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文書院

鎖定
會文書院位於南雁蕩山東西洞景區,温州古代書院今唯此書院整體保存較完好。
會文書院初建於北宋,為大觀三年進士陳經邦及其兄弟陳經正讀書的地方。陳氏兄弟受業於程頤程顥,回鄉辦學,開浙江理學之先河。會文書院的創建,改變了平陽一地的學風,南雁也成為浙南重要的學術中心之一。南宋學者朱熹曾於此講學,成為美談。
會文書院曾廢圮,僅存舊址。,邑人陳承紱、周啓良倡捐重建,邑令湯肇熙捐俸勸置田產,以助膏火。
會文書院作為平陽傳統文化的縮影,1986年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推薦申報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後又被列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文名
會文書院
地理位置
南雁蕩山東西洞景區
開放時間
2003

會文書院書院簡介

平陽南雁蕩山的華表峯下,有一個圓筒形的大洞(即東洞),洞隙的右側有個“石門”,出了石門就是會文書院。書院依洞而築,建有古色古香的五間樓房。

會文書院歷史背景

宋代陳氏為平陽大族,因此陳經邦、陳經正兄弟得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就讀太學,後又在宋徽宗元符三年後同赴洛陽受業於程頤。陳氏兄弟在政治上並無成就,隱居鄉里,傳授理學,對鄉邦學術作出了積極貢獻。《宋元學案》和孫依言《甌海軼聞》都認為“平陽學統始於先生兄弟”。陳氏兄弟著作未傳於世,僅《東甌詩存》錄有陳經邦的《南雁山詩》一首,又有陳經正《遊南雁》七律一首。“老從神武掛塵冠,要與傍人分碧山。陣落風前排集雁,影翻日下舞雙鸞。雲關隔斷塵寰杳,月牖光通宇宙寬。安得此身生羽翼,朗吟飛過萬山間”(陳經邦)。“雨晴華表插天孤,霧散丹霞落雁湖。深洞不知紅日過,危峯常倩白雲扶。仙家莫漫誇蓬島,勝地分明入畫圖。山鳥罔知人未醒,隔林款款喚提壺”(陳經正)。 [1] 

會文書院現狀

會文書院經規劃,以平陽曆代名人為主線,對外開放展覽。內容由“陳經邦、陳經正講學堂”、“平陽名人館”、“南雁風光”三部分組成,以珍貴的歷史圖片和豐富的文史資料,再現會文書院從北宋至明清1000多年曆史沿革和文化成就,較為系統地展現會文書院的文化內涵、平陽曆代名人的生平事蹟和南雁的旖旎風光,成為展示平陽乃至温州儒家文化和永嘉學派的窗口。展廳面積215.67平方米,展線長度34.28米,圖片94張,配備講解員4名。

會文書院對聯

書院門口是瑞安清代太僕射侍卿孫依言撰寫的楹聯:“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樓前有洞底花壇,四季繁花似錦。前人有詩讚曰:“翠碧丹巖帶夕輝,雲中鸞鶴正飛翬。會文書院依然在,冽賢名山不忍歸。”
題額與對聯“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皆系清末學者孫衣言手筆。這裏曾是浙南儒學傳播重要處所,近世温州工商業發展迅速,形成舉世聞名的“温州模式”,而以儒學為代表的國學發展卻不如經濟。
近旁有聽詩叟、洗硯池,摩崖石刻“雁蕩第一泉”等景點。聽詩叟在會文書院東大門外,站在輝萼院前抬頭向左看,便見一塊高約二三米,像正在聆聽吟哦老人的怪石,這就是“聽詩叟”,跟北雁的“聽濤叟”相映成趣。清人華棟有詩云;“此叟善聽詩,長向路邊峙。過此不敢吟,聽之恐洗耳。” 清光緒重建。晚清學者孫衣言題額與對聯,聯雲:“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今尚存。 上聯中“伊洛”原系伊河、洛河,這裏是指該流域所孕育的以程頤程顥、朱熹等為代表的理學學派。“微言”為“微言大義”之意。“持敬”二字,作“心無雜念、畢恭畢敬”解,有這樣的心態是探究理學的前提。
下聯中“永嘉前輩”,指南宋的薛季宣陳傅良葉適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該聯原是孫氏《題會文書院》詩的頸聯。《題會文書院》全詩為:
兄弟同時奮薜蘿,北方千里就磨磋。
遂為浙學文斯在,直到橫陽士尚峨。
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
荊榛重闢宗風遠,莫但比鄰聽酒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