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月球內部結構

鎖定
月球內部結構是指月球的內部層狀結構。
中文名
月球內部結構
定    義
月球的內部層狀結構
可分為3層:(1)月殼,月球的外層,厚度不均勻,正面約50千米,背面約75千米,平均約65千米,高地斜長巖月殼較厚,月海玄武岩月殼較薄。(2)月幔,位於月殼與月核之間,為硅酸鹽構成。可分為上月幔和下月幔,上月幔厚度約185千米,是玄武岩漿的源區;下月幔厚度約1388千米,可能是富橄欖岩的輝石巖原始的物質。(3)月核,月球的中心區,半徑約350千米,可能是半熔融狀態。月震帶約在月球表面下1000千米。月殼和月幔中上部分是剛性的,又稱“岩石圈”,厚度約1000千米。岩石圈之下是軟流圈。岩石圈
一般認為月球分為月殼月幔月核3個圈層。隨着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月球內部結構的具體認識不斷深入。與探索地球內部結構使用地震波方法類似,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曾配置月震儀,4台月震儀形成了上千千米間距的月面台陣,並持續工作近8年,記錄到上萬次的月震和隕石撞擊等事件。有科學家結合從月震儀上獲取的月幔數據與月球軌道數據,推算出月球質量、慣性矩,認為月球存在一個直徑至少150千米的金屬內核。不過,由於當時儀器水平的限制,月震儀無法檢測到來自月球深部的反射數據,有關月球內部各圈層的詳細信息也就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1] 
2011年,美國發射“重力恢復與內部實驗室”月球探測器,通過探測數據成功繪製了超高分辨率月球重力場圖,並得到關於月球內部深層結構特徵的信息。月球內部結構的主要研究手段也從基於單一月面月震數據的研究,提升為月面高分辨率遙感觀測與月面數據綜合應用。有科學家利用月球高分辨率重力場數據研究發現,月球上的一些大型撞擊盆地中的月殼非常薄,有的月殼厚度不到1千米甚至接近於零。這麼薄的月殼,意味着當年的小行星撞擊很可能撞穿了這些地方的月殼,把上月幔物質挖掘和拋射到了月球表面。此次法國科研團隊結合月球不同內部結構的模擬結果開展研究,瞭解到了太陽系前10億年內月球撞擊事件演化歷程提供了新的認知。 [1] 
近年來,中國探月工程和研究取得一個個標誌性成果。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對月球背面的軟着陸就位探測。嫦娥四號科學家團隊通過對巡視器上的測月雷達探測數據開展研究,獲得了着陸區月壤和月球淺層結構的新認識,揭示了着陸區經歷多期次的撞擊濺射堆積和多期次玄武岩漿噴發填充。這些新發現對於月球內部物質組成和結構的研究有重要指導作用。2021年,中國科學院發佈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最新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輕”的玄武岩年齡為20億年,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岩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其晚期岩漿活動的源區並不富集放射性元素,並且月幔源區幾乎沒有水。這一重要成果對月球熱演化歷史研究提出了新的科學問題,也對未來月球探測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1]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未來,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將包含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相關任務配置了測月雷達、月震儀、電磁場探測儀、月壤剖面熱流測量儀等科學載荷,有望在月球實現多物理場、長期、大規模探測,並通過對探測數據的研究,在月球內部結構研究上實現新的突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