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

鎖定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是暨南大學的二級學院。
理工學院創建於1929年,1949年7月停辦,1958年9月在廣州重建,1970年3月撤銷,1978年復辦。2014年和2016年分別孵化了環境學院、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化學與材料學院、先進耐磨蝕及功能材料研究院等。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理工學院設有3個教學系,開辦6個本科專業;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個;有職教工155人,在讀研究生300多名,在讀本科生1000多名。 [1] 
中文名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Science & Engineering,Jinan University
創辦時間
1929年
類    別
二級學院
類    型
理工
主管部門
暨南大學
現任領導
院長:陳振強
黨委書記:張國林
本科專業
6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7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院系設置
物理學系、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光電工程系
地    址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號暨南大學蒙民偉理工樓109室
主要獎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201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年)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歷史沿革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創設之初

1908年春,暨南學堂開設中學,添聘教員,購置理化儀器、博物標本。
1918年,暨南學堂復辦,更名為“國立暨南學校”,《暨南學校章程》將理科課程作為其中的教授內容。
1919年正月,暨南學校將原有的補習科改辦為中學科,分為四個年級,自三年級起分設文科和理科。
1923年起,暨南各部陸續遷到上海真如後,仍稱國立暨南學校,高中部設有文理科專業。
1927年,國立暨南大學成立後,理學各學系的創設與招生工作依次展開。
1929年,原來分設自然科學院和農學院的計劃放棄,而改設理學院,下設數學、物理學、生物學3個學系,翌年增設化學系。
1932年3月3日,暨南大學真如校舍為敵軍所佔,理學院因此在廣州和上海租界同時辦學。9月,上海外國租界、蘇州、廣州三處學生回到真如上課,理學院“儀器標本損失殆盡。復課後,經費支拙,難復舊觀”。
1932年9月,國民政府教育部調整文、理、商三院學系設置,理學院設立數學系、物理系和化學系,生物學系停辦。 [2]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抗戰時期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事發生,暨南大學真如校區幾被夷為平地。理學院隨學校遷入上海外國租界繼續辦學達四年。
1938年1月,學校奉教育部令將數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併為數理學系。 [3] 
1941年夏,學校在閩北建陽設立分校,選擇當地童遊鄉的文廟為校址,10月開始招收文、理、商3院9系新生240餘人。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次日,日軍侵入租界,理學院師生在上完“最後一課”後隨學校南遷福建建陽。 [4]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解放前後

1946年6月,理學院師生隨學校復員回滬。
1947年8月,教育部核准歷史地理學系分為歷史學系(隸屬文學院)和地理學系(隸屬理學院);數理學系分成天文數學系和物理學系。至此理學院學系增至5個,分別是天文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地理學系、人類學系。
1949年7月,《解放日報》刊出六大任務,理學院學生提出口號,張貼標語,倡導合併。8月20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表軍教字第一號命令,將暨南大學恢復為華僑高級學府,理學院併入交通大學、地理學系併入南京大學、人類學系併入浙江大學,國立暨南大學理學院暫時停辦。 [5]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重建裁撤

1958年9月24日,暨南大學正式在廣州重建,設置3個為理工學系:礦冶系(設地質勘探、採礦、選礦、冶金4個專業),水產系(設淡海水養殖、工業捕魚、水產加工專業),航海系(設駕駛專業和輪機專業)。
1960年後,學校調整辦學方向,理工諸系僅餘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
1970年3月5日,廣東省革委會正式下達撤銷暨南大學的通知,數學系、物理系合併到廣東師院,生物系合併到中山大學,化學系合併到廣東化工學院。 [6]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復辦之初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復辦,理工學科恢復了數學系(數學專業)、物理學系(物理學專業)、化學系(化學專業)、生物學系(生物學專業,1978年未招生),附設1年制的理化中專班(只辦1期)。
學院風貌 學院風貌
1981年,增設計算機科學專業。
1983年,增設無線電電子學、環境生物學等專業。
1984年,將計算機科學專業從數學系分出,獨立辦系。
1985年2月,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成立。同年,增設食品化學專業。 [7] 
1993年秋季起,理工學院和全校學生一起實行標準學分制。9月起,安排教授、副教授給本科學生上基礎課;成立了專家聽課組,建立校、院、系領導的聽課制度,並開展課堂教學評估。
1994年,理工學院增設信息工程專業。 [8] 
1997年,通信工程本科專業獲批成立。
1997年5月,數學力學研究所更名為應用力學研究所。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跨越發展

1999年3月,學院原有的生物工程學系、化學系、生物醫學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生殖免疫研究中心、組織移植與免疫實驗中心、水生生物研究所共2系5所(中心)獨立出去,組建為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2000年5月,土木工程系成立,同年,土木工程本科專業獲批。
2001年4月,學院原有的數學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獨立出去,組建為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至此,理工學院原來的教學系僅剩下物理學系。6月,食品科學與工程系、環境工程系成立。
2002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獲批成立。
2003年3月,環境工程研究所成立,7月,光電工程研究所成立,同年,環境工程本科專業獲批設立。
2004年4月,土木工程系更名為力學與土木工程系;6月,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成立;同年,食品質量與安全、工程力學2個本科專業獲批成立。
建院90週年慶
建院90週年慶(7張)
2005年4月,赤潮與水環境研究中心成立;5月,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成立,光電工程系成立。 [9] 
2006年,建築學本科專業獲批招生。
2007年,光電信息工程本科專業獲批。
2012年,物理學系增設材料物理本科專業。
2014年2月,環境工程系從理工學院剝離,並以此為基礎成立環境學院。
2016年1月20日,食品安全與營養研究院成立。4月,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部分人員從理工學院剝離,同時,化學系從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剝離,以二者為基礎組成了化學與材料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另一部分人員組建先進耐磨蝕及功能材料研究院,直屬學校管理。6月,力學與土木工程系從理工學院剝離,成立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11月19日,大族-暨南大學激光技術研究院成立。
2018年1月,光學工程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月11日,暨南大學-聖暉萊太陽能技術研究院成立。 [10]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辦學條件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院系專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理工學院設有3個教學系,開辦6個本科專業。 [1] 
教學系專業名錄
物理學系物理學、材料物理
食品科學與工程系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
光電工程系光電信息工程、信息工程 [11]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學科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理工學院設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個、廣東省重點一級學科2個。
一級學科博士點:光學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生物醫學物理與生物醫學信息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點:物理學、光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計算物理、物理電子學、食品科學、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光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食品工程、光學工程
廣東省重點一級學科:光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 [1]  [10]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師資力量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理工學院有職教工15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雙聘),正高職稱教師33人,副高職稱教師51人,博士生導師26人,碩士生導師62人,有博士學位教師110人。 [1] 
中國科學院院士(雙聘):陳星旦 [12] 
中國食品科學與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丁鬱
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審評委員會委員:石磊 [13]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汪勇、白衞濱
廣東省“揚帆計劃”引進創新團隊帶頭人:汪勇
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白衞濱、方俊彬、麥文傑
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麥文傑、盧惠輝
廣東省“千百十”省級培養對象:汪勇、方俊彬
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自然科學):盧惠輝
廣東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麥文傑、盧惠輝 [14]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教學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理工學院擁有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廣東省教學中心、2個廣東省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有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廣東省精品課程1門、廣東省特色專業1個,有廣東省本科名牌專業、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等5個。學院在國際學院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全英教學專業,並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聯合建設“2+2”信息工程專業。 [1]  [15] 
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食品安全概論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廣東省教學中心:廣東省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廣東省光電信息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廣東省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學院風貌 學院風貌
廣東省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食品添加劑與配料”廣東省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水產品安全高效養殖與綜合加工”廣東省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
廣東省精品課程:食品安全概論
廣東省品牌專業:信息工程
廣東省特色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 [1] 
廣東省重點專業:應用物理學
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16]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學術研究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科研平台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理工學院擁有廣東省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廣東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廣東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2個、國際聯合實驗室3個、粵港聯合創新平台1個。 [1]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光電信息與傳感技術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教育廳現代電子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可見光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糧油副產物生物煉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晶體材料和晶體激光技術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食品安全分子快速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真空薄膜技術與新能源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高校油脂生物煉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廣東省食品副產物增值加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廣東省真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廣州市重點實驗室:廣州市可見光通信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廣州市真空薄膜技術與新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
國際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薩斯喀切温大學“油料生物煉製與營養”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新西蘭林肯大學“食品安全”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油脂加工與安全”聯合實驗室
粵港聯合創新平台:烘烤食品安全粵港聯合創新平台 [1]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研究成果

2005-2019年,理工學院共獲批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00多項,獲批科研總經費達3.8億元,其中,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5項,獲批經費達9172萬元。在2014年,獲批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獲批經費達1158萬元,獲批的項目數及經費均居全校各單位之首。2017年,理工學院共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5項,共獲批資助19項,立項數排名全校第2位。2019年,理工學院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類項目18項。其中,獲批重點項目1項,重點國際合作項目1項,聯合基金項目1項,國際交流項目1項,面上項目5項,青年項目9項。其中陳振強研究員團隊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批資助302萬元;汪勇研究員團隊申報的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獲批資助235萬元。
2015—2018年,理工學院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共發表A1類論文324篇;共申請專利478項,授權專利284項。 [17]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2015年以來,理工學院在研各類項目152項,在研項目總經費達1.5億元,其中,獲批國家級項目69項,經費達4646萬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國際收錄論文704篇,其中,發表SCI 1區、2區收錄論文324篇;申請專利134項,授權59項,轉化發明專利12項;獲批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十餘項。 [1] 
部分科研獲獎情況
  
項目名稱獎項名稱年份
粗老茶葉的深加工綜合利用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
板殼非線型理論與計算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7年
用水生生物對河流污染的評價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
廣東大鵬灣浮游植物生態學和赤潮發生機理研究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
中國白蛉亞科昆蟲研究國務院僑辦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
複合材料結構的分析與計算國務院僑辦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
生態網絡分析方法理論問題與應用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999年
複合材料結構的分析與計算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
新型聚硅酸複合混凝土產業化及其應用教育部提名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
礦物減水理論與高性能摻和料和超高性能混凝土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一種稻殼焚燒裝置及其產出的納米結構SiO2第十五屆全國發明博覽會銀獎2005年
複合材料基本力學問題的理論研究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05年 [9] 
節材耐磨損鋼鐵材料製造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5年 [18] 
艦船及海洋環境重要致病(弧)菌快速診斷及防治用生物製劑的研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年 [19]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學術交流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理工學院先後與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每年均派出部分教師出國進修或開展科研合作,並接納中國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前來訪問、講學。 [1]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文化傳統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形象標識

院徽由“理”字、“工”字與“鼎”作為核心設計要素,體現了暨南大
院徽 院徽
學理工學院的涵義和屬性。
“鼎”象徵着理工學院踏實嚴謹的學風與雄厚的教學實力,傳達了“一言九鼎,誠實守信,努力拼搏,問鼎科學巔峯”的治學精神。“鼎”意為鼎力旺盛,革故鼎新,表明學院師生沉博剛毅、眾志成誠、鋭意進取的精神。“鼎”字形中融入“理工”二字,突出理工學院特色;
圖形整體寓意為:方鼎在內,代表理工學院堅持以法執教之堅決;圓形於外,表代表理工學院辦學靈活圓融之變通。方圓結合,表明理工學院教師追求方正嚴肅、大氣磊落與海納包容、智慧圓通的統一。 [20]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理工精神

尚德明理、篤學精工、求真務實、兼懷鼎新 [21]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學院領導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名譽院長陳星旦
院長陳振強
黨委書記張國林
副院長劉彭義
白衞濱
汪勇
黨委副書記田金奎 [22]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歷任領導

姓名職務任期
劉麟書
院長
1929
於基泰
院長
1930—1933
李熙謀
代院長
1934—1935.夏
程瀛章
院長
1935.秋—1941
王子瑜
院長
1942—1943
江之永
院長
1944—1946.夏
劉 鹹
院長
1946.秋—1949
鄒 翰
院長
1985.2—1992.6
吳恭順
院長
1992.6—1999.5
柏元淮
院長
1999.5—2001.6
張永林
院長
2001.6—2005.1
馬宏偉
院長
2005.1—2015.7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