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活字印刷技術

鎖定
木活字印刷技術,浙江省瑞安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東源村位於浙江省瑞安市西南部,據當地《太原郡王氏宗譜》記載,元代初年,隱居在福建省安溪縣的王法懋開始把木活字印刷技術引入族(宗)譜編修事業,“梓輯”(運用木活字印刷編修宗譜的工藝)之藝由此問世,歷代相承不絕。明代正德年間,王法懋的部分後裔由福建遷入浙江平陽。清代乾隆元年(1736),王法懋五世孫王應忠率其子孫由平陽遷入東源,“梓輯”之藝就在東源紮根,一直傳承至今。 [1] 
2008年6月,木活字印刷技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35。 [1]  2010年11月15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以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名義,列入世界“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瑞安市活字印刷協會獲得“木活字印刷技術”保護單位資格。 [3] 
中文名
木活字印刷技術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浙江省瑞安市
遺產編號
Ⅷ-135

木活字印刷技術歷史淵源

據《太原郡王氏宗譜》記載,王氏先祖原居於河南,五代末,王潮、王審知兄弟相繼遷居福建,後有一支遷居福建安溪縣。元初,隱居在福建省安溪縣長泰裏的王法懋開始編修宗譜,並以木活字印刷宗譜。從此王氏的“梓輯”(印刷編修)之藝問世。明正德年間(1506—1521),王法懋的部分後裔由閩遷入浙江平陽浦尾、翔源一帶。清乾隆元年(1736),王應忠率子孫由平陽翔源遷入瑞安東源。王法懋創始的“梓輯”之藝由此在東源村“落地生根”,並歷代相承。開明的王家譜師把自己的木活字印刷編印宗譜的技藝傳授給同村的親友,甚至外縣的求學者。就這樣,吳、潘、張等姓居民也學會了“梓輯”之術。 [1] 

木活字印刷技術工藝特徵

拆版重拼導致版面組件重複使用,因而在不同頁面上印出同一個文字或圖形,是活字排印區別於其他印刷方式的獨有工藝特徵。構成活字版的裏層部件,如頂木、夾條等有時會在版面上留下痕跡,也是活字印刷獨有的工藝特徵。 [4] 

木活字印刷技術工藝流程

木活字印刷術是與編印宗譜緊密相聯的。基本製作工序為:開丁(採訪)→謄清→(理稿)→檢字→排版→校對→刷印→打圈→劃支→填字→分譜→草訂→切譜→裝線→封面→裝訂。平時需做好取材、制字模、寫字(字形相反)、刻字等基礎工作。取上好棠梨木,經雨淋日曬自然乾燥後製成字模,刻宋體,製成一個個的木活字,以備排版用。 [5] 

木活字印刷技術傳承保護

木活字印刷技術傳承價值

木活字印刷技術證書
木活字印刷技術證書(2張)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具有很好的歷史人文價值,是活字印刷術源於中國的實物明證。 [6] 

木活字印刷技術傳承現狀

隨着機械化印刷的高速發展,東源木活字印刷技術的刻版、 印刷等技藝繼承者寥寥無幾,瀕臨滅絕,亟待保護。 [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木活字印刷技術(浙江省瑞安市地方傳統技藝)項目保護單位瑞安市活字印刷協會評估合格。 [11] 

木活字印刷技術傳承人物

木活字印刷技術傳承人
木活字印刷技術傳承人(2張)
林初寅,男,出生於1938年4月。2010年4月,林初寅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木活字印刷技術。 [7] 
王超輝,男,出生於1955年12月。 [8]  2010年4月,王超輝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木活字印刷技術。 [9] 

木活字印刷技術保護措施

2004年6月,瑞安市建成首座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館(老館),時隔13年,新館落成。 “木活字印刷展示館”新館佔地面積540平方米,建築面積1013平方米,整個展示館設接待室、展示廳、木活字印刷全流程演示廳、遊客體驗廳等,全面展示古老“木活字印刷術”的全部操作流程。 [6] 

木活字印刷技術社會影響

  • 重要展覽
2007年6月9日,在温州市展覽館展出“温州農村民族民間藝術品展覽”,一些漸漸淡出人們生活的古老的民間傳統的東西又出現在大家面前。瑞安的“活字印刷”技藝展示,成為温州市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上的亮點。 [10] 
  • 社會活動
2017年11月27日,瑞安市召開中國(瑞安)木活字印刷文化產業與旅遊發展研討會。研討會上,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積博士,中國印刷博物館藏品管理部主任、副研究館員趙春英女士,北京印刷學院研究館員彭俊玲博士,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曉明,温州市旅遊局辦公室主任胡念望分別作了“浙江與古代活字印刷”、“新時代,傳統文化發展新目標——東源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館修繕改造思考”、“關於木活字印刷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思考”、“文明傳承與未來希望——中國木活字印刷與當代漢字水墨藝術的多元互動交流”、“木活字印刷文化旅遊產業開發”的主題發言。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