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暗行御史

(朝鮮王朝官職)

鎖定
暗行御史(암행어사)是朝鮮王朝時期朝廷為監察地方官的政績和不正之風而秘密派遣的使臣。別稱“繡衣使者”。始於朝鮮成宗時,起初輿論對派遣監察暗訪持否定態度,所以暗行御史沒有活躍。17世紀以後,暗行御史逐漸制度化。暗行御史主要從年輕的堂下官中選拔,賜封書、事目、馬牌、鍮尺作為暗行御史的標誌。
中文名
暗行御史
外文名
암행어사
別    名
繡衣使者

暗行御史制度沿革

朝鮮王朝初年,就偶爾派官員暗訪監察。最早的記錄是1416年朝鮮太宗講武前“令支應使及察訪暗行捕捉”。到朝鮮世宗時為止,雖然偶爾派人暗訪監察,但由於弊端較多,所以未能順利實施。
而且監察官除自己負責的任務外還在民間進行自己的探問,這種行為被視為非法的。原因有:
  1. 巡迴監察是觀察使(監司)的任務,任務重複,侵犯了觀察使的權威;
  2. 御史或監察官的公開巡行效果在於預防舞弊而非揭發舞弊,而暗訪只注重揭發舞弊,傷害了官員之間的信任;
  3. 暗行御史年輕,經驗少,只揭發舞弊,無法調查,即使揭發,也只揭發明顯的細節,很難通過深入調查揭發。
  4. 即使派了暗行官員,守令們也會立即互相告知,因此收效甚微。
所以當時朝廷傾向於派敬差官或委託觀察使進行公開的監察。
16世紀以後,勳舊大臣的子弟、親戚、下人被任命為守令,守令的素質大幅下降,因此朝廷從1485年開始派遣暗行御史。到了朝鮮宣祖時期,暗行御史日益活躍,併成為常設的制度。 [1] 

暗行御史制度內容

暗行御史一般是從承政院、三司、藝文館等與國王關係密切或精英文臣聚集的官署的堂下官(侍從官)中選拔,在三政丞的推薦下,再由國王任命。也有直接讓該道都事進行暗中監察的情況,還有把因賑恤等其他事情而被派出去的御史轉換為暗行御史的情況。暗行御史的活動範圍一般為一道,既有向八道同時派遣的情況,也向部分地區派遣的情況。到了朝鮮王朝後期,還出現了細分為左道、右道等或重複派遣到相鄰地區的情況。
暗行御史臨行前,會獲發任命狀“封書”、指示任務的“事目”、用黃銅製成的“鍮尺”以及“馬牌”。暗行御史接到命令後,會立即出發,封書上則寫着走到南大門外再打開的命令。暗行御史暗中查訪並調查當地實情,到官府調查文件。雖然也有就地罷免守令的情況,但通常是返回漢城提交報告後再採取相應措施。
暗行御史的報告分為書啓和別單兩種。書啓是按照事目對所探問的地方官的評價報告書。暗行御史一般在陳災或量田這類國家特活動或民間有疾苦時派遣。別單是針對事目以外的暗訪中所耳聞目睹的弊端的報告書。一般的使臣不能報告任務以外的出差途中所耳聞目睹的民間疾苦,但御史例外。根據《經國大典》,即使並非自己的任務,御史也要報告往來途中所耳聞目睹的民間疾苦。御史可以在實行監察後覆命時面見國王直接陳述監察內容,也可以在參加經筵時報告民間問題,還可以撰寫別單以進行廣範圍的報告,在行政區域的改編、制度改定、大同法這類新制度的施行事項等方面建言獻策。 [1] 

暗行御史歷史評價

暗行御史的效果有二:對百姓來説,暗行御史可以創造相當大的期待和對朝廷抱有希望的氛圍;對守令來説,很多守令因為暗行御史而被罷免,如果傳出暗行御史的傳聞,守令們也會小心,更專注於本職工作。但是暗行監察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容易。御史們都是文官,不擅長暗訪和偽裝。朝鮮王朝沒有多少人專門旅遊,在一般郡縣裏突然出現一個書生,很容易引人注目。據説,招待客人較多的商人或妓生們都會認出暗行御史。即使暗行成功,只要在一個地方公開身份,就傳遍了周邊的郡縣。由於道路有限,周邊郡縣可以預測暗行御史的來路和時間,因此書吏和衙役會守在路上和客棧裏,嚴重時還會關閉城門不開門。年輕的文官很難揭發與權貴或權貴有關聯的守令。有位國王曾在教書中抱怨説,暗行御史只揭發了無力的蔭官守令,而出身顯赫門閥的守令十個中一個也揭發不了。甚至朝鮮還曾出現過假暗行御史。早在宣祖時期就發生了假御史愚弄地方官的事件,這類事件還層出不窮。也有真御史被當成假御史而遭禍的情況。
但儘管存在這些弊端,正如《星湖僿説》中提到的“雖有監司都事之巡歷,但呼唱於大路,煩費列邑之廚傳,其閭里之橫暴、夫婦之冤鬱,無緣曲審,守宰縱有虐使橫斂,細民其敢有上書發露者耶?朝家之申覆飭厲,徒歸虛文,而賊民宿弊,依舊不除。或聞暗行之聲,則大郡小邑,莫不震恐惕息,委巷武斷,亦悉斂避之不暇,雖曰贓猾,終亦白脱,然其一時振刷,莫御史若也”一樣,暗行御史制度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朝鮮王朝後期成為代表性的地方監察制度。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