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暨南大學環境學院

鎖定
暨南大學環境學科起源於1983年設立的環境生物學專業,2001年6月成立環境工程系,2014年4月成立環境學院 [1] 
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環境科學(工學)、環境工程2個二級碩士點,資源與環境專業學位點,以及環境科學(工學)、環境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 [2] 
中文名
暨南大學環境學院
創辦時間
2014年4月
本科專業
3個
地    址
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號暨南大學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7人,其中正高職稱16人,副高職稱30人,中級職稱1人;46人具有博士學位,佔教師總人數的98%;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一年以上的人員30人,佔64%;獲批講座教授7人,均是國際上知名學者,其中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海外專家4人。學院的支撐系列主要包括專職行政人員6人、專職實驗系列人員6人。博士後20餘人,特聘研究員6人,科研助理20餘人。
學院目前有環境化學、污染生態學、環境暴露與健康風險、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環境規劃與管理等五個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學科優勢和特色的科研團隊。
自2015年至今,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00餘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90餘項,省部級及地方項目112項,項目獲批總經費1.58億元。發表SCI論文1000餘篇,環境學科/生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5‰,中國大學學科軟科排名26。出版專著和教材12部,獲得國家專利授權50餘項,省部級以上獎勵8項。
環境學院實驗室包括專業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平台實驗室;教學實驗室包括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給排水專業教學實驗室及學生創新實驗室;科研平台實驗室包括質譜平台、光譜平台、生物平台、元素分析平台實驗室。實驗室面積達6000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約9000萬元。5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36台套,如LC-MS-TOF、LC-MS、GC-MS–C-、GC-MS、LC-ICP-MS、PCR、流式細胞儀、離子色譜儀等,可滿足當代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的需要。
在教學與科研平台建設方面,有廣東省環境污染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水處理工藝與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環境暴露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校水土環境毒害性污染物防治與生物修復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廣東省高校水處理材料產學研示範基地等。
環境學院形成了從本科到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體系,有博士生導師14人、碩士生導師46人。學院有全日制在讀本科生247人、碩博研究生318人;環境學院與生態學系共享生態學博士後流動站,已出站博士後近20人,在站博士後20餘人。
學院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每年均派出部分教師出國進修或開展科研合作,並接納大批國內外和港台地區的學者、專家前來訪問、講學;自2015年起創辦了“環境污染與健康”國際學術會議並連續主辦五屆,為國內外同行提供了一個國際學術交流平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