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物聯網工程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物聯網工程(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計算機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2] 
該專業要求掌握數學和其他相關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以及和物聯網相關的計算機通信傳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養能夠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等信息領域寬廣的專業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1-2] 
中文名
物聯網工程
外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0905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計算機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物聯網工程發展歷程

2010年,教育部發佈了關於公佈2010年度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物聯網工程專業出現在《2010年度經教育部備案或審批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名單》中,專業代碼為080640S。 [3] 
2012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原物聯網工程專業(080640S)和傳感網技術專業(080641S)合併為物聯網工程專業,專業代碼變更為080905,屬計算機類專業。 [4] 
2020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物聯網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905,屬計算機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5] 

物聯網工程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與修養,遵守法律法規,具有社會和環境意識,掌握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以及與計算系統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包括計算思維在內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設計計算解決方案、實現基於計算原理的系統的能力,能清晰表達,在團隊中有效發揮作用,綜合素質良好,能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的終身學習途徑拓展自己的能力,瞭解和緊跟學科專業發展,在計算系統研究、開發、部署與應用等相關領域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專門技術人才。 [2] 

物聯網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
建議參考總學分為140~180學分。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二、業務方面
(1)掌握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數學(特別是離散數學)、自然科學知識,以及經濟學與管理學知識。
(2)系統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經歷系統的專業實踐,理解計算學科的基本概念、知識結構、典型方法,建立數字化、算法、模塊化與層次化等核心專業意識。
(3)掌握計算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強烈的工程意識或研究探索意識,並具備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解決複雜的實際問題及對結果進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和新技術、新知識,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
(5)瞭解計算學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創新意識,並具有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初步能力。
(6)瞭解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重要法律、法規及方針與政策,理解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倫理基本要求,在系統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7)具有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語應用能力,能閲讀該專業的外文材料,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三、體育方面:掌握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衞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2] 

物聯網工程課程體系

物聯網工程總體框架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性教學等。課程體系須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進而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約佔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約佔15%,實踐約佔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約佔30%。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方法,為學生表述工程問題、選擇恰當數學模型、進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包括學科的基礎內容,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中應用能力的培養;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能夠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設置有企業或行業專家有效參與。 [2] 

物聯網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通識類知識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數學和自然科學類兩部分。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內容;數學和自然科學類知識包括高等工程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結構、力學、電磁學、光學與現代物理的基本內容。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基礎知識被視為專業類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程序設計與實現、算法分析與設計、系統能力等專業基本能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建議教學內容覆蓋以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並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歷史和現狀。
  • 專業知識
培養學生將基本原理與技術運用於物聯網及其應用系統的規劃、設計、開發、部署、運行、維護等工作的能力。建議教學內容包含電路與電子技術、標識與感知、物聯網通信、物聯網數據處理、物聯網控制、物聯網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設計與實施等知識領域的基本內容。以下為核心課程體系示例(括號內數字為建議學時數):
示例一:離散數學(64)、程序設計(72)、數據結構(72)、計算機組成(64)、計算機網絡(64)、操作系統(56)、數據庫系統(56)、物聯網通信技術(56)、RFID原理及應用(56)、傳感器原理及應用(56)、物聯網中間件設計(40)、嵌入式系統與設計(56)、物聯網控制原理與技術(56);
示例二:離散數學(64)、程序設計(72)、數據結構(72)、計算機組成(64)、計算機網絡(64)、操作系統(56)、數據庫系統(56)、物聯網通信技術(56)、RFID原理及應用(40)、傳感器原理及應用(40)、物聯網控制(40)、物聯網信息安全技術(48)、物聯網工程設計與實踐(48)。 [2] 

物聯網工程實踐教學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4年總的實驗當量不少於2萬行代碼。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到各類工程單位實習或工作,取得工程經驗,基本瞭解本行業狀況。
實驗課程:包括軟、硬件及系統實驗。
課程設計:至少完成2個有一定規模和複雜度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實習: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使學生認識和參與生產實踐。
畢業設計(論文):須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學生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題目和內容不應重複;教師與學生每週進行交流,對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進行控制;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與論文答辯應有相應的文檔。
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2] 

物聯網工程教學條件

物聯網工程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中青年教師所佔比例較高,各專業的專任教師不少於12人,專業生師比不高於24:1。教師須將足夠的精力投入學生培養工作。
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2名專任教師,在120名在校生基礎上,每增加24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其中中青年專任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來自企業或行業的兼職教師能夠有效發揮作用。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專業背景
大部分授課教師的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計算機類專業或計算學科學歷,部分教師具有相關學科、專業學習的經歷。專業負責人學術造詣較高,熟悉並承擔專業教學工作。
信息安全專業的專職教師還可以擁有通信、電子、數學、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關專業的學歷且具有從事信息安全教學或科研工作的經歷。
2、工程背景與研究背景
授課教師應具備與所講授課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承擔的課程數和授課學時數限定在合理範圍內,保證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進行工程和研究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講授工程與應用類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與課程相適應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學生講授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師應具有與課程相適應的研究背景。
3、教學基本能力
全職教師必須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具有與承擔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能力,掌握所授課程的內容及其在畢業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與培養目標實現的關聯,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因材施教。參與學生的指導,結合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
  • 教師發展
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重視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具有良好的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學科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學生指導、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
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2] 

物聯網工程設備資源

總體上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2004)的相關要求。
  •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生均教學行政用房不小於16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少於5000元;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良好,方便教師、學生使用。
(2)保證學生以學習為目的的上機、上網、實驗需求。
(3)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4)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或實驗室,在教學過程中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理解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具有項目開發或管理經驗。
  • 信息資源要求
注重制度建設,管理規範,保證圖書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配備數量充足的紙質和電子介質的專業圖書資料,生均圖書不少於80冊,師生能夠方便使用,閲讀環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過網絡獲取。 [2] 

物聯網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專業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少於1200元。每年正常的教學經費包含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人員經費、實驗室維護更新費、專業實踐經費、圖書資料經費、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等。新建專業還應保證固定資產投資以外的專業開辦經費,特別是要有實驗室建設經費。 [2] 

物聯網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對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以及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培養的人才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2] 

物聯網工程培養模式

  • 新工科背景下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依據“反向設計、正向實施”的原則構建課程體系,將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聯繫起來,建立培養目標與學生畢業要求之間、畢業要求達成與課程體系之間、畢業要求達成與課程教學內容之間的對應關係,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2)與企業共建課程,滿足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需要,聘請企業專家、畢業生、學校專家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按照企業崗位技能、綜合素質的要求,確定課程體系,選擇課程內容,將企業所需知識技能融入課程之中,貫穿教學過程始末。校企協同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指導、畢業設計指導,明確專業核心課程,聘請行業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或有較豐富的行業實踐經歷的“雙師雙能型”教師授課。
(3)在人才培養環節設計時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着重提高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積極建構創新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能力,培養學生解決複雜的工程(職業)問題的能力。在培養方案中,設置物聯網應用系統開發、物聯網工程與實施等綜合性課程,以及物聯網系統綜合設計、物聯網工程創新實踐等實踐類課程。
(4)設置多種不同層次的實驗課程體系,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等實驗類型,通過不同層次的實驗內容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並提高運用已有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教師科研項目或工程項目為依託,給高年級學生參與科研、實踐項目創造條件,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提高科研和工程應用能力。 [6] 
  • 產教融合與多元協同育人模式
首先,在培養計劃制定方面,充分考慮到實踐環節的重要性,加大實踐所佔的學分比例,包括大一新生的認識實習課程、大四的工作實習課程、理論課程中的實驗環節、專業課程的課程設計、創新創業學分以及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專業相關的物聯網大賽等。培養計劃執行中,應明確育人目標、聚合育人資源、遵循育人規律、創新育人機制,才能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聚合校內外各類育人資源,推進思政課和專業課協同。
其次,在教學活動中,課程設計環節,設計多個題目供學生選擇,或自行設計與課程設計相關的題目,讓學生參與教學、實踐內容設計,給予學生充分的創新空間,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加大師生交流互動,發揮學生的主觀創造性。例如,在課外活動中,通過項目化方式,充分依靠學生組織和開展活動,鼓勵支持學生自主設計組織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和學生競賽活動;在日常管理中,通過設立學生小組、開展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聽取學生對課堂的意見,及時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適應性。 [7] 
  • 基於OBE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OBE理念指導下,結合學校實際和市場需求,將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理論模塊和實踐應用模塊,其中實踐應用模塊又分為:智能家居應用模塊、智慧農業應用模塊、智能交通應用模塊、智慧物流應用模塊、自主設計開發模塊。基礎理論模塊包括:通識與商科教育部分、電子技術部分、信號與信息處理部分、微處理器與嵌入式系統部分、計算機程序設計部分、傳感器技術部分、無線傳感器網絡部分等相關理論。
通過各模塊的學習與實踐,使學生達成既定學習成果,掌握物聯網技術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具備物聯網開發、設計、運營和管理能力,能從事物聯網系統規劃、設計、開發、生產、安裝、應用、維護、管理、銷售和售後服務等工作。 [8] 

物聯網工程發展前景

物聯網工程人才需求

物聯網是一個交叉學科,涉及通信技術、傳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RFID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等多項知識。作為國家倡導的新興戰略性產業,物聯網備受各界重視,併成為就業前景廣闊的熱門領域。 [9]  [1] 

物聯網工程考研方向

可報考計算機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等學科領域的研究生。 [9] 

物聯網工程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主要就業於與物聯網相關的企業、行業,從事物聯網的通信架構、網絡協議和標準、無線傳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設計、開發、管理與維護,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機構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9] 

物聯網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北京農學院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物資學院
華北電力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吉利學院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
----
----
----
天津
天津農學院
天津師範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上海
上海電機學院
上海商學院
上海建橋學院
----
重慶
重慶三峽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
重慶大學
重慶移通學院
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
重慶工程學院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
----
河北
防災科技學院
衡水學院
河北工業大學
唐山學院
保定學院
石家莊學院
唐山師範學院
邢台學院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華北科技學院
河北師範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環境工程學院
滄州師範學院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河北科技大學
燕京理工學院
河北東方學院
河北外國語學院
河北科技學院
河北傳媒學院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
----
----
河南
安陽師範學院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信陽農林學院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河南工學院
新鄉學院
許昌學院
洛陽理工學院
河南工程學院
平頂山學院
黃淮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
洛陽師範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商丘師範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
鄭州輕工業大學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城建學院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南陽理工學院
安陽工學院
安陽學院
黃河交通學院
商丘學院
商丘工學院
信陽學院
鄭州科技學院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鄭州大學
----
----
----
山東
山東師範大學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
齊魯師範學院
棗莊學院
濱州學院
菏澤學院
德州學院
山東交通學院
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青島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曲阜師範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煙台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大學
山東華宇工學院
青島工學院
山東協和學院
青島城市學院
山東英才學院
濰坊科技學院
煙台南山學院
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
----
----
山西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晉中學院
太原工業學院
山西農業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中北大學
太原學院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工商學院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晉中信息學院
太原師範學院
安徽
安徽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
蚌埠學院
銅陵學院
滁州學院
宿州學院
巢湖學院
淮南師範學院
安慶師範大學
安徽科技學院
阜陽師範大學
蚌埠醫學院
合肥師範學院
安徽建築大學
安徽工程大學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合肥經濟學院
馬鞍山學院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新華學院
安徽三聯學院
----
----
----
江西
九江學院
贛南科技學院
新餘學院
贛南醫學院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工程學院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江西服裝學院
南昌理工學院
----
----
----
江蘇
東南大學
河海大學
徐州醫科大學
蘇州城市學院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
泰州學院
無錫學院
常熟理工學院
江蘇警官學院
淮陰師範學院
江蘇理工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
淮陰工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常州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江蘇大學
揚州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南大學
宿遷學院
鹽城工學院
常州工學院
南京財經大學
無錫太湖學院
浙江
衢州學院
浙江海洋大學
浙江科技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杭州師範大學
湖州師範學院
浙江樹人學院
浙江萬里學院
湖北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荊楚理工學院
湖北科技學院
湖北理工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工程學院
湖北中醫藥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三峽大學
長江大學
湖北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武漢商學院
湖北經濟學院
武漢學院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武漢晴川學院
武昌理工學院
武漢工商學院
武漢東湖學院
漢口學院
武昌工學院
武昌首義學院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湖南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長沙師範學院
湖南工學院
邵陽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工商大學
湘南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長沙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
南華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湖南信息學院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
廣東
東莞理工學院
暨南大學
廣州商學院
深圳技術大學
廣州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韶關學院
嘉應學院
韓山師範學院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肇慶學院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廣州軟件學院
廣東白雲學院
廣東科技學院
華南師範大學
----
廣西
梧州學院
廣西職業師範學院
廣西科技師範學院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廣西民族師範學院
賀州學院
北部灣大學
百色學院
廣西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河池學院
南寧學院
柳州工學院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
----
雲南
雲南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昆明學院
普洱學院
滇西科技師範學院
昭通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
雲南財經大學
曲靖師範學院
麗江文化旅遊學院
雲南經濟管理學院
雲南工商學院
貴州
六盤水師範學院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凱里學院
貴州民族大學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
貴州師範學院
貴州師範大學
貴州大學
貴州商學院
貴州大學科技學院
----
----
四川
四川文理學院
西華大學
成都工業學院
四川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成都大學
內江師範學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四川輕化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綿陽師範學院
四川工商學院
成都文理學院
成都東軟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
----
----
陝西
長安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航空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
安康學院
西安文理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延安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
咸陽師範學院
榆林學院
西安郵電大學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陝西服裝工程學院
西安信息職業大學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西安汽車職業大學
陝西國際商貿學院
西安外事學院
西安歐亞學院
西京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寧夏
寧夏理工學院
銀川能源學院
----
----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大學
黑河學院
大慶師範學院
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哈爾濱商業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黑龍江工商學院
哈爾濱華德學院
哈爾濱石油學院
----
----
吉林
吉林大學
長春電子科技學院
吉林工商學院
長春師範大學
白城師範學院
吉林農業大學
長春大學
長春財經學院
長春建築學院
長春光華學院
吉林建築科技學院
長春大學旅遊學院
遼寧
大連海事大學
渤海大學
大連民族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
遼寧工業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遼寧科技學院
瀋陽工程學院
瀋陽大學
瀋陽工學院
大連科技學院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新疆
伊犁師範大學
塔里木大學
新疆農業大學
新疆工程學院
內蒙
河套學院
赤峯學院
內蒙古工業大學
包頭師範學院
海南
海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
海口經濟學院
福建
福州大學
福建江夏學院
武夷學院
三明學院
莆田學院
龍巖學院
閩南師範大學
泉州師範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華僑大學
福建商學院
陽光學院
廈門工學院
福州理工學院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閩南理工學院
閩南科技學院
廈門華廈學院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甘肅
西北民族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知行學院
蘭州工業學院
甘肅民族師範學院
天水師範學院
隴東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
----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10日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