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望羌台

鎖定
望羌台在大邑城北里許的靜惠山頂,是一處與趙雲駐防有關的古蹟,在解放前就實實在在地存在。
中文名
望羌台
位    置
大邑城北里許的靜惠山頂
有    關
趙雲駐防
性    質
古蹟

目錄

望羌台簡介

但是歷史上許多志書都未提及望羌台,而只有平雲亭,這的確是一個很有研討價值的謎團。《四川通志》載:“靜惠山,在縣北一里,一名東山,上有土城及平雲亭。相傳蜀漢趙雲所築,蓋雲嘗防羌於此,有墓及廟存。”這段文字未提及望羌台。乾隆版《大邑縣誌》載:“靜惠山在縣北二里許,一名東山,舊有亭榭,相傳蜀漢趙順平侯鎮守斯土時所築。”這段文字也未提及望羌台。後來的縣誌及方誌對靜惠山的記載均沿此説,大同小異,都未提及望羌台。望羌台究竟築於何年何月,何朝何代?要弄清這個問題,也只有從這些文字中入手,去尋找答案。

望羌台出處

《四川通志》與乾隆《大邑縣誌》,一個成書於嘉慶四年(1800),一個成書於乾隆14年(1749年),前後相隔50餘年,而《四川通志》記了靜惠山的平雲亭,乾隆《大邑縣誌》沒有記。究其原因是宋載編大邑縣誌時平雲亭未重建,而到了嘉慶《四川通志》編修時,平雲亭重建了起來。為什麼是重建呢,其原因也不是自然壞倒,而是明末的甲申兵燹所至,將大邑古蹟燒成灰燼。所以通過自甲申以來一百多年的恢復,平雲亭始得以重建,收入《四川通志》。
現在我們回到乾隆縣誌所載的那段文字,它説的“舊有亭榭”的舊字,舊到何朝何代?那些亭榭叫什麼名字?有多少個亭榭?包含今日的高秋亭、望羌台、平雲亭在內嗎?該文隻字未提。但依據史料,我們可以知道兩點:一、歷史上紀念趙雲的亭榭不只一處;二、建平雲亭的時間至少可以推到明末的甲申兵燹之前。或許繼續前推至明代嘉慶之前。為什麼可以往前推呢?因為歷史記載甲申兵燹已將大邑縣誌完全燒成灰燼,縣令宋載編志沒有承接,資料完全來自民間,可以提供的古蹟文字就只有明嘉慶曹學佺的《蜀中名勝記》了。而曹學佺靜惠山的資料,又是依據明代版的《大邑縣誌》而記述的。這樣我們又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靜惠山的“舊有亭榭”的記載,最少可以推至明代。
然而我們還要説,這些和趙雲有關的亭榭,也不是自明代才開始興建,它應當是自蜀漢滅亡以來就留下了,不斷地經歷時代滄桑,然後傳了下來,直至明代。所以“舊有亭榭”的記載還可大膽往上推移。只因資料缺乏,無法證實。乾隆版《大邑縣誌》藝文條《平雲亭記》一文作者齊騤就追述了平雲亭的歷史,明確説是宋代的範鎮所築。那麼,平雲亭還可推至宋朝。宋代大詩人陸游為平雲亭所寫的一首詩中有兩句説“天垂綠野三邊盡,雲與朱欄一樣平”,此詩不僅為平雲亭作了斷代交代,而且使平雲亭名聲大震了。
但在陸游寫詩讚平雲亭之前,範鎮也有詩寫平雲亭説“坐來日知永,立處與雲平”句,陸游於南宋高宗(1127年—1161年)時“寓蜀九載,嘗遊此地,憩斯亭,賦詩以記其勝。”而範鎮是在北宋神宗(1068年—1085年)時“步山椒而築亭倘佯焉”。前後時間相隔大幾十年,又將平雲亭往前推了近100年。平雲亭的修建年代應當在北宋神宗的十多年間。
平雲亭的修建雖然上推至北宋神宗時代,但我們要研究的中心問題並未解決。第一、與趙雲有關的望羌台古老悠久,遠在平雲亭建亭之前,説了許多仍然與望羌台無關。第二,平雲亭何時命名,在範鎮之前是不是叫平雲亭?曾在冕寧縣當過清代訓導的大邑人但象琦的《平雲亭記》説:“地以人傳,固也。而人之有道而文,忠義風節,照耀古今,足為地重者,地傳而人亦與之俱傳焉。”此話根據後文內容,第一可理解為讚揚範鎮,第二可理解為讚揚趙雲。因文中有“鼎翊yi漢佐劉之勳,至今猶嘖嘖人口”句。可以這麼説,平雲亭的修建雖起於北宋神宗,但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舊有亭榭”的基礎上修築。前面提到的同樣也是大邑南門外人的舉人齊騤在他的《平雲亭記》中直接説“事物之興廢,何常之有”,意思是説,興廢沒有永遠不變的,用來作《平雲亭記》的開場白,就是説在平雲亭修築之前不叫平雲亭,那麼平雲亭修起來之前的亭子又叫作什麼名字呢,文中沒直説,只説靜惠山“相傳漢將軍趙公築台於此觀兵,千百年間未有起而興之者。”此話很明顯是説平雲亭與趙雲有關係,但詩文都是以風景給予註釋的,與趙雲駐防無一點聯繫,使我們無直接道理將平雲亭與望羌台説清楚。但該文接着寫到:“餘曰:漢將軍為觀兵而建。事過境遷,兵罷則已,吾固知其必廢也。範文忠因倘佯而構,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孰為之繼美?”這段話其實就是對平雲亭的一種註釋,大意是説趙雲為了觀察敵兵而建的亭子,戰爭一完,時間一長,亭子就沒有了。宋代範鎮在原址上築亭,他走後亭子又廢掉了,誰能夠再建亭?繼續完美平雲亭?齊騤寫這篇散文是大清雍正十二年知縣張易源重修平雲亭的時候,與康熙四年邑令李德耀所撰《漢順平侯趙將軍墓祠碑記》中所載“城北皆有祠宇……

望羌台結論

一、平雲亭就是望羌台。是趙雲為觀兵而建,因歷史太長,時有興廢,直至淹沒,只流傳於民間。
二、將望羌台更名為平雲亭是從北宋神宗時範鎮開始傳至今日,因名氣大而將望羌台蓋沒。
三、平雲亭名字的出現是政治家加文人的範鎮所為,此名因更合適文人詩文表達和與靜惠山匹配,也使望羌台受到冷落而只留傳民間。
四、因為戰爭,中國歷史的鏈條常常脱節、變形,許多記載都被中斷,望羌台在歷史中就被遺忘了。好在民間口傳歷史的鏈條沒有脱節中斷,望羌台被傳承下來。
五、雖然望羌台被平雲亭取代,但這也是歷史。正如舉人齊騤所説的事物的興廢沒有永遠不變的道理一樣。
在今日的靜惠山公園山頂上,建園時將平雲亭和望羌台分別建在趙雲防羌的一條山脈上,也是對歷史的傳承和發揚。西南師範學院教授朱柄先撰寫的對聯“十寨連營扶遺廟,一台聳峙作高山”,其趙雲駐防的內涵十分深刻,是對望羌台一種包攬全局、歷史浩淼的肯定。
以上對望羌台的探索,純屬一家之言,拋磚引玉。還望有志於此諸公從另外角度發表高見,共為名山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