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最後的泊灣

鎖定
《最後的泊灣》是由裘·格羅斯曼、保爾·羅斯迪執導的紀錄片,巴巴拉·蘇科瓦Otto Tausig等參加演出,影片於1998年10月20日在奧地利上映。
該片記錄的是世界大戰在歐洲地區瀕臨爆發之際,兩萬多名猶太人遷入上海,到如集中營般擁擠髒亂的外來居民區,這羣猶太人的海外流亡生涯的故事。 [1] 
中文名
最後的泊灣
外文名
The Port of Last Resort
其他譯名
Zuflucht in Shanghai
類    型
紀錄片
出品公司
Pinball Film 與 Extra Film
製片地區
奧地利
導    演
裘·格羅斯曼
保爾·羅斯迪
編    劇
裘·格羅斯曼
保爾·羅斯迪
製片人
Joan GrossmanPaul、RosdyLukas Stepanik
主    演
巴巴拉·蘇科瓦
Otto Tausig
片    長
80分鐘(德國)、79分鐘(中國台灣)
上映時間
1998年10月20日(奧地利)
對白語言
英語、德語
色    彩
黑白、彩色
imdb編碼
tt0195157
出品時間
1998年
原創音樂
John Zorn
攝    影
Wolfgang Lehner

最後的泊灣劇情簡介

上海,1938-1941。當世界大戰在歐洲地區瀕臨爆發之際,遭納粹迫害的猶太人逃亡至海外的機會也越見渺茫。當時,唯有還在中國的上海,無需任何文件證明就可讓外藉人士遷入,於是,有超過兩萬名猶太人,一波波地湧入上海。從遠離戰火荼毒的“小維也納”,到如集中營般擁擠髒亂的外來居民區。這羣猶太人的海外流亡生涯,與這個異國城市的命運,也因此有了密不可分的關連。
本片藉由四位在上海幸晚於難的猶太人講述親身遭遇,佐以一些未曾面世的珍貴照片與紀錄影片,以及薇婷與史託佛,這兩個當時在上海經營貿易與出版的猶太人,所留下來的信件與刑物,垂建出這羣猶太人的上海記憶。無論是透過單純的訪談紀錄,亦或是將文字轉為畫外音配合相關的影像呈現,都彷佛是要帶領着觀眾進入這些人物的腦海內,去見證他們在那殘破歲月中的艱辛與無奈。
本片配樂極為出色,運用了傳統的猶太及中國的樂器與樂風,也穿插着西方古典音樂或爵士樂的片段,營造出上海地理與人文上獨特的複雜氛圍,讓人彷佛真的置身於三、四○年代的黃浦江畔 [1-2] 

最後的泊灣演職員表

最後的泊灣演員表

最後的泊灣職員表

製作人 裘·格羅斯曼、保爾·羅斯迪、Lukas Stepanik
導演 裘·格羅斯曼、保爾·羅斯迪
編劇 裘·格羅斯曼、保爾·羅斯迪
攝影 Wolfgang Lehner
配樂 John Zorn
剪輯 裘·格羅斯曼、保爾·羅斯迪
展開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3] 

最後的泊灣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獲獎結果
1999年
美國紐約弗萊明紀錄片電影節
最佳影片獎
裘·格羅斯曼、保爾·羅斯迪
獲獎
俄羅斯聖彼德堡Message to Man電影節
最佳紀錄片獎
裘·格羅斯曼、保爾·羅斯迪
獲獎
菲律賓馬尼拉電影節
最佳紀錄片獎
裘·格羅斯曼、保爾·羅斯迪
獲獎
柏林電影節
-
-
入圍
獲獎記錄資料來源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