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曳石

鎖定
曳石又稱“太平石”,用來紀念戚繼光及義烏將士抗倭勝利,並祈求平安。
中文名
曳石
拼    音
yè shí
源    於
明朝嘉慶年間
目    的
紀念民族英雄戚繼光

曳石活動典故

曳石又稱“太平石”,因此,在後來形成的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夜,在霞浦縣一帶村莊都有開展大人小孩都可參加的“曳石”活動。召集在霞浦牙城、沙江、大京、三沙等村鎮,每逢中秋十一至十五又興起曳石活動,且演變成“竹溜”、“竹車”等比賽活動。這種在石鋪路面上用繩子拖石頭的“曳石”和“竹溜”、“竹車”等遊戲比賽活動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用這種活動來紀念戚繼光及義烏將士抗倭勝利,並祈求平安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
“霞浦沙江曳石”已被列入寧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正致力於申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霞浦沙江曳石”代表性傳承人俞孟申告訴記者,曳石活動,早期在寧德沿海各縣(市)各鄉鎮十分盛行,現今其他地方基本絕跡,唯獨沙江的曳石活動從未間斷。
中秋曳石活動,是後人對歷史的紀念,是對現今幸福生活的禮讚,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弘揚.

曳石歷史典籍

曳石活動源於明朝嘉慶年間,是為紀念民族英雄戚繼光而興起的。相傳,明朝嘉靖年間中秋夜,戚家軍主力出援福安、寧德兩地,倭寇企圖趁虛攻佔霞浦縣城。戰爭一觸即發之時,戚繼光讓後方百姓曳石,即將繩子綁住石頭在青石板上拉動,發出巨響造成城內人多的氣勢。倭寇到達城郊,見滿城燈火,城內喊聲震天,石聲隆隆,以為是千軍萬馬在調動,不戰而退,霞浦城得以保住。此後,每逢中秋,霞浦縣便開展曳石活動。據《霞浦縣誌·禮俗志》載:系選一平面石,方二、三尺許,石旁夾以硬木,復以麻繩糾之使緊固,前方系以大麻繩,長數十丈,“後方系麻繩只丈餘”屆時,挑選強健精敏的青壯年男子數十以至近百人,在前面“牽之快跑”,而選一兩人在後面“扶繩扶之”,“石上坐一健兒”,作為指揮員號令進止,大小約十餘隊,沿街吶喊,相互競爭。
拖曳的石頭,有圓形、方型,還有“心”字形的。曳石開始前,各隊人員將各自使用的石頭,用麻繩繫牢。曳石開始,石上坐一健兒,身披紅色綬帶,號令隊伍進止。數十人在前面牽着麻繩沿街一邊奔跑,一邊吶喊“走啊,走啊”,相互爭競,繞村三圈,觀者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