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到用時方恨少

鎖定
書到用時方恨少,拼音Shū dào yòng shí fāng hèn shǎo,知識等到需要的時候,才後悔只懂得一點點。啓示我們平時應當勤學好問,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地去翻書
中文名
書到用時方恨少
外文名
Shū dào yòng shí fāng hèn shǎo
解    釋
等到需要的時,才後悔只懂得一點
出    處
警世賢文》之勤奮
所屬分類
對聯

目錄

書到用時方恨少拼音

Shū dào yòng shí fāng hèn shǎo。

書到用時方恨少解釋

知識等到需要的時候,才後悔只懂得一點點。書:知識。到:等到。用:需要,有所用。 時:時候。方:才。恨:悔恨,後悔。少:只懂那一點點。字面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後悔自己會的知識太少了。啓示我們平時應當勤學好問,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地去翻書。

書到用時方恨少典籍

《警世賢文·勤奮篇》:“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經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書到用時方恨少,事到經過才知難。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智能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
一説“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副門聯出自南宋著名詩人陸游 [1]  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説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鴻説:“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關係説得明白。朱熹説:“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雲:“知之非艱,行之唯艱。……且夫知也者,因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説“知”“行”的關係,“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本聯用明白易懂的語言,將“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本聯在藝術上的特色是用詞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賞,語言自然卻韻味無窮,深得孟浩然春曉》的藝術真諦。本聯對仗也工整自然,意義相對,尤其深刻、貼切,故千百年來成為勸勉聯中的精品。也有與“船到江心補漏遲”連用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例句

作為學生,平時一定要多讀書,否則會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局面。

書到用時方恨少現狀

此俗語已被編入2013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説明”中(北京教育考試院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詳見:語文,附錄五 俗語類(p.56)
參考資料
  • 1.    舒了.最美鄉愁 老北京門聯的故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6.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