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幡

鎖定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收藏家協會理事泰州興化人氏。其父酷愛收藏名家字畫,一九七四年從揚州調回興化老家工作,要求朱幡每天練習書法。一九七九年以來,父親開始教朱幡古玩方面的知識,使其對歷史慢慢地產生了興趣。一九八四年十月,朱幡正式涉足收藏。
中文名
朱幡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性    別

朱幡人物生平

朱幡為興化市供電公司員工,當年做外線工時,常常利用工餘時間和節假日騎自行車走鄉串鎮。其收藏的領域漸漸從書畫拓展到瓷器、玉器、木器、雜件等。搞收藏如果沒有真功夫,就無法區別真贗品,也不會理解真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二零零四年初夏,朱幡帶上自己收藏的幾件字畫,專程進京拜訪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書畫鑑定專家單國強。單先生現場對朱幡的藏品進行品鑑、題字,並收其為弟子,之後先後五次來“古藝齋”品鑑文物、字畫,朱幡受益匪淺。 [1] 

朱幡收藏理念

朱幡藏館有一副對聯:“揀破舊變廢為寶,掘金石弘揚古今。”朱幡搞收藏二十多年,有些寶貝都是從廢品堆裏淘出來的,件件古董都記錄着歷史,如果遺棄了就不復存在了。朱幡認為,古玩本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遠遠超過其經濟價值。每一件古董都記錄着中華民族一個時段的歷史和文化,如果流失了,也許那段歷史就成了空白。他將收藏看成是挖掘歷史、珍藏文化的手段,並給自己定下規矩,凡是有文物價值的藏品決不交易。 [1] 

朱幡保護文物

朱幡認為,文物是供人們觀賞、瞭解、研究並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珍貴資料。他注重文物的採集與保護,有幾次挽救歷史文物的經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朱幡去宜興出差時,在城郊看到一家院牆上有一隻陶鼎,他買了下來。後經查閲資料得知是紅山文化時期的陶鼎,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曆史。有一次朱幡得知有人收了一對石香爐,前去看個究竟。朱幡用布擦去香爐上的泥土,發現這對漢白玉石香爐上有“東嶽廟”三字,為明永樂年間砌東嶽廟時奠基用的,承載着興化的歷史文化,如果遺失外地,對興化來説是一大損失,當即買下,於二零零八年無償捐贈給修復後的興化東嶽廟。 [1]  二零零五年四月,朱幡在淮安鄉下一碼頭邊看到一塊石匾,長約一百釐米、寬約二十釐米,上面刻有銘文。他用稻草擦洗石匾,見上面刻有“紫竹塔院”、“光緒十六年”、“泰州光孝寺法成建”等字樣。朱幡花兩千三百元買下,又花一千兩百元運回興化。塔院是寺廟安葬高僧的墓地,該石匾一般安放在墓地入門處,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二零零九年八月一日,朱幡向泰州光孝寺捐贈“紫竹塔院”石匾。明清時光孝寺高僧的塔院,在泰州市區南門高橋一帶。這塊石匾不知何時流失,其失而復得,為光孝寺增添了歷史厚重感。朱幡計劃在適當的時候把藏品展示給大家,並捐贈一些藏品給興化博物館,讓其發揮應有的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應。還計劃把這些年的收藏心得陸續寫出來,待時機成熟的時出本書。對他來説,保護文物,恢復它的尊嚴,與人分享收藏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2] 

朱幡私人藏館

朱幡藏館一角 朱幡藏館一角
隨着藏品增多,朱幡在住所佈置了一個近三百平方米的收藏室——古藝齋,陳列歷朝歷代字畫、瓷器、玉器、木器、銅器、陶器等藏品,後改建為朱幡私人藏館。藏館位於興化城區,由兩幢連體別墅改造而成,面積約四百平方米,藏品千餘件。一進藏館,迎面是已故現代書畫家劉海粟所作的“鐵血紅梅”丈六匹中堂,兩側是泰州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手書“山靜蘭初放,亭幽竹與清”楹聯。近代書畫家黃賓虹創作的工藝畫鳥圖,寬五釐米,長不足十釐米,算得上是最小的畫作了。弘一大師用清代官用宣紙寫的五尺中堂,透過光線,可見紙內影映的觀音像。用九百八十克黃金純手工打造的唐代《問心經》,彌足珍貴。 [1] 

朱幡成就及榮譽

朱幡生活簡樸,把大部分業餘時間花在學習收藏知識上,常年訂閲有關收藏報刊並積極撰稿。近年來,他先後在國家文化部主辦的《藝術市場》、中國收藏家協會主辦的《收藏》等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假畫屢登大雅之堂讓人痛心,搞收藏務必擦亮眼睛》、《喜得嚴敬子先生贈大千居士墨寶》、《我為“賓畫”補印》等二十多篇學術文章。二零零九年春,朱幡收藏的祝枝山草書手卷、清乾隆工翡翠龍帶鈎等兩件藏品,入選中國收藏藝術精品博覽會暨中國珍藏藝術珍品評選為優秀收藏品。單國強先生親筆為朱幡私人藏館題寫了“朱幡藏館”的匾額。 [1] 
參考資料
  • 1.    楊峻峯:《“揚州十怪”好古玩》,原載《國家電網報》2008年10月17日第9版。
  • 2.    周書卉、楊峻峯:《泰州光孝寺“紫竹塔院”石匾回家》,原載2009年8月2日《泰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