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累

鎖定
朱凡,(1909.1.7-1987.1.8)原名朱宗仁,又名朱一葦,朱石青,江蘇省漣水縣河網鄉人。1909年元月7日(農曆12月16日)生。 [4]  1930年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次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參加“左翼劇聯”,不久加入共青團,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投身民族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1月參加新四軍,在軍部工作。茲後擔任過特支書記、新四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新民主報》社長、蘇浙皖區天北專署專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膠東地委宣傳部長等職。
湖南和平解放後,朱凡同志歷任省文教廳長、教育廳長、省委宣傳部長、省委委員、湖南師範學院籌委會主任、湖南大學校長、省社聯主席等職,為湖南的教育事業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離休,享受副省級待遇。1987年1月8日在長沙逝世,終年79歲。 [1] 
(資料圖來源: [1] 
中文名
朱宗仁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9年1月
逝世日期
1987年1月8日 [3] 
畢業院校
上海藝術大學
代表作品
一面
筆    名
阿累
又    名
朱一葦、朱石青

目錄

阿累人物生平

朱凡,生於1909年,江蘇漣水縣人。1930年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193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因領導上海英商公共汽車公司員工罷工被捕。保釋出獄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後赴馬來西亞任教於吉隆坡尊孔學校,因參加和支持愛國學生運動被官方迫令出境。
1936年重返上海,從事左翼文藝活動,同歐陽山主編《小説家》、《文化月刊》,與艾思奇創辦《大家看》、《少年叢書》,譯有《魯迅是一把劍》(斯萊特萊著)及其他著作。魯迅逝世後,以“阿累”筆名撰《一面》一文以為紀念,解放後此文長期被列為中學語文教材和大學文科教材。
1937年8月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派遣組成戰地服務團,率團從上海輾轉至安徽屯溪,找到新四軍軍部,在陳毅領導下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次年5月,赴大別山安徽省動員委員會工作,主編《文化月刊》,寫有大量社論、評論、短文,並翻譯一批文章,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動員羣眾參軍參戰,積極支前。
1940年以後,歷任中共特支書記、戰區動委會編輯、新四軍江北遊擊總隊《戰鬥報》編輯、新四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新民主報》社長、《江淮日報》主編、淮海區行署秘書長、漣水縣縣長兼敵工部長、蘇浙皖區天北專署專員等職。
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任山東省膠東地委宣傳部長、第三野戰軍敵工委員會宣傳部長。1948年8月,受黨的委派在河南寶豐創辦中原大學,任校黨委書記、副教務長、訓練了大批南下幹部。後隨軍南下,任接管武漢大學的軍事代表。
湖南和平解放後,歷任湖南人民革命大學副校長、省文教廳長、省文委副主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委員、湖南大學校長等職。他具有較高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通曉哲學、文學、歷史,掌握英、日兩門外語,書法造詣亦頗深。他放棄個人在學術方面的發展,服從黨的工作需要,傾心血於文教事業。任文教廳長期間,深入學校、課堂、宿舍瞭解情況,主持制定一系列治校措施,為湖南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開展勸學運動,舉辦職工業餘教育,提高工農幹部文化素質。在1953年至1981年間,3次出任湖南大學校長,受命於艱苦創業或困難之際。他有計劃地培養教師,建立骨幹教師隊伍,積極發展新型邊緣學科,以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出任校長時,他撥亂反正,積極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離休後支持學校新班子工作,病重時仍關心學校的建設和發展。
主持宣傳部工作期間,努力發展和健全宣傳隊伍,組織和推動幹部馬列主義教育,協助省委管理報刊、廣播、文藝、衞生、體育等工作,做出顯著成績。1954年兼任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主席,為發展湖南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做了不少有益工作。如1962年負責組織紀念王船山逝世200週年學術討論會,李達、翦伯贊、呂振羽等200多位全國著名學者雲集湖南,首次用馬列主議觀點評價這位明末清初的偉大思想家。1987年1月病逝於長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