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最後的期限

鎖定
西伯利亞一個偏僻的山村,年屆八旬的安娜老人氣息奄奄,神志昏迷,躺在牀上等待着死神的降臨。老人生了13個孩子,5個夭折,3個兒子犧牲在反法西斯戰場上,丈夫也在衞國戰爭期間去世,剩下3個女兒和兩個兒子,除了小兒子米哈伊爾留在村裏陪伴母親,其餘的均已遠走高飛。她像千千萬萬普通的俄羅斯婦女一樣,並沒有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偉業,可是幾十年來,她盡到了一個女人、妻子和母親的責任。為了把眾多的子女拉扯成人,她嘔心瀝血,從早到晚一刻不停,“永遠幹不完的事情,孩子們要這要那,奶牛叫了,菜園子等待着收拾,還有地裏的活兒,樹林裏的活兒,集體農社的活兒——永遠忙得團團轉。”為了子女和家庭,為了人類的生存和幸福,她默默地毫無怨言地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她的為人有口皆碑:“安娜大嬸遭了不知多少罪,吃了不知多少苦,可是對誰也不抱怨。沒有人講過她的一句壞話。”面對死亡,她態度安詳、平靜、坦然,沒有半點恐懼。她唯一的希望是在臨終前看一眼自己的子女。
中文名
最後的期限
作    者
瓦連京·格里高利耶維奇·拉斯普京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體裁
小説

最後的期限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最後的期限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瓦連京·格里高利耶維奇·拉斯普京
作品體裁:小説

最後的期限內容概要

米哈伊爾到郵局分別給哥哥、姐姐和妹妹發了電報,要他們回來與母親作最後的告別。最先回來的大女兒瓦爾瓦拉看到母親形容枯槁,昏迷不醒,不禁號陶慟哭。大兒子伊里亞和二女兒柳霞乘同一趟輪船同時趕到,唯獨遲遲不見小女兒塔季婭娜歸來。兄妹4人忙着為老人準備後事,米哈伊爾和伊里亞兄弟倆湊錢買來一箱伏特加,打算在葬後宴上招待眾鄉親,柳霞用隨身帶來的黑布連夜為自己趕做了喪服。可能是由於多年不見的兒女在場,以及老人在等待着小女兒的歸來,後來,處於昏迷狀態的老人奇蹟般地甦醒過來,恢復了神智,並且要求喝點稀粥,後來還硬撐着從牀上坐了起來,完全像健康人一樣。隨着母親病情的好轉,籠罩在家庭裏的緊張、悲傷氣氛逐漸減弱。
貪杯的米哈依爾拉了哥哥躲進澡堂,偷偷地在那兒一瓶接一瓶地喝酒。米啥伊爾本來是個樸實本分的老實人,工作勤勤墾墾,再苦再累的活也願意幹。後來集體農莊幾經拆並,挫傷了大家的積極性,人們紛紛湧到國營林場去掙高工資去了。大家只關心自己,以往那種同甘共苦、齊心協力、親如一家的和睦融洽關係已經蕩然無存,於是米哈伊爾迷上了伏特加,成了一名酒鬼。喝醉了酒他就欺負妻子和母親,甚至威脅母親説國家規定老人只能活到77歲,過了這個年齡就要送去做肥皂,惹得母親十分傷心。
二女兒柳霞戰後便離開村子到城裏去了。她看到母親病情好轉便不再守在病榻邊,走到樹林裏呼吸新鮮空氣,享受在城裏難以得到的樂趣。故鄉的山川田野勾起了她對往事的回憶。青少年時代,她在這兒與夥伴們嬉戲玩耍,耕耘播種,參加星期日義務勞動,進城之後這一切逐漸淡忘了,也從未向別人談起過這一段生活。眼前的一草一木使她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懊喪和難言的隱痛,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懷有一絲負罪的感覺。伊里亞從部隊復員後便去北方當了汽車司機,並在那兒成了家,十多年來只回來看望過母親一兩次。兄弟妹妹之間難得的相聚並沒有使他們重温往昔的手足之情,彼此很少有共同語言。
安娜老人急切盼望的小女兒塔季婭娜是她的掌上明珠。不僅因為她最小,出落得活潑可愛,而且因為她最孝順、最能理解母親的心。自從她嫁給一名軍官到了基鋪之後,還一次也沒有回來探望過母親,安娜老人連女婿是什麼模樣也不知道。不過,小女兒經常寫信,而且與哥哥姐姐順便在信上問侯母親不同,她在信封上專門寫上母親的名字,還甜甜地稱她為“我的媽媽”,使老人格外幸福。老人堅信温柔體貼的小女兒一定會回來為她送終,可是3天過去了,依然不見塔季婭娜的影子。老人並沒責怪她,反而懷疑她出了什麼不幸的事,是大家對她隱瞞了實情。
後來,米哈伊爾告訴大家,他已經給塔季婭娜發了第二封電報,要她別回來了。老人聽了氣得差點暈過去。大家都責備他沒有良心,存心欺侮母親,“剝奪了母親的最後一點歡樂,遮住了最後一點光亮”,米哈伊爾並不服氣,他説既然你們孝順母親,那就把母親接走吧,免得她在這裏受氣。瓦爾瓦拉藉口住房擁擠無法安頓母親,柳霞推託母親暫時經不起折騰,都一一拒絕了。伊里亞支支吾吾,不置可否。安娜老人決定在睡夢中嚥下最後一口氣,可是死神依然沒有光臨。
黑暗消逝,曙光初露,新的一天開始了。安娜老人竭盡全身力氣,掙扎着下了牀,扶着牆壁,爬過門檻,傷心地坐在台階上。伊里亞和柳霞見母親已經能夠下牀活動,再也不願意繼續留在母親身邊,決定乘當天輪船回去。米哈伊爾勸他們再稍等一兩天,私下裏向哥哥承認自己並沒有給妹妹塔季婭娜發過第二封電報,那是故意編造的謊言。安娜老人含着眼淚苦苦哀求柳霞和伊里亞:“我要死了,就在今天。你們再等等吧,我再也不需要什麼了。”可是兄妹倆堅持要走,並開始準備啓程。原來打算留下來的瓦爾瓦拉也改變主意,決定和他們同行。就在瓦爾瓦拉、伊里亞和柳霞離開的當天夜裏,安娜老人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她的生命之火終於熄滅了。 [1] 

最後的期限作品賞析

母愛是個永恆的主題,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熱情頌揚着人類這一最崇高、最偉大的感情。拉斯普京聯繫當代現實,深入開掘這一主題的《最後的期限》受到公眾的好評,並在前蘇聯文學中取得一席經典性的地位。作者着力刻畫的安娜老人這一形象十分成功,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
這是個平凡而普通的女性,一生辛勞,忍辱負重。為了撫養眾多的子女,她無私地奉獻了畢生精力,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她深明大義,獻出了3個兒子,丈夫也在前線積勞成疾,過早地離開人世。面對重重困難和一個個沉重打擊,她沒有退縮,沒有消沉,沒有抱怨,而是用她那孱弱的女性的雙肩,負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擔。她只知奉獻,不思索取,即使到了體弱多病的晚年,也儘量不給子女添麻煩,甚至在臨終之前還為自己沒有及時死去而感到不安。正是千千萬萬這樣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使人類得以繁衍發展,使生活不斷前進。安娜篤信上帝,有着宿命的思想,可是她心目中的上帝實際上是一種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作者不僅從道德角度展示了安娜的崇高品德和美好心靈,而且從哲理高度概括了安娜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對待死亡的豁達態度。安娜把人類的生命看作一個永不停留永無止境的運動過程,但世代的更替交迭並非簡單的重複,而是生命運動的前進和發展。人是這根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如同自然界中的任何東西一樣,既有自己的降生和開端,必然也有死亡和終結。既然人活着的時候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問心無愧,那麼面對死亡也毫無畏懼,平靜坦然,正是這種樸素的哲理思考使安娜的形象具有更深刻更豐富的意藴。
就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而言,她的幾個子女比她大為遜色,形成鮮明的對照。瓦爾瓦拉見到垂死的母親號陶慟哭,卻又沒有眼淚。柳霞指責弟弟和弟媳不關心母親,讓她睡又黑又髒的牀單,可是自己又不願瞻養,甚至不顧母親苦苦哀求,在母親嚥氣前夕揚長而去。小女兒培季婭娜沒有出場,可留給讀者的印象尤其深刻。她是母親最鍾愛的女兒。可是電報發出3天后杳無音訊。期望愈殷,失望愈深,作家用強烈的反差表現了母親滾燙的愛心和小女兒的冷漠寡情。子女們沒有繼承母親身上所體現的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中變得感情貧乏,道德低下。拉斯普京懷着深深的憂慮和強烈的義憤譴責了背叛故土、拋棄傳統、追求物質享受的醜惡現象,呼籲人們保持傳統美德,繼承安娜所體現的寶貴的精神遺產。
拉斯普京在《最後的期限》中顯示出洞察心靈奧秘的高超技巧。他創作這部小説時不滿30歲,可是對安娜老人的心理刻畫非常細膩,非常真實。老人彌留之際思想的變化,情緒的起伏,心靈的顫動,作家把握得相當準確,完全符合主人公性格。拉斯普京忌諱用單色調塑造人物,在他筆下沒有或天使或惡魔的臉譜式典型,每一個人物都以其豐富複雜、真實可信的性格令人難忘。 [1] 

最後的期限作者簡介

瓦連京·格里高利耶維奇·拉斯普京,前蘇聯作家,1937年出生於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州一個農民家庭。祖母是一位典型的俄羅斯婦女,温柔善良,任勞任怨,體現了傳統的道德。作家日後塑造的一系列女主人公身上都能見到她的身影。1959年,拉斯普京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青年報社工作。作為該報特派記者,他先後訪問了幾個巨大的建築工地,並於1966年發表了《天涯海角》和《新城的篝火》兩本特寫集。繼而進入文學講習班深造,受到著名老作家契維利欣的指點和引導,拉斯普京稱契維利欣為自己的“文學教父”。1967年發表短篇小説集《來自這個世界的人》。同年發表充滿道德激情的中篇小説《為瑪麗婭借錢》,顯示了作家的藝術才華,從此為文學界和廣大讀者所矚目。1970年發表的中篇小説《最後的期限》獲得普遍好評。1974年問世的中篇小説《活着,並且要記住》(1977年獲國家獎)確立了拉斯普京在文學界的牢固地位。中篇小説《告別馬焦拉》(1976)帶有明顯的“尋根”傾向,曾引起文壇的爭論。1984年推出中篇小説《火災》,對於世風日下,道德滄喪這一現象表示強烈的譴責和深刻的憂慮。《火災》被授予1985年國家獎。拉斯普京的小説語言樸實清新,心理刻畫細膩傳神,充滿了濃重的西伯利亞鄉土氣息和緊張的道德——哲理探索,代表了當前蘇聯農村散文的新水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