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眼不識泰山

(漢語成語)

鎖定
有眼不識泰山(拼音: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徐靈府《文子·九守》。 [1] 
有眼不識泰山指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3-4] 
中文名
有眼不識泰山
拼    音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近義詞
有眼無珠視而不見
出    處
《文子·九守》
注音字母
ㄧㄡˇ ㄧㄢˇ ㄅㄨˋ ㄕˊ ㄊㄞˋ ㄕㄢ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有眼不識泰山成語出處

唐·徐靈府《文子·九守》:“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金玉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形。”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有眼不識泰山”。 [1] 

有眼不識泰山成語故事

春秋時,魯國有位巧匠叫公輸班,他本領極為高強,既能修造宮殿,又善於創造發明。據説他曾經發明一個木鳶,能在天空中飛翔,所以人們都崇拜他,稱他為魯班大師。 [2] 
魯班的徒弟不少,他也確實培養了不少高徒。他為了保持自己的聲譽,對徒弟的要求十分嚴格。徒弟們學習一段時間後,魯班都要進行考核,對那些水平很低的,進步不大的要予以淘汰,以保持徒弟的高水平。 [2] 
傳説有一個叫泰山的徒弟,原本是南方鄉村中的一名竹匠,他的竹編技藝本來就很好。他很崇拜巧匠魯班,於是千里迢迢,慕名而來,拜魯班為師。 [2] 
由於泰山從未學習過木工,所以學習木工技藝時,進步不快。他又未向魯班説明情況,這樣,在考核時就沒能通過。魯班也未問明緣由就將他淘汰了。 [2] 
時間一晃,過了好些年。魯班有一次到了南方。他閒逛集市時,發現集市的攤羣上有很多造型新穎,做工別緻的非常精美的竹製器具。魯班邊走邊看,真是讚不絕口,愛不釋手,顧客們也是圍在攤前爭相購買這些竹器。 [2] 
愛才的魯班見這情景非常好奇,就向集市上的人們打聽,這些竹器是何人所作,他渴望能見到這位竹工藝術的高手。集市上一些人告訴他:這高手是魯班大師的弟子泰山,他曾向魯班學藝,所以手藝叫絕! [2] 
不打聽則罷,一打聽,才知道這高手竟是被自己淘汰過的弟子,頓時既驚喜又內疚。喜的是自己的弟子竟有如此高強的本領;內疚的是自己當時並沒有發現這難得的人才。想起泰山學藝的事,魯班感慨萬千。他深有悔意地對陪同他的弟子們説:“當時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2] 

有眼不識泰山成語寓意

傳説中的魯班因未對“泰山”全面瞭解,錯將人才逐出師門,而後發出了“有眼不識泰山”的感嘆,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泰山又是一座名山,一般是應當被人認識的。而“有眼不識泰山”則可理解為有眼都認不出泰山這座名山,説明自身見聞的淺陋。魯班能從內心發出“有眼不識泰山”的自責,正説明他意識到了自身看待問題的片面和錯誤,其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前車之覆而後車之鑑”,成語告訴人們,看待問題應該從多個方面去全面瞭解,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去待人待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可輕浮傲慢,使自己陷入“有眼不識泰山”的尷尬境地。 [2]  [5] 

有眼不識泰山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有眼不識泰山”指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3-4] 
  • 運用示例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馬周曉得此情,再三請他相見。達奚拜倒在地,口稱:‘有眼不識泰山,望乞恕罪。’” [1] 
明·施耐庵《水滸傳》:“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3]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六回:“那女子笑逐顏開,忙喝從人解縛,擁至正中交椅上坐定,納頭便拜,道:‘賤妾有眼不識泰山,冒犯文爺,萬死莫贖。’” [1]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眾人一聽,如同開雲見天,興奮的一下把老武擁在當中,二先生拉着老武激動地説:‘好恩人哩!呃,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