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澤正志齋

鎖定
會澤正志齋(1781-1863年),又名會澤安,常陸久慈郡人,水户學儒者。往水户藩隨藤田幽谷學習,遂成為水户藩儒官,協助德川齊昭進行藩政改革,先後主持彰考館、弘道館。宣講大義名分,主張尊王攘夷,其思想對幕末的尊攘運動中產生較大影響。著述豐富。 [1]  文政七年(1824年)5月,親身經歷過英國捕鯨船船員持槍上岸,水户藩將其拘捕的衝突事件,強烈感受到海防重要性的會澤正志齋在獲知驅逐令出台後,疾筆完成後來被尊崇為日本幕末尊攘論的經典的《新論》。在該書中會澤正志齋就驅逐令的頒佈言道“今幕府斷然明令天下, 見虜必摧之。公然同天下以此為仇。而令布一日,必欲天下不分智愚, 攘臂趨令”,表達了讚賞並期望民眾依照驅逐令齊心合力地抵禦和驅逐西方勢力的心情。 [2] 
中文名
會澤正志齋
別    名
會澤安
國    籍
日本
民    族
大和族
籍    貫
常陸久慈郡
出生日期
1781年
逝世日期
1863年
代表作品
《新論》
人物生平
會澤安出生於水户藩西南下谷一個人口多,俸祿薄的下層藩吏之家。幼年家貧,鑄就了他勤奮好學的讀書精神。為人秉性敦厚,謙虛近人,談吐舉止温文爾雅,頗有學者之風,見識非凡。其父會澤與平,乃郡奉行屬下的一個卑微小官,然而以清廉聞名於世,同時也是水户藩內頗具聲望的學者。他處理公務不徇私情,教人育子不離忠孝,會澤安就是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中成長起來的。
會澤安10歲那年,拜當時水户藩最具人望的大儒藤田幽谷為師,學習儒學,專攻孝經,並且開始接受水户學《大日本史》所標榜的大義名分觀念。幼年之時的他,聽藤田講授孝經,每每有所感悟。他把孝經所宣揚的仁、義、忠、孝、悌作為自己的思想、行為道德準則,立誓“不為此道,非人也。”會澤的一生,完全實踐了他少年時代立下的誓言不僅矢志不移的追隨在德川齊昭身邊,而且還提出了著名的尊王攘夷理論。
18歲之時,會澤以藤田幽谷優秀的得意門生的身份進入水户藩校彰考館。23歲以後成為德川氏的家庭教師(伴讀),輔導藩主的兒子們研讀儒家經典,體會水户之精髓大義名分。當時德川齊昭是年齡最小的公子,會澤伺候在其身旁,或講解,或誦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德川齊昭思想的形成。
1822年,會澤自立私塾南街塾,講授儒學。次年,出任彰考館總裁代役。由於當時藩內黨閥政爭趨於激烈,會澤於1829年憤然辭去了代役,退出彰考館。隨後,在藩主繼嗣問題上,不顧生死,冒擅越藩界之大不韙,率眾去遊説幕府官吏,擁立德川齊昭。德川齊昭就任藩主後,會澤即被任為七郡奉行之一。不久又擔轉入彰考館並任總裁。他屢屢向德川齊昭進言要求改革學制。在特跟藤田東湖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協助德川齊昭開設了專門訓練藩士的藩校“弘道館”,他跟藤田東湖一起寫的《弘道館記》成為了後期水户學的經典,宣揚其宗旨為“尊皇攘夷”、“允文允武”、“忠孝合一”。
1840年,由於水户藩實行加強自藩實力的諸多改革引起了幕府的猜疑,加之藩內反對派的大肆破壞,德川齊昭在政治上失腳,會澤等人受連坐之累,一起受到幽閉的處分。自此,會澤改號憩齋,以示自己對政治的厭倦,從此埋頭奮發筆,從事著述。他一生所著頗多,收入《思問篇》、《閒聖篇》、《息邪篇》三篇之中,而以《孝經考》、《中庸釋文考》、《新論》、《迪彝篇》《下學邇言》等最為著名。從理論上使有二百多年曆史的水户學體系化,把大義名分的封建觀念與內憂外患的國家政治形勢聯繫了起來,提出了一整套維護封建統治的新理論。
1853年佩裏叩關後,德川齊昭復出。作為謀士,會澤隨同齊昭前往江户,收到德川將軍的接見。他多次闡述關於海防的意見,力主對外強權,倡導主戰論。1858年,德川齊昭由於領導擁立德川慶喜運動,又被大老井伊直弼禁閉起來,會澤見此形勢,堅決辭職歸鄉,隱居至1863年8月27日去世,享年82歲。
人物評價
會澤的一生中除了1830年到1831年當過一年郡奉行之外,其外數十個年頭,始終作為水户藩的一代名儒、德川齊昭的御用學者,或著書立説,或獻計獻策,或教授藩士,為維護封建統治,勞心竭力,渡過了他具有鮮明政治色彩的學究生涯。他在佩裏叩關的28年前即1825年就提出了攘夷的口號,指出日本民族所面臨的危機,號召志士們為日本國家和日本民族的前途奮起,足見其思想之精深,見識之高遠。作為一個封建思想的理論者,確是是一個不可多的的人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