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化東

(革命烈士)

鎖定
曹化東(1908-1946),安徽泗縣城南小曹村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石樑河農民暴動,歷任縣司法科長、泗五靈鳳縣副縣長等職,1946年北撤在泗洪為掩護同志突圍不幸犧牲。 [1-2]  [4] 
中文名
曹化東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安徽泗縣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46年

曹化東個人簡介

曹化東早年經歷

曹化東,安徽泗縣人。1926年考入位於宿縣的省立第四農業中學。在校讀書期間,受該校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的影響,他開始閲讀《新青年》《嚮導》等進步書刊,受到馬列主義的薰陶,進而引起了他的思考,擴大了他的視野。曹化東篤信共產主義,堅信只有馬列主義才能救中國,在王亞箴等學生黨員的培養下,曹化東烈士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投身於探求中國革命道路的偉大實踐中。 [3] 

曹化東參加革命

為聲援國民革命軍北伐,曹化東和同學們用標語、漫畫等形式,播北伐軍節節勝利的喜訊,這引起了保守學生勢力的圍攻。對此,等進步學生針鋒相對,發起學潮的聲勢越來越大,校長、訓育主任走,事務長退回剋扣的學費。曹化東的組織領導能力在學潮中得到和提高,並介紹表現突出的學生加入黨組織。曹化東被地方當局通緝後,奉黨組織指示,他轉移到鄉村,以教書為掩護,組織“讀書會”、“長工會”等組織,傳播馬列主義,發展黨的組織,組織農民開展“減租減息”鬥爭。 [3] 
1930年前後,天井湖上游石樑河兩岸黨組織屬泗縣領導。7月,奉中共徐海蚌特委指示,泗縣縣委決定在五河和泗縣毗鄰地區組織領導農民武裝暴動,曹化東是這場暴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之一。在醖釀過程中,暴動日期走漏,泗縣當局密令“圍剿”。為此,石樑河農民暴動被迫提前舉行。7月29日,暴動隊伍巧取長槍40餘支,加上已籌集的槍支,共100餘支。30日,幾路農民暴動隊伍200餘人彙集後,在天井湖北岸的朱圩村召開動員大會,佈置武裝暴動,明確組織領導,何鳳池和丁超伍、魏正斌為正副司令,曹化東和王子玉、張小魯、王亞箴等為骨幹,一場革命風暴開始席捲於天井湖畔。次日晚,俘縣團練局長以下30餘人,繳獲長短槍25支。8月2日,攻打霸王城,繳獲25支槍。轟轟烈烈的農民暴動震動了石樑河兩岸,受到鼓舞的青年紛紛匯入到暴動隊伍中。隊伍很快發展到500餘人,長短槍200餘支。地方當局對暴動驚恐萬分,急忙撤換縣長後,又糾集重兵合圍起義隊伍。經一天激戰,終因力量懸殊過大,加之天黑大雨路滑而迷失方向,暴動隊伍被打散,多人犧牲,128人被俘,曹化東在混亂中機警逃出。這場蚌埠歷史上黨組織領導的首次革命武裝鬥爭雖然失敗了,但點燃了蚌埠人民革命鬥爭的星星之火,播下了蚌埠人民推翻國民黨統治的希望之種。曹化東曾寫道:“勇者不自悲,窘困且莫哀。飢寒冶韌性,風霜成高才。雷鳴春將至,工農必登台。赤血染大旗,建立蘇維埃。”詩中表達了對革命成功的必勝信念。 [3] 
抗戰全面爆發後,曹化東返回石樑河畔,協助王亞箴恢復和建立地方黨組織,1938年任五河界溝支部副書記。他還先後以雙廟、武橋、五區等鄉長、區長的身份,奔波於五河和泗縣的城鄉之間,廣泛發動羣眾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泗五靈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曹化東出任司法科科長。他秉公斷案,執法如山,使根據地人民第一次感受到司法的公平與公正。1943年,曹化東任副縣長兼司法科長,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為打破日軍對根據地的封鎖,他紡過紗、織過布,組織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競賽,為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45年8月,新四軍第四師收復五河,泗五靈鳳縣改為五河縣,曹化東仍任副縣長,他以主人公的姿態,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建設人民家園的進程中。 [3] 

曹化東不幸犧牲

1946年7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首當其衝的淮北解放區頓時形勢危急,曹化東率五河縣部分縣區幹部和縣大隊警衞連被迫撤離五河,東移至洪澤湖。他無法割捨對五河百姓的牽掛,主動請求返回五河堅持武裝鬥爭。為此,他將地方武裝化整為零,緊緊依靠人民羣眾,靈活機動地遊弋於村莊、田野間,神出鬼沒地突襲小股敵人,保衞人民果實。11月的一天,曹化東率部分武裝轉戰於洪澤湖東岸,夜宿於魏營(今屬江蘇省泗洪縣)被包圍。面對突如其來的遭遇戰,曹化東沉着冷靜,指揮一部組織突圍,他帶領一部進行頑強阻擊。激戰中,曹化東因身中數彈而壯烈犧牲,時年38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