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地方傳統音樂)

鎖定
木洞山歌,重慶市巴南區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木洞山歌系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下里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13]  木洞山歌源遠流長,以歌聲伴隨着農事勞動和生活,木洞山歌還有勞動號子、風俗歌、表演歌等多種樣式, [13]  其主體是被稱為薅秧歌的禾籟。木洞山歌曲目有《山歌好唱口難開》《走進深山雨要來》《木洞新氣象》《趕場》等。 [13] 
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26。 [1-2] 
中文名
木洞山歌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重慶市巴南區
遺產編號
Ⅱ-26
申報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木洞山歌歷史淵源

木洞山歌系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下里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1]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楚宗王作的《對楚王問》中,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
據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刻本的《巴縣誌》(即現巴南區前身)載:“六月芒種,是月也,薅頭秧,旬以後,薅二秧,去莠糧,農歌四聞”。《巴縣誌》記錄了當時的木洞農民在勞作時,就有唱山歌的習慣。
在解放前舊社會,木洞山歌只能在田裏山間、坡上地頭,農民於勞動中或工餘後唱唱而已,以解除勞動的疲乏和抒發勞動者的心情。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當地政府十分重視對木洞山歌的發掘、繼承和發展,把它作為巴渝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4] 
21世紀10年代左右,木洞山歌的演唱從田間院壩走上文藝舞台,既保留了表達農民勞動、生活、愛情的詞句,又增加了農村移風易俗、學習知識、運用科學、勤勞致富、鄰里和睦等新內容。 [15] 

木洞山歌基本特徵

木洞山歌文體形式

木洞山歌源遠流長,隨着勞動人民在生產、農事活動中,以歌聲伴隨着農事勞動和生活,有被稱為莊稼歌或莊稼人的歌的禾籟(包括高腔禾籟,平腔禾籟,矮腔禾籟,花禾籟等);有把生活中的正常現象顛倒演唱,逗樂取笑的神歌;有用對歌形式演唱的盤歌;有在勞動過程中統一節奏,協調動作,鼓舞情緒的勞動號子(包括船工號子、工程號子、搬運號子、作坊號子、農事號子等);有在民間禮俗和祀典儀式中演唱的民俗歌(包括節氣歌、婚嫁歌、喪事歌、修房歌、壽禮歌、香火歌、酒歌等);還有各種小調以及伴隨玩龍燈、舞獅子、打蓮簫、劃綵船、賽龍舟等邊舞邊唱的舞歌等。這些種類的山歌中,還包括若干小類。如船歌號子(主要是川江號子)就分為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上水號子包括撐篙號子、板橈號子、起帆號子,拉縴號子又分為出纖號子、平路號子、上灘號子、近灘號子、雞啄米號子和收纖號子等;下水號子包括起船號子、板橈號子;二流櫓號子,平水號子、快二流櫓號子、幺二三交接號子、見灘號子、衝灘號子、下灘號子、抓抓號子等。又如婚嫁歌就包括定親時唱的拒媒歌、陪奩歌、開臉歌、上梳歌、坐堂歌等。迎親時唱的梳妝歌、上轎歌、起轎歌、報路歌、車馬歌、討封歌等;成親時唱的喊禮歌、揭蓋頭歌、交杯酒歌、賀喜歌、謝客歌、説席歌、祝酒歌等;入洞房前唱的鋪牀歌、安傢俱歌和入洞房後唱的鬧房歌、蓮簫歌、送客歌、道別歌等。
過去,木洞人民除在生產、生活和民俗活動中演唱山歌外,還舉辦一些傳統聚會,如薅秧歌會、婚嫁歌會、喪葬歌會、鬧春歌會、打穀歌會、榨菜歌會、螃蟹歌會、摸魚歌會、牧牛歌會、童子歌會等。木洞山歌還有勞動號子、風俗歌、表演歌等多種樣式。 [3] 

木洞山歌主題曲調

木洞山歌的主體是被稱為薅秧歌的禾籟。禾籟只在木洞及其周邊地區流傳,屬中國民歌的稀有品種。禾籟地域特色濃郁,曲調曲目豐富。主要有高腔禾籟、矮腔禾籟、平腔禾籟、花禾籟和連八句等多種樣式。這些樣式中又包括若干子樣式,如高腔禾籟還包括依呀禾籟、也禾籟、鑼鼓腔、依依腔、呀呀腔、四平腔、噢嗬腔、嗚哦腔、悠呵腔等。木洞山歌的重要歌類還有兒調。其曲詞體式和曲調特徵與唐代以來巴渝民間流傳的竹枝歌頗為相似,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區的“嫡傳”。 [1] 

木洞山歌代表作品

截至2013年8月,經過重慶市巴南區文化部門蒐集整理的木洞山歌的曲歌和歌謠,已有上千首,其中較為流行的有:被稱為莊稼歌的《禾籟》,其曲牌有高腔禾籟、平腔禾籟、矮腔禾籟、花腔禾籟;在農事薅秧季節唱的“打薅歌”;秋收季節唱的“打穀賽歌”等。 [4] 

木洞山歌傳承保護

木洞山歌傳承價值

木洞山歌歌詞典雅,曲調別緻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5]  搶救、保護木洞山歌,不僅可以豐富巴渝民歌藝術,而且也將促進中國民歌藝術的豐富和發展。 [1]  [14] 

木洞山歌傳承狀況

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滋養、繁榮的基礎,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謝世,使傳承出現斷裂,木洞山歌面臨瀕危境地。 [14] 

木洞山歌傳承人物

潘中民,男,漢族,1937年生,重慶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洞山歌代表性傳承人。系該家族傳承第四代,除了編唱囉兒調等山歌外,主要擅長薅秧禾籟和石工號子,特別擅唱高腔禾籟。其演唱音調高亢,具有獨特韻味。 [6] 
喻良華,男,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洞山歌代表性傳承人。 [7] 

木洞山歌保護措施

1991年重慶市命名的第一批40名民間歌手,木洞就佔37名,其中能唱500首以上的4名一級歌手全在木洞。木洞還編寫了三十餘萬字的《木洞山歌》專著,2005年12月公開出版。1990年,木洞地區被重慶市命名為“山歌之鄉”。 [3] 
為了讓木洞山歌更好地傳承下去,巴南區專門編寫了《木洞山歌》等中小學生教材,在全區中小學校進行課堂教學,同時還嘗試開辦“地方民間藝術專業班”中職教育,讓更多年輕人蔘與進來。 [8] 
2017年9月,木洞山歌非遺傳承基地萩玥藝術團正式掛牌落户木洞河街劇場,總面積800平方米的劇場和培訓中心將集中呈現木洞特色文化,以木洞山歌的培訓教學、推廣傳承為發展核心。河街劇場與木洞山歌有機結合,不僅為木洞山歌的傳承和發揚找到新的舞台,同時也為廣大羣眾提供一個娛樂休閒的文化陣地。 [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文化服務中心獲得“木洞山歌”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文化服務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6] 

木洞山歌社會影響

  • 重要演出
2019年6月5日,在巴南區委區政府舉辦的“我們的節日·端午”活動上,旱地龍舟比賽再次舉行,除旱地龍舟外,巴南區文化館當天還為羣眾帶來系列文藝節目,其中包括木洞山歌節目《鬧酒》。 [11] 
2019年12月,關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宣講在重慶市巴南區龍洲灣街道金源御府小區舉行,巴南“百姓名嘴”宣講團成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洞山歌傳承人喻良華用木洞山歌唱響全會主旋律。 [12] 
  • 榮譽表彰
1999年,木洞山歌被命名為“巴渝優秀民間藝術”。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