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暴風鸌

鎖定
暴風鸌(學名:Fulmarus glacialis):為鸌形目鸌科下的一種中型海鳥,共有3個亞種。體長45-48釐米,體重0.5-1千克。外形和體色很像,頭、頸和下體白色,眼前有一黑色斑點,背、翅和尾珠灰色或淡褐灰色,嘴短,灰綠色或黃色。暴雪鸌和鷗的區別在於它呈管狀的鼻和由數枚角質片構成的嘴以及較鷗窄而長的翅。不過在野外只要看到它那強直的翅和在緊貼海面上空時而兩翅迅速地鼓動,時而又長時間地在海面上空滑翔,就不難將它從鷗羣中指認出來。
性喜集羣,常成羣覓食、休息和繁殖,棲息於懸崖石壁或者地洞中,捕食海洋無脊椎動物,也吃腐肉。善飛行而不擅行走,膽大不怕人,遇危險時會噴吐一種黃色液體自衞。繁殖期5-8月。多分佈於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暴風鸌
拉丁學名
Fulmarus glacialis
別    名
管鼻鸌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鸌形目
鸌科
暴風鸌屬
暴風鸌
亞    種
3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1
外文名
Northern Fulmar, Fulmar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暴風鸌形態特徵

暴風鸌
暴風鸌(12張)
暴風鸌雌雄相似。嘴側扁,長度中等,上嘴先端向下彎曲成鈎狀,較鋭利,嘴由數枚角質片構成,其間界限明顯。鼻孔呈管狀,較長,左右鼻管連成一體,但中間有隔,鼻管沿嘴峯中線位於上嘴基部。兩翅寬而長,先端較尖。初級飛羽11枚,第一枚最長。尾較圓,尾羽14枚,中等長度。腳短而強壯,跗蹠側扁,前後緣較鋭,被網狀鱗,跗蹠長度稍較中趾為短。趾較細,外趾幾和中趾等長,後趾存在,但較短,前3趾間具全蹼。爪窄而鋭利。身上羽毛厚密而硬,僅在下體較軟。體色有兩種類型:淡色型頭頸和下體白色,偶爾綴有一點污灰,上體灰色,有時帶有一點褐色,飛羽和翅上覆羽暗灰色,初級飛羽尤暗,翅下覆羽和腋羽淡灰色,偶爾亦有為白色的,眼周和眼前斑黑色;暗色型為煙灰色,稍綴有灰色或褐色,初級飛羽較暗。 [3] 
虹膜褐色。嘴黃褐色,尖端黃色。跗蹠和趾暗黃色,黃色並具黑色帶斑。 [3] 
大小量度:體重665-880克;體長450-480毫米;翅300-350毫米;嘴峯35.5毫米;尾177.5毫米;跗蹠45毫米。 [3] 

暴風鸌棲息環境

暴風鸌是典型的海洋性鳥類,除繁殖期間棲息於海島繁殖外,其他時候從不上陸地。多分佈於冷水海域,繁殖期間主要居住在懸崖石壁上,偶爾深入到1千米的平整陸地上。有時會到人類的居住地附近活動,甚至會棲息於海濱城鎮的房屋上。 [3] 

暴風鸌生活習性

暴風鸌遷徙

暴風鸌屬遷徙性鳥類。春季於4-5月遷徙到北部繁殖地,9-10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部海域遷徙。年輕的鳥可能行橫跨大洋的遷徙,通常比成鳥遊徙得更遠。在中國僅遇見於遼東半島海面,是稀有冬候鳥 [3] 

暴風鸌習性

暴風鸌通常白天黑夜毫不疲倦地在海洋上空飛翔,時而緊貼海面上空快速地振翅飛翔,時而兩翅一動不動地在洶湧的海浪上面低空滑翔。飛行極為輕快而靈活,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能在海面波浪間穿飛,飛翔時兩腳向後伸直。累了則棲於海面隨波逐流,或將頭、嘴插在翅下睡覺。游泳能力極強,在水中身體幾乎是漂浮在水面,通過兩腳划水游泳,身體後部抬得很高。 [3] 
喜集羣,無論是在空中飛翔,還是在海面覓食和休息,通常都是成羣,很少單獨活動。亦喜歡跟隨航行在海洋中的船舶飛行和水浴,由於洗澡時常常把翅膀弄濕而使起飛變得困難。陸地行走困難,幾乎是爬行。性較大膽,不怕人,遇危險時能從嘴中噴射出一種黃色液體進行自衞,受傷後多通過游泳逃走。在地上起飛困難,需要爬到高處才能飛起。 [3] 

暴風鸌叫聲

暴風鸌在繁殖地作吵鬧的嘎嘎聲。在海上通常無聲,但成羣進食時發出帶喉音的嘎嘎聲。 [3] 

暴風鸌食性

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魚卵、軟體動物、甲殼類以及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腐肉、鯨和魚的內臟和其他死的動物或內臟,甚至吃鯨和其他大的哺乳動物的糞便,繁殖季節也吃少量植物。覓食在海上,既不能在空中飛翔時捕食,也不能潛入水下捕食,但它可以把頭浸入水中捕獲水錶層浮游生物,或者降落在死的鯨、海象和其他大型動物屍體上啄食。通常成羣覓食,有時成羣跟隨在捕鯨船後啄食船上丟掉的廢棄物,為了爭搶食物而相互爭鬥,併發出極為嘈雜的聲音。相當貪食,當遇到食物豐富時常常吃得過量,以至過後不得不嘔吐一部分出來。 [3] 

暴風鸌分佈範圍

原產地:加拿大、中國、丹麥、法羅羣島、法國、德國、格陵蘭、冰島、愛爾蘭、日本、墨西哥、荷蘭、挪威、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旅鳥、東亞區、歐洲區)、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瑞典、英國、美國。 [4] 
旅鳥: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比利時、捷克共和國、芬蘭、摩洛哥、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美屬維爾京羣島。 [4] 

暴風鸌繁殖方式

繁殖於北部海洋中大小島嶼和海岸上,到達繁殖地的時間與當地冰雪融化的時間有關,通常在4月末5月初。到達繁殖地時已基本成對,亦有在到達繁殖地後才成對。常成羣在一起營羣巢,很少有單對孤立繁殖。到達繁殖地後即開始求偶,求偶活動通常在繁殖地附近平靜的海面上,開始時雌雄鳥不斷地、有節奏地從水中跳躍出採,整個身體絕大部分露出水面,然後伸開兩翅,衝出水面,依靠兩翅的扇動朝前運動,同時發出鳴叫聲,整個過程需重複多次。 [3] 
營巢於海島緊靠水邊的懸崖上、地洞中或岩石縫隙中,也在海中小島低矮的巖壁上,或緊靠水邊巖上或地上營巢。巢甚簡陋,通常是在地上掘一個淺坑,如果地是沙土,則掘得深一些,孵化時能容納半個身體即可,半個身體露在坑外。坑裏一般無任何內墊物,偶爾亦放一些乾草,亦有在巢坑周圍放些小圓石的。 [3] 
繁殖期5-8月,5月初至中旬產卵,亦有早在4月中旬即開始產卵的,隨地區而不同。每窩產卵1枚,偶爾有產2枚的。卵多為卵圓形,少有呈尖卵圓形的;白色,具紅褐色斑;大小為68-80毫米×43-54毫米,平均74毫米 ×51毫米;重65.2-98.3克。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42-49天或56-60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在巢期47-48天。 [3] 

暴風鸌亞種分化

暴風鸌(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暴風鸌格陵蘭亞種
Fulmarus glacialis auduboni
Bonaparte, 1857
2
暴風鸌指名亞種
Fulmarus glacialis glacialis
Linnaeus, 1761
3
暴風鸌北方亞種
Fulmarus glacialis rodgersii
Cassin, 1862
[2] 

暴風鸌保護現狀

暴風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4] 

暴風鸌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全球數量估計為約7,000,000對或20,000,000只(2016年)。在歐洲,繁殖種羣估計為3,380,000-3,500,000對,相當於6,760,000-7,000,000只成熟個體(2015年)。在俄羅斯的數量估計為100萬至100萬種繁殖對,遷徙數量為10,000,000只(2009年)。 [4] 
趨勢論證:在大西洋,該物種在過去的19世紀和20世紀中經歷了大範圍擴張,而北極種羣在過去四個世紀中保持相對穩定(2016年)。北美的物種數量趨勢正在增加(2007年)。在歐洲,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下降(約一代)後,物種規模估計下降了40%以上。雖然由於物種的壽命較長,預計下降幅度存在不確定性,但估計1985-2077年(三代)歐洲的物種數量規模將減少50-79%(2015年)。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