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曼德維爾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

鎖定
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1670年11月15日-1733年1月21日),哲學家,英國古典經濟學家
曼德維爾作為18 世紀道德哲學的主要貢獻者之一向人們揭示了在強制性的行為限制中,個人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可能會推進整個社會的福利。但18 世紀的西歐思想界卻充斥着對他的各種批判,甚至於人身攻擊,這些批判和攻擊都源於對他的主要著作《蜜蜂的寓言》中所提出的觀點。在曼德維爾看來,如果從道德的角度看,受自利驅策的商業社會是應該受到譴責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為基礎而建立起一種充滿美德的繁榮社會,那純粹是一種“浪漫的奇想”。這就是著名的“曼德維爾悖論”。從此,曼德維爾這一觀點———“私人惡德即公眾利益”便成了人類經濟活動和經濟實踐中無法掙脱的噩夢。
那種過於膨脹的自利心和個人利益至上的“經濟人”取向已經給現代社會和人類文明帶來了種種惡果。人要真正成為目的,人類社會要有更美好的未來,必須正確理解和對待“私惡即公利”觀,必須使人的自私心處於一個適當的限度之內,這樣才能確保公正有序的社會制度得到普遍遵守。 [1] 
中文名
曼德維爾
外文名
Mandeville
國    籍
荷蘭
出生日期
1670年11月15日
逝世日期
1733年1月21日
畢業院校
萊頓大學
出生地
荷蘭鹿特丹
代表作品
《道德的起源》
1670年,曼德維爾生於荷蘭鹿特丹的一個世家。1685年,於埃拉斯米安學校畢業後,進入萊頓大學,修醫學和哲學。169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開始行醫,專治“歇斯底里”病。大約在1696年,他旅居英國,初衷是學習英語,但同時在倫敦作為一名神經和腸胃病及精神病專家而行醫。據説,他對自己在這方面的見解感到非常自豪,並於1711年發表了一篇在當時頗有影響的論文:《論憂鬱情緒和歇斯底里情緒》。1699年,曼德維爾與魯特·埃利薩貝思·勞倫斯結婚,生有兩個孩子。雖然曼德維爾的生平事蹟語焉不詳,但18世紀的西歐思想界卻充斥着對他的各種批判,甚至於人身攻擊,諸如“品行極壞之人”之類的評論。這一切都源於他的主要著作《蜜蜂的寓言》一書。此書的雛形是1705年出版的《抱怨的蜂巢或騙子變做老實人》,寫作風格為諷刺性散文詩體。曼德維爾的初衷在於嘲笑同代人對人類的自負。雖然大多數後人對他的瞭解只限於這一詩篇,但它尚未表達出他的多少重要思想,最初也幾乎未引起人們的多大注意。1714年,在原詩之外,作者加進《道德的起源》和一些註釋,改名為《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出版,也未引起學界的重視。但他的思想已經變得清晰起來了。1723年,又加進《論社會本質之研究》《論慈善和慈善學派》等論文再版時,突然引起廣泛的關注,引來“正人君子”們的一致批判。為了進一步闡述自己的思想和為自己的觀點辯護,1728年,他為此書增加第二卷,包括六個對話。之後,被譯為法文、德文,多次再版。除《蜜蜂的寓言》外,曼德維爾還著有《關於宗教、教會和國家幸福的自由思考》(1720年)、《關於榮譽起源的研究》(1724年)、《為公共煩惱的中肯辯護》(1723年)等。
參考資料
  • 1.    (美)羅伯特·海爾布羅納著;陳小白譯,改變世界的經濟學家,華夏出版社,2016.01,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