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慧明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鎖定
朱慧明,男,1966年8月生,湖南湘潭人,管理學博士、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嶽麓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1] 
中文名
朱慧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湘潭縣
畢業院校
南京理工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控制科學與工程
任職院校
湖南大學

朱慧明人物經歷

●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5)、湖南大學嶽麓學者特聘教授(2016)
● 研究方向: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管理統計與經濟計量 [1] 

朱慧明研究領域

研究方向: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管理統計與計量經濟,包括:
[1] 金融計量(時間序列數據建模及其應用研究);
[2] 能源金融計量與管理;
[3] 貝葉斯統計模型、算法(Metropolis-Hastings sampling, Gibbs sampling, Reversible MCMC) 及應用研究;
[4] 非經典迴歸模型及其在金融、能源經濟、工業工程和可靠性工程領域中的應用,例如分位迴歸(Quantile Regression)、中位數迴歸(Median Regression)、眾數迴歸 (Mode Regression)、非參數模型(No-parametric Model)、半參數模型(Semi-arametric Model),金融極值模型(Extreme Model)。 [1] 

朱慧明講授課程

講授的課程:《高級管理統計》,《高級計量經濟學》和《金融隨機過程》。 [1] 

朱慧明研究成果

朱慧明主持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貝葉斯極端分位數迴歸的金融風險度量理論及應用研究(71671062);研究期限:2017-2020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貝葉斯分位迴歸的面板數據建模、算法及應用研究(71171075);研究期限: 2012-2015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隨機波動預測模型的貝葉斯分析及其在金融領域中研究(70771038);研究期限:2008-2010
[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貝葉斯經濟時間序列預測模型及其應用(04CTJ003);研究期限:2004-2005 [1] 

朱慧明參加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71521061);主持:陳收;研究期限:2016-2018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71271075);主持:陳收;研究期限:2013-2015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戰略導入的投資決策與風險管理(71031004);主持:陳收;研究期限:2011-2014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高維度、非線性、非平穩及時變金融數據建模和應用(71431008);主持:馬超羣;研究期限:2015-2018
[5] 教育部創新團隊:經濟管理複雜系統中的建模、優化與決策研究;主持:馬超羣;研究期限:2010-2012 [1] 

朱慧明學術成果

2013
[1] 朱慧明, 李榮*, 李素芳. Modelling dynamic dependence between crude oil prices and Asia-Pacific stock market return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In Press. SSCI.
[2] 朱慧明*, 曾惠芳, 虞克明.Bayesian Inference for Non-parametric Quantile Regression Using a Fourier Repres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3, 5(2): 632-641.
[3] 朱慧明*, 張曉昱.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risk and return based on ordinal space: a panel data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J]. Advance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ervice Science, 2013, 5(7): 119-128.
[4] 虞克明*, 黨瑋, 朱慧明, Al-Hamzawi R. Comment on Article by Spokoiny, Wang and Hardle.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Inference, 2013, 143(7):140-144. SCI.
[5] 李素芳*,朱慧明.基於非線性ECM模型的貝葉斯門限協整研究[J].統計研究,2013,30(1):96-104, CSSCI.
[6] 侯世旺*,朱慧明,李瑞琴,同淑榮.製造過程不確定質量異常診斷的Stateflow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33(3):733-741,CSCD/EI.
[7] 朱慧明,李榮,曾昭法,虞克明.基於M-H抽樣算法的貝葉斯Probit分位迴歸模型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0(2):98-102,CSCD/EI.
[8] 朱慧明,廖萍,張曉昱,吳宣明.基於動態參考集的紡織行業戰略風險與收益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3(5): 41-44, CSSCI.
2012
[1] 李素芳,朱慧明*,虞克明.Oil price and stock market in China: A section analysis using panel cointegration with multiple breaks[J].Energy Economics, 2012, 34(6): 1951-1958, SSCI.
[2] 朱慧明*,遊萬海,曾昭法.Urbanization and CO2 emissions: A semi-parametric panel data analysis[J]. Economics Letters, 2012, 117(3): 848-850, SSCI.
[3] 朱慧明,張曉昱,吳宣明,廖萍.基於序數空間的行業間戰略相對風險度量[J]. 統計與決策,2012(13): 8-11, CSSCI.
[4] 朱慧明,張曉昱,吳宣明,廖萍.序數空間中企業戰略風險與企業績效關係研究—基於中國紡織業面板數據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33(3):83-87.
[5] 朱慧明,吳宣明,張曉昱.基於戰略一致的企業戰略風險與收益關係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4):61-66, CSSCI.
[6] 侯世旺,朱慧明,李榮.基於Simulink仿真的質量控制圖不確定異常模式識別[J].計算機應用,2012,32 (10): 2940-2943.
2011
[1] 朱慧明*,李素芳,虞克明.Crude oil shocks and stock markets: A panel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approach[J].Energy Economics,2011,33(5):987-994,SSCI.
[2] 朱慧明*,李素芳,曾惠芳,虞克明.基於非參數ACE變換的貝葉斯非線性協整檢驗[J].管理科學學報,2011,14(5):52-64,CSCD/CSSCI.
[3] 朱慧明*,郝立亞,虞克明,曾惠芳,李素芳.基於MCMC模擬的貝葉斯複合狀態信用溢價模型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3):1-10,CSCD/CSSCI.
[4] 朱慧明*,曾惠芳,郝立亞,李素芳,虞克明.基於M-H抽樣的貝葉斯非對稱厚尾GARCH模型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1,30(3):431-439,CSCD/CSSCI.
[5] 朱慧明*,曾惠芳,郝立亞.基於MCMC的貝葉斯變結構時序GARCH模型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1,30(6):1009-1017,CSCD/CSSCI.
[6] 朱慧明*,周帥偉,李素芳,曾昭法.基於Gibbs抽樣算法的貝葉斯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分析[J].經濟數學,2011,28(1):52-60,CSCD.
[7] 朱慧明,郝立亞,管皓雲,曾昭法.基於貝葉斯SV模型的通貨膨脹水平與不確定性關係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1,32(2):13-19,CSSCI.
[8] 朱慧明,管皓雲,林靜,虞克明,曾昭法.基於多階段預報分佈的貝葉斯多變量均值向量監控模型.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38(3):82-86,CSCD/EI.
[9] 朱慧明,許昊,郝立亞,曾昭法.基於貝葉斯網絡的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1(20):1-3,CSSCI.
[10] 郝立亞,朱慧明,李素芳.基於的基於MCMC的貝葉斯長記憶隨機波動模型研究.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38(10):82-87,CSCD/EI.
[11] 郝立亞,朱慧明,虞克明.基於貝葉斯濾波的股指期貨動態結構特徵研究.運籌與管理,2011,20(6): 147-156,CSCD.
[12] 林靜*,Magnus L.Nordenvaad,朱慧明.Bayesian Survival Analysis in Reliability for Complex System with a Cure Fr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bility Engineering,2011, 7(2): 109-12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