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璐

(清朝郵傳部主政)

鎖定
朱路(1856-1929),字任庵,東海縣平明鎮平明村人。朱路的父親朱儒系清朝秀才,育有朱路、朱英兩子,朱路10歲隨父到同宗撂車溝朱德先家蒙館讀書。讀書刻苦,聰明過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三甲105名進士,比海州沈雲沛及第進士早三年,次年授內閣中書 [2]  ,歷任郵傳部主政,後任太子少傅,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啓蒙老師,曾是清政府出任高麗的大使,中日甲午戰爭前後,曾兩次出使日本 [1] 
本    名
朱路
任庵
所處時代
光緒十五年
民族族羣
出生地
東海縣平明鎮平明村人
出生日期
1856年
逝世日期
1929年

朱璐清朝郵傳部主政

朱路為人剛直,目睹朝廷腐敗,於清末毅然辭官回鄉,寧當清白老百姓,歸隱民間。民國初,撤海州建東海縣,繼將東海縣東境權置灌雲縣。朱路目睹東海丟掉海岸與大片沃土,漁鹽之利一無所有,於是挺身而出,上書省督,力陳分縣之不公。(50個鎮中劃出板浦、大伊、湖坊、東路、西路、莞北、莞瀆、莞南、新安、張店,鐵牛11個鎮建立新縣。因南有灌河,北有云台山,各取首字,因名灌雲。縣治初設板浦鎮。)
東海析置灌雲不久,全縣人民認為劃鄉不公,使東海獨受弊害,公推朱路、李培賢等為代表至省交涉,表達民意。並刊印《東海人民呼籲書》一份,包括海州地圖,呼籲緣起,東海人民對於灌雲縣之分設通知書,東西路鎮代表上江蘇都督稟、蔣委員長暨東海,民政長會呈稿、都督指分灌雲縣訓令、七月十三日都督電文等8份文件。
在緣起中,赴省代表以十大理由籲請省都督重新派員勘查。雖經數月奔波,也未能挽回成命。最後省政府以將臨洪口劃屬東海縣而結束這一段析置公案。這也反映了朱路為官不忘家鄉。
朱路一生著書立説,成就非凡,尤其在散文和詩歌方面成就突出,由於各種原因流傳下來的作品少之又少。其中《東遊內錄》影響較大,據説《東遊內錄》的孤本保存在日本長崎的圖書館內,由於二戰時美國用原子彈轟炸長崎,一部有影響的著作盡毀於戰火,令人痛心。朱路著有《東遊內錄》一書,其中有遊徐福墓詩一首:
徐福墓前春草生,飛鳥舍外曉雨晴。
秦村歲歲作寒食,插遍花枝尋野程。
晚年朱路在家賦閒,改寫了許多民間流傳的韻文、通俗小戲。如《秦香蓮》,《秦雪梅弔孝》、《梁祝姻緣》、《皮秀英三告》等,深受當地老百姓所喜愛。
朱路曾拒絕袁世凱的邀請參加其稱帝政治組閣,在這一點上政見和同鄉沈雲沛產生了較大的分歧。民國建立後,沈雲沛曾代表江蘇省當選國會議員,曾為袁世凱復闢帝制搖旗吶喊,充任野全國請願會冶會長,在天津通電全國擁戴袁世凱稱帝。而朱路寧願做一介平民,堅決反對帝制,決不被袁所利用,多次拒絕袁世凱的邀請。這反應了晚年的朱路有着較為成熟的政治遠見,同時這也是朱路和沈雲沛晚年感情疏遠的主要因素之一。
朱家和連雲港一代名醫劉一麟也有親戚關係。朱路的孫子朱方奎(朱興波之父,現年73歲,朱興波現任本市贛榆縣常務副縣長)的母親劉氏系劉一麟的堂妹,劉家也是大户人家,這也反映了當時門當户對的婚姻觀。
朱路曾是清末武狀元卞賡的老師,卞賡(1850~1906),字虞卿,乳名卞三。灌雲縣東辛鄉中正街人,有祖產,家道小康。他於清末中武狀元后,被留在紫金城看守神武門,幾年後方得以外放,任兩廣參將,鎮守虎門。有關資料記載卞賡在及第武狀元前曾拜朱路為師學習國學,還特地千里迢迢赴江西波陽縣,拜光緒二十年甲午科武狀元張鴻翥為師修練武學。
朱路在朝廷做官為人十分低調,從不張揚。從京城回鄉省親離村莊5裏必下官轎,步行回村,一身為官清正廉明,為家鄉的平民百姓經常仗義執言。
傳説東海房山有個姓陸的山霸,長期霸佔着房山,當地石匠不能上山採石,生活沒有着落。石匠們一起找到朱路,要朱路為他們做主。朱路幫他們寫好狀子和他們一起到了東海縣衙。朱路問縣太爺:農民可不可以種地?漁民可不可以捕魚?商人可不可以買賣?縣太爺回答:當然可以。朱路又問:那麼石匠可不可以進山採石?縣太爺答道:也當然可以。這時朱路才把房山陸姓山霸長期魚肉百姓的事情説了一遍,縣太爺當時就差人把陸姓山霸抓來重打五十大板,令其解除山規,再也不許欺壓百姓。從此,當地的石匠安居樂業。這個故事在當地一直被傳為美談。
朱路在東海平明鎮(當時稱東海縣平嶺)去世,房山的石匠聞知,就用房山的石頭做了貢台和香案等物放在朱路的墓前以便憑弔。朱路墓前的香案在文革中被紅衞兵毀壞,貢台至今還完好的保存。
參考資料
  • 1.    東海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東海縣誌[M]. 北京:中華書局, 1994.03. 第831頁.
  • 2.    成嶽衝主編. 明清兩朝實錄所見寧波史料集 下[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09. 第4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