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望姓

鎖定
今望氏家族人丁旺,在湖北省的宜昌市夷陵區、襄陽市望崗村,四川省,重慶市的三峽區,山東省的濰坊市、煙台市,河南省的鄭州市、商丘市永城市劉河鄉望土樓、洛陽市欒川縣、盧氏縣,安徽省的宿州市蕭縣等地,均有望氏族人分佈。
中文名
望姓
得姓始祖
姜尚、伍子胥。
郡望堂號
營丘
歷史名人
望法憘、望法泰

望姓歷史發展

望[望、朢,讀音作wàng(ㄨㄤˋ),亦可讀作wáng(ㄨㄤˊ)]

望姓姓氏淵源

望(wàng)姓源出有:
望的不同寫法 望的不同寫法
源於職業
出自周王朝時期楚國祭司望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望人,亦稱作朢人,是一種古祭司職業名稱。在夏、商、周時期,祭祀是人類的重大社會活動之一,祭司是最受人尊崇的職業。在祭祀活動中,有四種祭拜是屬於最崇高的:一是祭拜日月天地,二是祭拜山河農稷,三是祭拜祖先神靈,四是祭拜君主王侯。在這四種祭祀活動中,凡屬於遠距離祭拜的過程,均稱為“望祭”,由資深眾敬的祭司操持祭祀,該祭司就被世人稱作“望人”,王族貴胄稱其為“望子”。“子”是尊稱。在上古時期,祭拜日月、山川的活動稱作朢祭或朢拜;祭拜祖先的活動稱作望祭或望拜,而祭拜君王的活動則稱作“祭”或“拜”,由專職祭司在指定時間操持舉行,後逐漸統一稱為“望”。在典籍《書·舜典》中記載:“望,于山川。皆一時望祭之。”在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望者何,望祭也。”後來,隨着人類對自然與社會事物、規律的逐漸瞭解和掌握,“望”字漸漸失去了其原義,僅成為“有距離的瞻視”之意義。這在典籍《説文解字》中有明確解釋:“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
在望人、朢人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望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望氏,讀音作wàng(ㄨㄤ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今河南望氏一族即源出於“望人”之系。
第二個淵源
源於
出自商末周初西周開國功臣姜尚,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姜尚,亦稱呂尚、姜太公、齊太公、子牙公、太公望,字子牙,號飛熊,生於東海(今山東郯城),是西周初期諸侯大國齊國的開國之祖。傳説,姜尚大半生在窮困潦倒中度過,年老而窮困,終日在江邊釣魚。借垂釣之名來觀望時局,使自己的才華得以施展。故其釣魚用直鈎且不放魚餌,別人問其緣由,他説“願者上鈎”。其實,姜尚釣魚是假,以怪異舉動等待周文王姬昌的賞識是真。其後,“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成為婦孺皆知的事。周文王(西伯侯)將外出打獵,命太史編占卜出行的地點及吉凶徵兆,太史編經過占卜,對周文王説:“所獲非龍非麗彡,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文王出獵,路經渭水之濱,果然遇見姜尚於釣魚台垂釣。兩人一見如故,交談後周文王大悦,説:“自從我的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果真是你啊?我的太公望之久矣。”於是二人一同坐車回城,周文王立姜尚為國師,稱“太公望”。周文王所稱的“太公”,就是他的祖父周太公,即古公亶父,他一直期望周族能雄有天下。從此,姜尚號稱為“太公望”。
姜尚的後裔子孫萬萬千千,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舉世稱號“太公望”為姓氏者,曾一度稱太公氏,傳説,後在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公元前976~前922年),太公氏皆謙而改稱為望氏,讀音作wàng(ㄨㄤˋ),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齊魯望氏。
源於
出自春秋晚期楚國伍子胥之賜,屬於以長者賜姓為氏。相傳,伍子胥避難從伍婿廟(今湖北巴東官渡口)路過,與一位當地女子結好,並有了後代。不久,伍子胥繼續奔往吳國,臨走出家門時,那女子向他給孩子討個名份。伍子胥立在門口,久久沒有出聲。良久之後,他回過頭來意味深長地望了一眼,便頭也不回地走了。那女子是個及其有靈性之人,在眾人都在沮傷之時,她卻喜形於色。眾人奇怪地問她:“喜從何來?”她説:“公子回頭一望,分明是賜給孩子的姓就是望,他這是希望兒子將來有出息哩。”一番好口彩,把個望氏一錘定音。後來,由此繁衍的望氏人家就修了一座紀念伍子胥的伍婿廟。隨着時間的久遠,家族的隱私逐漸淡化,如今成了歷史遺痕,可該支望氏卻千秋傳下,讀音作wàng(ㄨㄤˋ)。今荊楚望氏一族即有源出於該“望子成氏”之系。
源於官位
出自魏、晉時期官吏望候郎,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望候郎,亦稱悟候郎、靈台郎,是曹魏國末期設置的一種重要官位,至兩晉時期一直沿用。望候郎是太史令的下屬從官之一,其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四季氣候、物候、以及天文之事,合有今中央氣象局和國家天文台的職能,在西晉末期到東晉時期,望候郎之職有世襲慣例。在望候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稱望候氏,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省文簡化為單姓望氏、侯氏等,該支望氏讀音作wáng(ㄨㄤˊ)。今荊楚望氏一族即有源出於“望候郎”之系。

望姓得姓始祖

姜尚、伍子胥。

望姓遷徙分佈

望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九十五位,以營丘、魏興為郡望。

望姓傳統文化

望姓郡望堂號

營 丘:古稱緣陵,今山東昌樂縣,故址位於今齊都鎮河崖頭村西約二百米處的韓信嶺一帶,齊國故城大城內東北角。營丘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置昌樂縣,取昌盛安樂之意而得名,此後一直沿用。
魏興郡:即今湖北省鄖西縣。明朝中葉,鄖西建縣。因位於鄖縣和鄖山以西而得名,已有五百餘年曆史。該縣的上津鎮原為“上津縣”,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一千四百餘年。
堂號
營丘堂:以望立堂,亦稱緣陵堂。
魏興堂:以望立堂,亦稱鄖陽堂。

望姓家譜文獻

望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湖北省博物館
洛陽望氏族譜,著者待考,現代電子版,待出版。
宜昌望氏族譜,著者待考,現代電子版,待出版。

望姓字輩排行

三峽望氏字輩:“應君世登朝國維文 宏作西(熙)開運 家道克振 榮發代興 同志光祖 永守長遵”。
河南永城望氏字輩:“心月純蘭長正仁義”。
湖北宜城望氏字輩:“道德仁義丕振家孫”。

望姓歷史名人

望法憘、望法泰
(公元?~497年待考),兄弟倆。著名南朝齊國將領。奮武將軍望法憘、寧朔將軍望法泰皆為南北朝時期南齊明帝蕭鸞執政時期的著名將領,北魏孝文帝元宏率魏軍攻齊,二人在抵抗作戰中陣亡,後分別被齊明帝追贈為羽林監、積射將軍。
(公元1854~1919年),名文祥,字桂丞;太平溪人(今湖北宜昌)。著名清末民國初將領、政治家。少時以駕船為業。及長,入清營當兵,隨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部徵新疆回民,攻克南路西四城,因功升守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