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暨南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

鎖定
暨南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圍繞智能傳感、智能計算和智能應用三個主要的智能技術領域,建立了電子信息與物聯網、計算機技術、工業工程3個專業教研室和數學1個公共課教研室。
學院現設有物聯網工程人工智能工業工程3個本科專業,其中物聯網工程為廣東省特色專業,目前學院在讀全日制本科學生1200餘人。在學科與研究生培養方面,人工智能是學院的重點發展學科,目前擁有“人工智能”二級學科博士、碩士科學學位授權點和 “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方向)專業碩士授權點;已形成本碩博一體化、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並重的人才培養體系。 [1] 
中文名
暨南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nan University
本科專業
3個
地    址
廣東省珠海市前山路206號 [1] 
現有教職員工54人(含外籍3人、港澳3人),其中專任教師38人,包括正高9人、副高17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20人。學院擁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科技部國際傑青1人、教育部霍英東教育金會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廣東省科技合作獎獲得者2人、廣東省“珠江學者”2人、“廣東特支計劃”本土創新創業團隊1個、“廣東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廣東珠江人才計劃入選者1人、廣州市創新領軍團隊2個,其他省級人才工程和獎勵入選者十餘人。另聘任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1人、立陶宛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2人、SCI一區雜誌主編3人等9名全球知名學者為“暨南大學講座教授”。
學院教師近年來獲批各類項目71項,其中,國家級12項,省部級16項,橫向28項,涵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特支計劃”本土創新創業團隊、廣州市創新領軍團隊等重大項目,獲批經費高達5207萬左右。近幾年,學院教師論文年均發表數量屢創新高,2018年底,學院在全校“ESI工程學”學科發文量排名第3。近五年來,學院教師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92篇(含已收錄待刊論文),其中,SCI論文140餘篇。學院在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潛心抓教學、精心育成果,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完成各類質量工程的申報、建設與驗收工作,共獲得國家級教改項目1項、省級教改項目10餘項。
學院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育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建立了信息安全基地、電子設計基地和程序設計基地3個課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機會。在學院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生踴躍通過各基地參加各項比賽,在廣東省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獲獎10項;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獎9項,其中省一等獎1項;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獎5項;在信息安全鐵人三項賽中獲獎4項,其中國家二等獎1項,華南賽區一等獎1項,華南賽區二等獎2項;在“藍盾杯”網絡空間安全競賽中獲獎1項;在全國大學生網絡安全邀請賽暨第三屆上海市大學生網絡安全大賽中獲獎1項;在廣東省“強網杯”網絡安全挑戰賽中,獲一等獎2項;在“世安杯”廣東省大學生網絡安全大賽中獲獎4項,其中一等獎2項;在紅帽杯網絡安全攻防大賽中獲獎1項。此外,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24個項目獲得國家級立項,34個項目獲得省級立項。為提高本科生創業就業競爭能力,我院還與珠海市人力資源中心聯合啓動了大學生職業能力提升計劃。本科生就業率高,超出學校平均水平。 [1] 
參考資料
  • 1.    歷史沿革  .暨南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引用日期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