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朗格漢斯細胞

鎖定
朗格漢斯細胞(又稱蘭氏細胞)是在皮膚和黏膜的樹狀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其中含有稱作伯貝克顆粒的胞器,在上皮中的任何一層都有朗格漢斯細胞。 朗格漢斯細胞(LC)來源於骨髓和脾臟,以後遷移到皮膚內,主要分佈於表皮中上部,在表皮棘細胞之間,亦可見於真皮、口腔黏膜、食管、淋巴結、胸腺及脾臟等處。它有樹枝樣的突起伸向鄰近表皮的角質形成細胞之間,上可以到達顆粒層,下可以至表皮和真皮交界的部位。
中文名
朗格漢斯細胞
外文名
Langerhans cell
形態特點
不含角蛋白絲及黑素小體

朗格漢斯細胞簡介

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LCs)是一種來源於骨髓的免疫活性細胞,是具有特殊免疫刺激能力的抗原呈遞細胞,具有很強的識別意識,攝取和呈遞外源性抗原的功能,在人體的防禦系統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1]  。朗格漢斯細胞是表皮唯一的抗原提呈細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後表皮LCs向引流淋巴結遷移,活化T淋巴細胞發揮免疫效應 [2]  。在胚胎期經血液移居並終身聚居在特定組織內,如:復層鱗狀上皮,包括表皮,皮膚附屬器,口腔粘膜,食管等,也存在於淋巴樣器官(脾,胸腺和淋巴結)以及真皮內。

朗格漢斯細胞數量分佈

人體內,朗格漢斯細胞數目為460-100個/mm²。在皮膚內,朗格漢斯細胞分佈於表皮層顆粒層細胞,棘層細胞,基地細胞層和皮膚附屬器內。在一定區域內,其數目和分佈保持相對恆定,佔表皮總細胞數的3%-4%。朗格漢斯細胞有活躍的細胞週期,能進行自我修復,以補充衰老或損傷的細胞。

朗格漢斯細胞形態特點

電鏡下朗格罕斯細胞不含角蛋白絲及黑素小體,無橋粒結構,最重要的特點是胞質中有特徵性的Birbeck顆粒(又稱朗格罕斯顆粒)。細胞呈現代謝活躍的細胞結構特點,如胞核呈分葉狀或彎曲,有較多的線粒體、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內質網,並有溶酶體。細胞有吞噬作用,但吞噬能力比巨噬細胞弱。
以2 000倍左右的條件觀察,由於胞質中無角蛋白絲而顯透明,與黑素細胞一樣較易發現,但朗格罕斯細胞位於表皮中上部的棘細胞之間。以20 000倍以上的條件觀察即可發現Birbeck顆粒。Birbeck顆粒多位於胞核凹陷附近的胞質內,長約150~300nm,寬約40 nm,呈桿狀,中央有一細絲,其上有約6 nm的週期性橫紋,有時可見杆的一端有突出的球形泡,呈現網球拍樣的結構。目前認為Birbeck顆粒是朗格罕斯細胞吞噬外來抗原時胞質膜內陷形成,是一種消化細胞外物質的吞噬體或抗原貯存形式。

朗格漢斯細胞功能作用

朗格漢斯細胞免疫力監督作用

朗格漢斯細胞能提呈病毒和腫瘤相關抗原,故朗格漢斯細胞在消除表皮腫瘤性細胞和阻止皮膚病毒感染的擴散上起主要作用。 [3] 

朗格漢斯細胞致敏T細胞

作用朗格漢斯細胞參與免疫T淋巴細胞抗原的識別,攝取和提呈。各種接觸物,尤其是化學性半抗原能與絕大多數朗格漢斯細胞結合,但只有Ia的朗格漢斯細胞能修正或處理變應原,將適當的決定簇提呈給T淋巴細胞,從而引起致敏。

朗格漢斯細胞臨牀意義

朗格漢斯細胞的表面標誌與巨噬細胞頗相似,故朗格漢斯細胞是皮膚的抗原呈遞細胞,能識別、結合和處理侵入皮膚的抗原,並把抗原傳送給T細胞,是皮膚免疫功能的重要細胞。在接觸性過敏、抗病毒感染、排斥異體移植組織及對錶皮癌變細胞的免疫監視中發揮重要作用。已證實此種細胞在皮膚遲發性超敏反應中起重要作用。有人認為它與激素的代謝有關,可活化固醇類使之轉變為維生素D類物質。
朗格漢斯細胞並不長期固定在表皮內,而是處在不斷更新之中。攜帶抗原的朗格漢斯細胞進入淋巴管後即轉變為面紗細胞,後者進入局部淋巴結的胸腺依賴區後變成交錯突細胞。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