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暨(讀jì),是通用規範二級字 [3]  此字最早字形見於《説文》小篆,也在《國語》出現。 [1]  [5]  本義指太陽初升,微露於地平線上,又引申指限制、遏制或限制的東西,還能用於姓氏。 [6]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1]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日、旡、一 [2] 
五    筆
vcag(86)vaqg(98)
倉    頡
AUAM
鄭    碼
XOKA
字    級
二級字(編號:5827) [3] 
平水韻
去聲·四寘;去聲·五未;入聲·四質 [4] 
總筆畫
14
注音字母
ㄐㄧˋ
統一碼
基本區 U+66A8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筆順編號
51154153525111
四    角
71106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圖文資料 字源演變圖文資料
暨,形聲兼會意字,從旦,從既。經過隸變發展為現代漢語中的楷書“暨”。
《説文解字》認為“暨”是個形聲字,既為聲,旦為形。解釋為“日頗見也”即太陽初升的意思。朱駿聲進一步解釋説“旦”是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意思。“暨”即太陽初升。不過這個本義後世不見使用,多用它的假借義。
“暨”又是會意字。“既”有完成之意;“旦”表示太陽初升。二者合而為“暨”,強調了事物已經形成。故“暨”有及、至、到之意。《玉篇》:“至也。”《小爾雅·廣言》:“暨,及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事物初具規模,卻仍未成氣候,故而“暨”也意為不及。《爾雅·釋訓》:“暨,不及也。”
“既”有完、盡的意思;“旦”又指天、日子。“旦”“既”為“暨”,又指一天已完。“暨”又有完結之意,引申指限制、遏制或限制的東西。“無暨”猶不已、無限。“靡暨”表示沒有限制。 [5]  [13-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太陽初升,微露於地平線上
part sun
《説文》:“暨,日頗見也。”段玉裁注:“頗,頭偏也。頭偏則不能全見其面,故謂事之略然者曰頗,日頗見者,見而不全也。”

限制、遏制或限制的東西
limit

靡暨
姓。

《通志·氏族略五》:“暨氏,吳有尚書暨豔。唐天寶有暨晃弟昱。望出餘杭、勸海。又有暨善應,廬陵人。又暨佐時,上元中準制改為周氏。宋登科暨唐裔,建州人;暨商俊,南雄人。”

連詞
和,與
and
《廣東軍務記》:“廣州府餘暨、 南、 番二縣。”

介詞
直到某時
till

暨今
動詞
及;至;到

國語·周語中》:“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
文心雕龍·明詩》:“自商暨周,《雅》、《頌》圓備。”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一》:“蓋唐虞之世,聲教所暨,疆理所至,必有師長。”

不及

爾雅·釋訓》:“暨,不及也。”郭璞注:“《公羊傳(隱公元年)》曰:‘及,我欲之;暨,不得已。’暨不得已,是不得及。”邢昜疏:“暨者,非我欲之事,不獲已而為會者也,故云不及也。”郝懿行義疏蓋暨之一字包‘及’與‘不及,二義也。”

息。也作“塈”

小爾雅·廣言》:“廣暨,息也。”
唐·柳宗元《天對》:“ 卒燥中埜(野),民攸宇攸暨。”蔣之翹注:“暨,一作塈。”

形容詞
果敢堅毅的樣子

禮記·玉藻》:“戎容暨暨。”鄭玄注:“果毅貌也。”

jiè
形容詞
同“屆”。行不便。又極;至

集韻·怪韻》:“屆,《説文》:‘行不便也。一曰極也。’至也。或作屆。古作暨。”
[1]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日頗見也。從旦旣聲。其異切文二。 [7] 

説文解字注

圖1 圖1
(暨)日頗見也。頗,頭偏也。頭偏則不能全見其面。故謂事之略然者曰“頗”。日頗見者,見而不全也。《釋言》曰:“暨,不及也。”此其引伸之義。乑部曰:“(圖1)者,眾與詞也。”引《唐書》“(圖1)咎繇。”“(圖1)”之假借多作“洎”,作“暨”。《公羊傳》曰:“會及暨,皆與也。暨猶暨暨也。”按“暨暨”猶“几几”,《爾雅》所謂不及也。從旦旣聲。其冀切。十五部。旣,小食也。日不全見,故取其意,亦舉形聲包會意。 [8]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居豙切。《集韻》居氣切。並音旣。《説文》:日頗見也。
又《爾雅·釋詁》:暨,與也。《書·堯典》:汝羲暨和。傳:與也。
又《禹貢》:朔南暨。疏:皆與聞天子威聲文敎。《公羊傳·隱元年》:會及暨皆與也。
又《禮·玉藻》:戎容暨暨。注:果毅貌也。
又《爾雅·釋訓》:暨,不及也。
又《玉篇》:至也。
又《集韻》:諸暨,縣名,在越。
又《集韻》:其旣切,音禨。義同。
又《廣韻》《集韻》居乙切,音訖。姓也。吳有尙書暨豔。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又《集韻》:古文屆字。注詳屍部五畫。 [9] 
古籍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圖 書寫演示圖

書法賞析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æd
王力系統
g
ǐəi
董同龢系統
ɡʰ
jəd
周法高系統
ɡ
iər
李方桂系統
ɡ
jiədh
兩漢
西漢
東漢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ɡʰ
ji
擬音/王力系統
g
i
擬音/董同龢系統
ɡʰ
jĕi
擬音/周法高系統
ɡ
iei
擬音/李方桂系統
g
ji
擬音/陳新雄系統
ɡʰ
ǐe [10-11]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其冀切/居乙切/居豙切/居乞切
ɡʰjĕi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居豙切/居乙切/居乞切
kjəi
入聲
開口呼
全清
居乙切/居乞切/音既/音臮
kjĕt
入聲
開口呼
全清
居乞切/其冀切/居豙切/居乙切
kjət
集韻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目 (巨)至切
ɡiɪ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居氣切
kiəi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其既切
ɡiəi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居拜切
kɪɐi
入聲
開口呼
全清
戟乙切
kiet
入聲
開口呼
全清
居乙切
ki–ət
韻略
去聲
其既切
增韻
去聲
巨至切
去聲
居氣切
去聲
其既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全濁
奇寄切
g‘ie
去聲
全濁
奇寄切
g‘ie
去聲
全清
吉器切
ki
分韻攝要
陰去
[10]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