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朔(拼音:shuò)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戰國金文 [2]  。陰曆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最初古人是以新月初現為一月之始。天文觀測進步後,人們通過觀測日的視運動來計算“朔”。每月農曆初一,月球恰好運行到與太陽黃經相等的時刻,此時地面觀測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這時的月相叫“朔”,又稱新月。由於“朔”為一月之始,所以“朔”也引申出“初始”等義。後來把“北方”“北風”等也稱為“朔方”“朔風”等等。
中文名
拼    音
shuò
部    首
五    筆
UBTE [3] 
倉    頡
TUB [3] 
鄭    碼
UAZQ [3] 
筆    順
點、撇、橫、豎折、豎、撇、撇、橫折鈎、橫、橫
字    級
二級(編號:4636) [1] 
平水韻
入聲三覺 [4] 
注音字母
ㄕㄨㄛˋ
筆畫數
4+6(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6714 [3] 
區位碼
4323
造字法
形聲字(存疑)
結    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𦙚、𦚿、𣍮、𣍧、𦍤
國標碼
CBB7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在甲骨文及早期的金文中尚未發現“朔”字,可以證明,“朔”字的出現是較晚的事情,大約在戰國時期。金文“朔”寫作圖1,小篆將“月”移至“屰”右部。“朔”在造歷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環節,而“朔日”又無月相,肉眼看不見,古人無法憑藉對月球的直接觀測來確定,只能根據月滿時日推算而得知。清人王引之《經義述聞》説:“一月之始謂之朔日,或謂朔月。”據此,大致可以説,至少西周時代就已用“朔”為每月之首日。
關於“朔"字,東漢許慎的《説文解字》是這樣説解的:“月一日始蘇也。從月,屰(nì)聲。”“從月屰聲”的構形,“月”為形符,説明“朔”字的意義類屬與月相關,這很清楚;“”是“”的初文,此處是否為聲旁,各學者意見並不一致。有學者作了這樣的解釋:“(朔日)從地球上看不見月光,漸漸小亮直到滿月全亮,月光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按邏輯是順;從滿月全亮又慢慢虧缺,直到看不見一點月光,月光由多到少,由大到小,由有到無,按邏輯是逆。屰是逆的初文,故朔字用作聲符表示月相的逆行變化。”不過月亮繞地球公轉,週而復始,空間上無起點也就無終點,方向上無所謂“順”也就無所謂“逆”(屰),“朔”與“屰”之間的意義聯繫不明顯。
月相示意圖 月相示意圖
金文中的“朔”字之用有二:除用作“朔日”即月初一之日外,也用作“朔方”,即北方之義,與後世文獻相同,銘文有“穆穆魯闢,徂省朔旁(方)”金文中,“逆”字也用作“北方”。對“朔”字的“北方”之義,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説:“此義源於西周時期之‘逆’。”又於“逆”字下雲:“考梁十九年鼎‘朔旁(方)’,字已作‘朔’,則典籍之用字實始自戰國。‘逆’者,相對也,背也,反也,以南為正,則北稱‘逆’矣。故‘逆’為本字,而‘朔’者假字。”“北方”之義的“朔”,是否為假借字,可再討論,但其與“逆”字的用法能夠相通,是“朔”也應當有“不順”“逆迎”之義,從“屰”得聲亦從“屰”得義。
如果再從月相的形成過程來看。月亮繞地球公轉一週,有兩次是與地球、太陽同處在一條直線上,這兩次的月相分別叫做“朔”“望”,也許正因為此,陰曆月也叫“朔望月”。朔望月平均長度是29.53天。實際上,朔望月的長度並不是固定的,為29天多。 [15]  同處在一條直線上,“朔日”之時的月亮,所處的是地球與太陽之間,從站在地球觀測月相的角度説,這時地球上的人們觀測月相是逆着太陽光的;而“望日”之時的月亮雖也與地球、太陽同在一條直線上,但它所處的是地球的外側,而這時的地球則是處於太陽與月亮之間,因此,從站在地球測月相的度説,地球上的人們是順着太陽光來觀測月相的。這一“逆”一“順”,既是語言上的反義詞,又是月相觀的上的正反方向。《周禮·天官·宰夫》“萬民之逆”賈公彥疏:“逆者,向上之言。”《周易稗疏·數往者順》也説“自上而下謂之順,自下而上謂之逆。”月亮總是以相同的一面對着地球的。如果從月亮面對地球的角度來説,月亮那光亮的半球,在“朔日”與“望日”這兩天亦正好是一反一正:即“朔日”之時的月亮,其光亮部分是“背”(反)對着地球的,而“望日”之時的月亮,其光亮的半球是“正”(順)對着地球的。月亮上的這一“反”正好與地球上的一“逆”一“順”相吻合。 [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uò
名詞
農曆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和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月光的月相。
new moon
《後漢書·律曆志下》:“日月相推,日舒月速,當其同所,謂之合朔。”
朔望
指農曆每月初一。

《尚書·太甲中》:“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
韓愈《故金紫光祿大夫董公行狀》:“初,公為宰相時,五月朔會朝,天子在位,公卿百執事在廷。”
朔日
〈文言〉凌晨;清晨。
morning
《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文言〉北方。
north
《尚書·舜典》:“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朔風;朔方;朔氣;朔漠
古代的一種小鼓。

《周禮·春官·小師》“下管擊應鼓”鄭玄注:“應,鼙也。應與朄及朔皆小鼓也。”

〈文言〉小車居中曲而向上的轅木。一説指車上的旗。

《西京雜記》卷六:“月之旦為朔,車之輈亦謂之朔,名齊實異,所宜辯也。”
董斯張《廣博物志》卷四十:“月旦為朔,車之旃亦為朔,名齊實異,所當辯也。”

(Shuò)古州名。轄地約在今山西省朔州一帶。

《隋書·音樂志中》:“魏氏來自雲朔,肇有諸華,樂操土風,未移其俗。”
《續資治通鑑·宋太宗雍熙三年》:“二月,壬子,以潘美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楊業副之,出雁門。”

動詞
〈文言〉每月初省視。

《逸周書·大聚》:“乃召昆吾冶而銘之金版,藏府而朔之。”孔晁注:“朔,月旦朔省(xǐng)之也。”

歷政。古代帝王每年冬季發佈來年十二個月的政事於諸侯,諸侯亦於月初告祖廟,受而行之。

《周禮·春官·太史》:“頒告朔於邦國。”鄭玄注:“天子頒朔於諸侯,諸侯藏之祖廟,至朔,朝於廟,告而受行之。”
《漢書·律曆志上》:“周道既衰,幽王既喪,天子不能班朔。”

〈文言〉生。
bear
《後漢書·馬融傳》:“天地虹洞,固無端涯,大明生東,月朔西陂。”李賢注:“朔,生也。《禮記》曰:‘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

形容詞
〈文言〉初,始。

《禮記·禮運》:“後聖有作,然後脩火之利,範金合土……皆從其朔。”
宋應星《天工開物·總名》:“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餌、膏、饌之中,而猶系之谷者,從其朔也。”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月部】所角切(shuò)
月一日始蘇也。從月屰聲。

説文解字注

“月一日始蘇也”注:朔、蘇疊韻。日部曰:晦者,月盡也。盡而蘇矣。《樂記》注曰:更息曰蘇。息,止也,生也。止而生矣。引伸為凡始之偁,北方曰朔方,亦始之義也。朔方始萬物者也。
“從月,屰聲”注:所角切。古音在五部。 [9] 

廣韻

所角切,入覺生 ‖屰聲鐸部(shuò)
朔月一日。又幽朔也。命和叔宅朔方,北方也。又姓,何氏《姓苑》雲:“南陽人。”俗作𦙚。所角切。十二。
【校釋】①命和叔宅朔方:《尚書·堯典》文。 [10] 

康熙字典

【辰集上】【月部】 朔;部外筆畫:6
古文:𣍮
《唐韻》所角切。《集韻》《韻會》《正韻》色角切,並音槊。《説文》:月一日始蘇也。《白虎通》:朔之言蘇也。明消更生,故言朔。《書·舜典》:正月上日。傳:上日,朔日也。疏:月之始日謂之朔日。《周禮·春官·大史》:頒告朔於邦國。注:天子頒朔於諸侯,諸侯藏之祖廟。·至朔朝於廟,告而受行之也。《禮·玉藻》:聽朔於南門之外。
又《儀禮·大射禮》:朔鼙。注:朔,始也。
又《禮·禮運》:皆從其朔。注:朔,亦初也。
又《玉篇》:北方也。《書·堯典》:宅朔方曰幽都。傳:北稱朔。疏:朔,北方也。舍人曰:朔,盡也。北方萬物盡,故言朔也。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ɑk
王力系統
ʃ
eak
董同龢系統
s
ɑk
李方桂系統
s
rak
西漢



東漢





rak


ra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ok
齊梁陳北周隋

o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ɔk
擬音/王力系統

ʃ
ɔk
擬音/董同龢系統

ʃ
ɔk
擬音/周法高系統

ʂ
ok
擬音/李方桂系統

åk
[12-13]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四覺

開口呼
全清
所角切
ʃɔk
集韻
入聲
四覺

開口呼
次清
色角切
ʃɔk
禮部韻略


入聲






色角切

增韻


入聲






色角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十一蕭豪


齊齒呼

全清

ʂau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十一蕭豪






聲卯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六藥


全清
色角切
ʃua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剛講降角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5]
  • 4.    平水韻 三覺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0]
  • 5.    蔣德平著.漢字中的歷法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130-136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57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2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4[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221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10]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64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2008.08:453
  • 12.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2]
  • 13.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2]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0]
  • 15.    為啥大年三十會“消失”,大年初一從不“缺席”?  .中國科技網.2024-02-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