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曉軍

(中國當代作家,教師)

鎖定
朱曉軍,主要從事報告文學、散文和紀實特稿寫作,出版有報告文學《大荒羈旅――留在北大荒的知青》等5部,在《家庭》、《知音》等暢銷報刊發稿近百篇,曾榮獲北京文學獎、中國短篇報告文學徵文大獎等獎項,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理事、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杭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天使在作戰》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2004—2006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中文名
朱曉軍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5年
畢業院校
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工程機械專業
職    業
作家
出生地
中國瀋陽
代表作品
天使在作戰

朱曉軍個人履歷

朱曉軍,男,1955生於瀋陽市,1976年參加工作,當汽車修理工。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考入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工程機械專業,畢業後當過技術員、助理工程師、編輯、副編審、編審,任教於浙江理工大學。

朱曉軍人物生平

朱曉軍 朱曉軍
熟悉的人都知道,53歲的朱曉軍是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師;很多人都不知道,他還是《知音》《家庭》等通俗雜誌的撰稿人。通俗雜誌稿酬高,可維持生計;報告文學是自己的最愛,可傳遞使命感和憂患意識。20多年走來,朱曉軍已很好地解決了“精神分裂”的問題,做到了“雅俗之間自如轉換”。《天使在作戰》就是他將看似不可調和的通俗與嚴肅統一了起來。
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這篇作品,在《北京文學》發表之前,已經在《家庭》2006年第4期上以《拒宰病人,女醫生九年苦鬥黑醫療》為題發表。因為《家庭》刊物容量有限,文稿要求短小的原因,只用六千多字的篇幅對陳曉蘭的事蹟進行了真實簡略的內容描述。
在2007年由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朱曉軍的報告文學《天使在作戰》經過激烈的競爭之後,以最高票當選報告文學選項第一名,同時成為此次獲獎作品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亮點。朱曉軍也一下子從一個很普通的自由寫作者步入到中國文學創作的中心。

朱曉軍代表作品

《天使在作戰》
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
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的導言:“當醫療腐敗的雪球從高山上滾下,越來越大,呼嘯着砸向病人時,一位女醫生挺身而出,一次次向有關部門舉報……沒有幾個人相信她會贏得這場戰爭,可是她卻頑強地堅守陣地,對醫療腐敗的死穴,發起一次次猛烈的進攻……”
朱曉軍鋭利的筆鋒針對上至國務院總理、下到普通老百姓都殷殷關注、深深痛恨的醫療腐敗;把敬重的情感,全都奉獻給堅持正義、無私無畏、為民除害的白衣天使。白衣天使作戰的對象,本該是損傷人類健康的疾患,而陳曉蘭作戰的對象,卻是媚惑天使蜕變為魔鬼、摧殘着國人身心健康的社會公害。
文學是情文字,紀實性質的報告文學,也需要作家以情來感受和表達。朱曉軍做到了,他展示了一幅幅令人驚駭的畫圖,抒發出一段段引人共鳴的議論。讀者閲讀的過程中,便時而義憤填膺,時而眼熱鼻酸。讀者深知發表痛陳時弊的報告文學需要膽識和勇氣!
《大荒羈旅》
《大荒羈旅》 《大荒羈旅》
知青生活也是朱曉軍生命中的一段經歷,而經歷就是生命不可重複的記錄,它既是心靈的歷程,也是歷史中的人的歷程;並且個人經歷總是寶貴且獨一無二的,每個知青的經歷也都同樣是寶貴的。
《大荒羈旅》全部是寫至今仍留在北大荒的老知青。中國共有45萬知青奔赴衰草寒煙的北大荒,留在那裏的不足2萬,約5%吧。他們已是永遠的“知青”。
有些東西是永遠繞不過去的,必須直面自己,才能夠公平地説話。繞不過去的東西,就是長久以來,還有許多人,十分缺乏的平等觀念和平民精神,就是去認識普通與尋常。
《大荒羈旅》這本書,使讀者很慚愧,並懂得中國悠久的文明中,就有這種令人慚愧的東西———不平等的深刻的等級意識,它使所有知青人十分缺乏真正的平等觀念和平民精神,這正是特權、腐敗、虛榮、奢侈等等腐朽事物的傳統基礎,它今天仍然在貽害着人們,阻礙精神的現代文明。
其實,任何等級的人,都是一樣尊貴的生命。現代的歷史學認為:平民,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才是歷史發展進程的真正標誌。留在北大荒的不足兩萬知青,生活得很平凡,做工、務農、從商、從政的都有,也都生活得很自然。選擇返城還是留下時,他們比較自然地聽從了心靈的聲音,沒有為了返城生生地去離婚,或去擠父母城中狹窄的住房,或去和兄妹爭頂替父母的崗位,他們實在地比較了一下。
《一個醫生的救贖 》
這是個一位勇敢的女性躍出醬缸,與發黑的醫療腐敗現象搏鬥的故事。主人公陳曉蘭秉持的良心與責任心,做了大多數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她悲壯地以匡正沒有是非、沒有標準的一團爛泥的醫療秩序為目標。她常常深陷危機,但總是挺直腰桿;她不斷面臨內心焦慮和生命的危險,但她代表了這個社會的價值方向,從而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支持…… [1] 

朱曉軍創作感想

陳曉蘭是在上海市山陰路——魯迅故居旁邊長大的。她的父母是舊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她的父親聽説醫院將紫外線説成激光時,憤然喝問:“醫生怎麼能騙人?”她的母親屈湘培臨終叮囑道:“曉蘭,你是醫生,病人不懂你懂,你要保護病人的利益!”在他們身上,朱曉軍感受到了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品格。“從這一意義上説,陳曉蘭醫生和她的家人才是這一作品真正的原創。如果沒有陳曉蘭與醫療腐敗的抗爭,也就不會有這部作品的誕生。”
醫生 醫生
在創作《天使在作戰》之前,朱曉軍進行了實地採訪,對當今百姓看病難的現象深有體會。“我的母親是婦產科醫生,當她出診時,總是和顏悦色地對待每一位病人。她總説,醫生是不能有任何私心雜念的,要一心一意地為患者看病。醫生應該跟生命和健康站在一起,要和病人一起跟疾病作戰,而不應該利用別人的疾病來撈取錢財。”因此,在得知陳曉蘭用9年的時間向有關部門反映醫院利用假器械為病人進行假治療,甚至為此兩次被迫離開醫療崗位的事件後,朱曉軍非常震驚。
“為什麼這樣一位好醫生在衞生系統沒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支持,反而屢遭打擊?為什麼那些造假的廠商、用假的醫院沒得到應有的處罰,謀財害命的人沒有受到法律的嚴懲,到底是法律出現了漏洞,還是執法部門出現了問題?”
陳曉蘭沒有很高的學歷,卻有知識分子的高尚操守;她沒有高級職稱,卻有着知識分子可貴的良知;她不是作家,卻有着魯迅那樣的“硬骨頭”;她不是戰士,卻始終不屈不撓地為病人的利益而奮鬥着。最終,陳曉蘭的這種精神感動了病人、感動了部分醫生和護士、感動了社會、感動了朱曉軍。《天使在作戰》也因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朱曉軍希望有更多的人讀到《天使在作戰》,讓人們瞭解真正的天使和“正版”醫生。”“報告文學作家就應該屬於捱打的那類人”。

朱曉軍所獲獎勵

2017年6月,朱曉軍和楊麗萍的《快遞中國》獲得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2] 

朱曉軍獲獎感言

朱曉軍當獲悉自己榮獲中國文學最高獎――魯迅文學獎的那一刻,朱曉軍心裏湧動着無限的感奮。這是意外的殊榮。真正的報告文學是來自時代前沿的、具有憂患意識和批判性的。報告文學是知識分子的寫作方式,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脊樑,不論什麼時候知識分子都不能喪失良知和操守。這一獎項是授予作品的。作品是作家創作的履痕和歷程的標記,而作家還要繼續尋找新的目標,在寫作中艱難地跋涉下去……
朱曉軍對這個“意外的殊榮”不止帶給他的簡單的滿足感,而是對報告文學、對寫作更深層次的思考,以及對教學寫作的啓迪。
每當拿全身心的力量去完成一篇報告文學時,朱曉軍都會感到無比輕鬆。在眾人眼中個性温和儒雅的朱曉軍,原來將聲嘶力竭的吶喊全都傾瀉在了報告文學的字裏行間。“筆表達出來的東西更符合我的本性。”寫到動情處,他一邊敲打鍵盤,一邊讓淚肆意流淌。 [3] 

朱曉軍社會評價

《天使在作戰》這篇作品在《北京文學》2006年第6期上發表之後,在社會各方面引發強烈反響,中國各地先後有20多家報刊選載或連載,朱曉軍和編輯部陸續收到大量讀者表示感謝和支持的來信。成為2006年一個很突出的文學現象。朱曉軍也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2007年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當選。
儒雅,謙虛,淺淺的微笑的朱曉軍。在東三省土生土長的朱曉軍似乎和人們印象當中“東北漢子”的形象不太搭得上調。同樣,看他的文章,感嘆號很少用到;聽他的言語,調子亦不抑揚頓挫。但低調甚至有些靦腆的他,不久前扛起了一面旗幟——他以報告文學《天使在作戰》獲得了中國文學最高獎“魯迅文學獎”。
朱曉軍也是全國業餘文學作家中的首位獲獎者。評委給予這篇矛頭直指醫療腐敗的作品的評語是:“《天使在作戰》充分體現了報告文學的戰鬥性,對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敢於秉筆直書,湧現的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震撼力”,是朱曉軍這位“文弱書生”奉獻給讀者的精神食糧中,最常見也是最佳的標註。
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
在省作協專門舉辦的“朱曉軍報告文學獲獎作品座談會”上,無論是真誠的讚歎還是中肯的評價,朱曉軍總是面帶微笑地認真聽取。“魯迅曾説過,講假話的人能獲獎,而講真話的人可能捱打。那麼,報告文學作家就應該屬於捱打的那類人。”朱曉軍的發言,讓人感覺到他並不強壯的身軀裏藴藏着巨大的力量。
“這個獎也不是授予我個人的,而是授予當今社會仍然堅持着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所有報告文學作家的。”在朱曉軍準備的獲獎感言中,朱曉軍特別強調了這一點。
2003年,報告文學界少了一名頗有聲望和人緣的好編輯,大學講壇上多了一名滿腹實踐經驗又執着的好老師

朱曉軍個人榮譽

作品《天使在作戰》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
2004年 —2006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2007年 他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優秀報告文學獎。
2008年 朱曉軍教授又榮獲徐遲報告文學榮譽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