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曼氏迭宮絛蟲

鎖定
曼氏迭宮絛蟲(Spirometra mansoni)隸屬絛蟲綱假葉目,裂頭科,迭宮屬,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成蟲常見於貓、犬等肉食動物體內,其幼蟲和成蟲均可寄生於人體內,引起疾病,尤其以幼蟲寄生引起的裂頭蚴病更為常見。曼氏迭宮絛蟲成蟲寄生在人的腸道中,會引起消化道症狀,其幼蟲可遷移並寄生於皮下、眼睛、口腔、內臟、腦和脊髓等組織器官中,引起裂頭蚴病,表現為皮下腫脹疼痛、眼瞼紅腫下垂、結膜充血、流淚、頭痛、抽搐、肢體麻木和感覺異常等症狀,其危害遠大於成蟲寄生。裂頭蚴病是我國重要的人類食源性寄生蟲病之一,近年來,世界各地也不斷有新的病例被報道,對曼氏迭宮絛蟲的研究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1] 
中文名
曼氏迭宮絛蟲
別    名
孟氏裂頭絛蟲
60~100cm
0.5~0.6cm
橢圓形兩端稍尖,
扁形動物門
絛蟲綱
亞    綱
多節絛蟲亞綱
假葉目
裂頭科
迭宮屬
曼氏迭宮絛蟲

曼氏迭宮絛蟲形態特徵

成蟲
呈帶狀,長60~100cm,寬0.5~0.6cm。頭節細小,長1~1.5mm,寬0.4~0.8mm,呈指狀,其背、腹面各有一條縱行的吸槽。頸部細長,鏈體有節片約1000個,節片一般寬度均大於長度,但遠端的節片長寬幾近相等。成節和孕節的結構基本相似,均具有發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肉眼即可見到每個節片中部凸起的子宮在孕節中更為明顯。 [2] 
曼氏迭宮絛蟲
曼氏迭宮絛蟲(7張)
睾丸呈小泡形,約有320~540個,散佈在節片靠中部的實質中,由睾丸發生的輸出管在節片中央匯合成輸精管,然後彎曲向前並膨大成儲精囊和陰莖,再通入節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圓形雄生殖孔。卵巢分兩葉,位於節片後部,自卵巢中央伸出短的輸卵管,其末端膨大為卵模後連接子宮。卵膜外有梅氏腺包繞。陰道為縱行的小管,其月牙形的外口位於雄性生殖孔之後,另端膨大為受精囊再連接輸卵管。卵黃腺散佈在實質的表層,包繞着其它器官,子宮位於節片中部,螺旋狀蟠曲,緊密重疊,基部寬而頂端窄小,略呈髮髻狀,子宮孔開口於陰道口的下方,因此在節片腹面正中線上依次有3個開口。 [2] 
曼氏迭宮絛蟲
曼氏迭宮絛蟲(2張)
呈橄欖形,兩端稍尖,長52~76μm,寬31~44μm,呈淺灰褐色,卵殼較薄,一端有卵蓋,內有一個卵細胞和若干個卵黃細胞。 [2] 
裂頭蚴
長帶形,白色,約300×0.7mm,頭端膨大,中央有一明顯凹陷,是與成蟲頭節略相似,體不分節但具有不規則橫皺褶,後端多呈鈍圓形,活時伸縮能力很強。 [2] 

曼氏迭宮絛蟲生活史

曼氏迭宮絛蟲終宿主主要是貓和犬,生活史中需要3個宿主,第一中間宿主是劍水蚤,第二中間宿主為蛙蛇、鳥類和豬等多種脊椎動物為其轉續宿主。人可成為其第二中間宿主、轉續宿主或終宿主。 [3] 
成蟲寄生於犬貓、虎等肉食動物的小腸內。蟲卵自子宮孔產出後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經發育成為鈎球蚴,鈎球蚴若被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後在其體腔內發育為原尾蚴。原尾蚴內含6個鈎,含有原尾蚴的劍水蚤被第二中間宿主蝌蚪吞食,隨蝌蚪發育為蛙,原尾蚴也發育為裂頭蚴。裂頭蚴有較強的伸縮能力,常移到蛙的肌肉,以大腿及小腿部分為最多。如受感染的蛙被蛇等非正常宿主吞食,裂頭蚴不在其腸內發有為成蟲,而是穿出腸壁,在腹腔、肌肉及皮下等處繼續生存,因此,蛇、鳥、豬為其轉續宿主。貓、犬等終宿主因吞食了感染裂頭蚴的第中間宿主或轉續宿主後,裂頭蚴在終宿主腸內發育為成蟲。 [3] 

曼氏迭宮絛蟲主要危害

常見寄生於人體的部位依次是眼瞼部,四肢,軀體,皮下,口腔領面部和內臟。被侵襲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腫囊包,致使局部腫脹,甚至發生膿腫。囊包直徑約1~6cm,具囊腔,腔內盤曲的裂頭蚴可從1條至10餘條不等,根據臨牀表現,可歸納為以下5型: [4] 
眼裂頭蚴病
最常見,佔45.6%。多累及單側眼瞼或眼球,表現為眼瞼紅腫、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微疼、奇癢或有蟲爬感等;有時患者伴有噁心、嘔吐及發熱等症狀。在紅腫的眼瞼和結膜下,可有流動性、硬度不等的腫塊或條索狀物,直徑約1cm左右。偶爾破潰,裂頭蚴自動逸出而自愈。若裂頭蚴侵入眼球內,可發生眼球凸出,眼球運動障礙;嚴重者出現角膜潰瘍,甚至併發白內障而失明。眼裂頭蚴病在臨牀上常誤診為麥粒腫、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窩織炎、腫瘤等,往往在手術後才被確診。 [5] 
皮下裂頭蚴病
佔患者數的31.0%,常累及軀幹表淺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四肢皮下,表現為遊走性皮下結節,可呈圓形、柱形或不規則條索狀,大小不一,直徑長約0.5~5cm,局部可有瘙癢,有蟲爬感等,若有炎症時可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或觸痛,或有蕁麻疹。 [4] 
口腔頜面部裂頭蚴病
佔20.1%,常在口腔粘膜或頰部皮下出現硬結,直徑約0.5~3cm,患處紅腫,發癢或有蟲爬感,並多有小白蟲(裂頭蚴)逸出史。 [4] 
腦裂頭蚴病
佔2.3%,臨牀表現酷似腦瘤,常有陣發性頭痛史,嚴重時昏迷或伴噴射狀嘔吐、視力模糊、間歇性口角抽搐、肢體麻木、抽搐,甚至癱瘓等,極易誤診。 [4] 
內臟裂頭蚴病
僅佔1%,臨牀表現因裂頭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經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應,有的可經呼吸道咳出,還有見於脊髓、椎管、尿道和膀胱等處,引起較嚴重後果。 [4] 
另外,國內外文獻均報導了數例人體“增殖型”裂頭蚴病(proliferative type),認為可能是由於曼氏裂頭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或併發病毒感染後,裂頭蚴分化不全引起。蟲體較小而不規則,最長不超過2mm,可廣泛侵入各組織芽生增殖。還有一種增殖裂頭蚴病(proliferative sparganosis),經研究認為系由另一種較少見的增殖裂頭蚴(spargnum proliferum)引起。蟲體是多態形,具不規則的芽和分支,大小約10mm×1mm,最長者24mm,亦可移行到人體各部位組織中進行芽生增殖,預後很差。 [4] 

曼氏迭宮絛蟲致病機制

致病機制人是曼氏迭宮絛蟲的非適宜宿主,成蟲偶然寄生人體,對人的致病力較弱,一般無明顯症狀,可因蟲體機械和化學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適、微疼、噁心嘔吐等輕微症狀,經驅蟲後即消失。 [2] 
裂頭蚴可寄生人體引起曼氏裂頭蚴病,較為多見,危害比成蟲大,其嚴重程度因裂頭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異。常見寄生於人體的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軀體皮下、口腔頷面部和內臟。在被侵襲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腫囊包,致使局部腫脹,甚至發生膿腫。囊包直徑1~ 6cm,具囊腔,腔內盤曲的裂頭蚴可從1條至10餘條不等。 [2] 

曼氏迭宮絛蟲實驗室檢查

1.病原學檢查 糞檢蟲卵或節片可用於曼氏迭官絛蟲成蟲感染的確診,曼氏裂頭蚴病則主要從局部檢出蟲體確診,詢問病史有一定參考價值,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動物感染實驗,綜合採用CT、MRI等放射影像技術有助於診斷。 [2] 
2.免疫學檢測 可用裂頭蚴抗原進行免疫學輔助診斷。製備裂頭蚴粗抗原、組分抗原或重組抗原檢測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熒光抗體試驗(lFA)等。注意裂頭蚴粗抗原與囊蟲、肺吸蟲、血吸蟲等感染者血清有交叉反應。 [2] 

曼氏迭宮絛蟲流行病學

曼氏迭宮絛蟲分佈很廣,但成蟲感染人體較少見,國外僅見於日本、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在我國,據報道成蟲感染病例僅10餘例,分佈在上海、廣東、台灣、四川和福建等省(直轄市)。曼氏裂頭蚴病多見於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在我國已有數千例報告,病例來自廣東、吉林、福建、四川、廣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和江蘇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感染者各民族均有。 [5] 

曼氏迭宮絛蟲感染途徑

人體感染裂頭蚴有兩種途徑,即裂頭呦或原尾蚴經皮膚或黏膜侵人,或誤食被裂頭蚴或原尾蚴污染的食物。感染方式可歸納為以下三種: [5]  [6] 
(1)局部敷貼生蛙肉。局部敷貼生蛙肉為主要感染方式,約半數以上患者因此而感染。我國民間傳説蛙有清涼、解毒作用,人們常用生蛙肉敷貼眼、口頰、外陰等部位的傷口或膿腫。若蛙肉中有裂頭蚴,即可經傷口或正常皮膚、黏膜侵人人體。 [5]  [6] 
(2)吞食未煮熟的蛙、蛇、雞或豬肉。民間有吞食活蛙治療瘡癤或疼痛的習俗,或喜食未煮熟的肉類,其中的裂頭蚴可穿過人體腸壁而進人腹腔,然後移行到其他部位。 [5]  [6] 
(3)誤食感染的劍水蚤。飲用水或游泳時誤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劍水蚤有機會進人人體。 [5]  [6] 

曼氏迭宮絛蟲防治

曼氏裂頭蚴病主要經皮膚或經口感染,宣傳教育有重要意義。避免用蛙和蛇皮、肉敷貼皮膚、傷口,不生食或食用未熟蛙.蛇、鳥、豬及其他動物肉類以防止感染。近年來生食蛇血、生吞蛇膽及各種野味所致感染有上升趨勢,應予以足夠重視。飲用生水誤吞劍水蚤也可感染,另外在游泳時原尾蚴經眼結膜侵人也有零星報道,值得警惕,加強肉食檢疫對預防本病也有一定意義。 [7] 
參考資料
  • 1.    王付民.廣東省食用蛇蛙類曼氏裂頭蚴病的流行與防控.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第1頁
  • 2.    夏超明,彭鴻娟主編.人體寄生蟲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131-134頁
  • 3.    王艦,羅恩傑主編.病原生物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第290頁
  • 4.    詹希美主編.人體寄生蟲學.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01:157-158頁
  • 5.    陳建平主編.人體寄生蟲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第169頁
  • 6.    範泉水主編.西南地區自然疫源性疾病與醫學動物.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4:第415頁
  • 7.    段義農等主編.現代寄生蟲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第6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