴隨着黨和國家的命運,經歷了風風雨雨,坎坷波折,但他那顆堅貞的心卻一直沒變。每當聽到別人喊他“忍深”這一學名時,他就禁不住勾起了對城東小學學生生活的美好回憶。回眸母校長長的走廊,寬闊的圓門,踏出那幽深的古巷,多少東關學子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朱閏生也成為地下鬥爭中的一名勇士 [1] 
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朱閏生讀書到高二時即輟學。為減輕家庭負擔,朱閏生先後到鎮江農村一小學和南京一家報報館工作。在南京,朱閏生有幸接觸到一些思想進步的朋友,給了他很大的影響。南京的一些國民黨鎮壓民主、鎮壓羣眾的事件(如下關事件、“五、二O”事件等),特別是父親朱自清逝世後許多紀念文章,使朱閏生進一步認識到國民黨統治的反動本質。最終,朱閏生辭去報館工作,投身於人民革命,與武乾等人一道回揚州,由華中二地委社會部蔣建介紹到華中社會部。 [5] 
1949年1月下旬,揚州城區地下工作負責人將朱閏生和武乾派到南京開展秘密工作,其中一項任務便是“保護國家物資器材”。他倆到了南京後,通過關係打入國民黨中央日報社,朱閏生當編輯,武乾當記者,並以此身份作掩護開展工作。當時,人民解放軍直逼長江北岸,南京國民黨中央機關人心惶惶。朱閏生、武乾經多方打探,發現國民黨江蘇省直屬糧庫內存有1000多石大米。朱閏生通過努力,做好了糧庫內一位會計的工作。南京解放的前幾天,倉庫的幾個頭頭已逃得不見蹤影。會計按照朱閏生的意見,乾脆把倉庫的牌子摘下,門窗嚴密關閉,對外造成一定的假象。南京解放後,朱閏生、武乾按照上級指示,迅即與南京市軍管會辦公廳取得聯繫,並交出有關材料。第二天,軍代表便接管了這個糧庫,1000多石大米安全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解放後,為了充實自己、增長才幹,朱閏生又重新回到校園。從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後,朱閏生留在了山西,在山西省財政廳工作,直到退休。
2011年5月18日,朱閏生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6歲。 [7] 

朱閏生親屬成員

朱自清故居內合影,右起為朱小濤、朱自清四女婿、朱閏生夫婦。 朱自清故居內合影,右起為朱小濤、朱自清四女婿、朱閏生夫婦。 [7]
朱閏生的父親為近代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出現的“閏兒”即為朱閏生。
生母為武鍾謙,原籍杭州,在揚州長大,與朱自清同歲。1929年11月26日因肺病逝世於揚州家中。
繼母為陳竹隱,1931年同朱自清訂婚。1932年8月在上海結婚。 [9] 
二叔為朱物華,是我國電子學科和水聲學科奠基人、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文革”後第一任校長,培養的學生中有楊振寧、鄧稼先等。
三叔為朱國華,廈門大學法律系畢業,拿全額獎學金,還是學生會主席。抗戰勝利後在無錫地方法院擔任檢察官,任上兩袖清風,廉潔自守。 [8] 
朱閏生兄弟姐妹共九人。
大哥朱邁先:1951年逝世。
大姐朱採藏:與姐夫王永良旅居美國。
二姐朱逖先:1944年,暴病死於揚州家中。
妹朱效武(現名朱冷梅):在上海。
弟六兒:早夭。
以上為生母武鍾謙所生
弟朱喬生:中央黨校教務處編校刊。
弟朱思俞:南開大學教師。
妹朱蓉雋:清華大學教師。
以上為繼母陳竹隱所生 [9] 
朱閏生次子為朱小濤。 [8] 
朱閏生回憶父親朱自清:
我們南返後,有一次父親來揚州將他們帶回北平。他那次來揚州,因我年齡還小,印象不深,只記得他面孔胖胖的,戴眼鏡,非常温和可親。回來那天,父親給我帶來許多玩具。晚上,併為我們開唱機。我當時坐在父親懷裏,對這個能發出歌聲的“怪物”極感新奇,痴痴地看着那能動的唱片,竟捨不得去睡覺。後來,還是父親將我抱上牀去的。
在我看來,父親外表端重但談吐卻異常親切,待人熱情、誠懇,與友人相聚時談鋒很健,有時很風趣。 [4] 
“我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很短,四歲以後我就隨母親(武鍾謙)回了揚州老家,除了暑假時父親會來看看我們,就很少在一起了,”朱自清的二兒子朱閏生老人説,“可是父親給我的教益足夠我一生受用,他是個真正的君子。”
“父親他從來不追求功名利祿,哪怕是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也堅持不用公家的一張紙;我知道他在成都生活很苦,就寄錢給他,他卻一再問我自己夠不夠花。”
“是父親的死使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正義感和強烈的愛國心深深地震撼了我,從此就開始了我的地下工作。” [2] 

朱閏生人物評價

朱閏生之子朱小濤:
父親“閏兒”臨終前的幾個月,我在家陪侍他老人家。為了讓他開心,我用戲謔的筆法寫了一篇父親的小傳。其中有這樣幾句話:“其人心地良善,性情平和。一身正氣,崇德向善,誠以待人,訥於言而實於行,上尊長輩,下示後代。不喜名利而尤嗜美食。今雖八十有六,疾患在身而此性未改。豈非人生一大樂耶?”
父親當時已疾病纏身,又患老年痴呆症,看完小傳,他老人家露出了藹然寬和的笑容,提筆哆哆嗦嗦地在那段話後面寫下“很好”兩個字。對“一身正氣,崇德向善,誠以待人”幾句,他特別認可。這也是朱家幾代人一致的風格,姑且看作是朱家的家風吧。 [8] 
朱自清故居管轄單位負責人、史可法紀念館館長湯儀東:
“他哮喘非常嚴重,高燒不退,當時,醫生都説他能一直與病魔抗戰,就是奇蹟。當他聽説家鄉揚州來人看望他了,之前一直處於昏迷中的他,突然清醒了,顯得異常激動。那一天,他説了很多話,聲音很高,並一再叮囑我向家鄉人民問好,説自己非常想回揚州……”
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
“上次見到他時,是兩三年前,當時他坐在輪椅上,以前我們也通過很多電話。他説,他看過我寫的很多揚州文化方面的書籍,書中描繪的瘦西湖、史可法、小秦淮等,都勾起了他對童年的美好回憶,以及他濃郁的鄉愁……”
“他鼓勵我多寫揚州文化方面的文章。” “我送給朱閏生三本書,其中有我談朱自清的三篇文章:《讀朱偶得》、《朱自清故居尋訪記》、《朱自清筆下的揚州方言》。朱閏生非常喜歡,連聲感謝。” [7] 

朱閏生社交關係

江澤民與朱閏生,以及朱自清的妻弟武鍾乾都是中學同班同學。江澤民與朱閏生兩人經常一起結伴上下學、一起到對方家中完成功課。江澤民曾經在給朱閏生的信中這樣寫道:“回憶少年時期常去你們家,看到令祖父小波[坡]老,再讀背影一文感到分外親切。”(揚州朱自清故居處資料。)兒時的記憶是深刻的,儘管歲月流逝,卻總是難以忘懷。2006年,江澤民給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黨委書記陳希致信,要將中學同學朱季和送給他的一幅手書《荷塘月色》轉送給清華大學,信中再次深情地談起了與朱自清一家的情誼:“我又回憶朱自清的父親朱小坡和我的祖父江石溪是世交、朱自清和我父親江世俊是揚州第八中學(揚州中學前身)同班同學。朱自清先生的有名散文《背影》所描繪的原型則是我們這些中學同學那時經常看到的。”他説:“回憶起這麼多往事,宛如昨日。這麼多巧合和機遇,不由得使我想起把這幅字轉送給清華大學,以表達我們濃濃的鄉情。”
1998年,中共中央統戰部、教育部及清華大學籌備朱自清的百年誕辰活動時,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獲悉此事,希望見一見朱自清的家屬。於是,朱閏生從山西趕到北京。為此,江澤民為朱自清百年誕辰又欣然作了一首五律。其中的“晨鳴共北門,談笑少時情”,講的就是江澤民與朱閏生小時候一起讀書、生活的往事。親切之情,溢於言表。詩雖短而情更長,道不盡的是印在江澤民心中對朱自清的敬重親切之情,對江、朱兩家世交情誼的珍視。 [10] 
參考資料
  • 1.    朱閏生  .東海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0-04]
  • 2.    《兒女憶朱自清:讓孩子幫忙也説“請”》,《桂林晚報》2014年11月2月,第11版
  • 3.    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江蘇文史資料 第57輯 朱自清,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2.10,第66頁
  • 4.    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江蘇文史資料 第57輯 朱自清,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2.10,第68頁
  • 5.    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江蘇文史資料 第57輯 朱自清,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2.10,第77頁
  • 6.    方大衞著,朱自清詩傳,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12,第120頁
  • 7.    《中的“閏兒”走了》,《揚州晚報》2011年5月19日,第A05版
  • 8.    朱自清之孫:爺爺寫給“閏兒”的一封家書-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22-10-04]
  • 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揚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揚州史志資料 第3輯,1983.12,第30頁
  • 10.    解密:江澤民與朱自清兩家三代的世交情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