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暗色鸚鵡

鎖定
暗色鸚鵡(學名:Pionus fuscus)體長26釐米,體重179-229克。羽毛以暗紅、灰棕色為主調。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帶、沿海低地林區、樹木稀少的平原、有時候也會前往農耕區覓食。通常成對或是以小羣體活動,平常在樹上休憩的時候難以察覺,因為其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有時候甚至連飛行的時候都很安靜,偶爾聚集數量比較多的時候會比較吵雜,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遷移的地點完全看食物充足與否來決定。分佈在偏北的亞馬遜河流域,數量普及。
中文學名
暗色鸚鵡
拉丁學名
Pionus fuscus
別    名
暗色鸚哥
達士奇鸚鵡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派翁尼斯鸚鵡屬
暗色鸚鵡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Müller, 1776
外文名
Dusk Parrot

暗色鸚鵡外形特徵

暗色鸚鵡
暗色鸚鵡(13張)
暗色鸚鵡是小型的派翁尼斯鸚鵡,體長24釐米,體重介於200-212克之間。比起其它4種常見的派翁尼斯,暗色鸚鵡算是較少見的。鸚鵡羽毛的顏色,比青銅翅鸚鵡更晦暗,以暗紅、灰棕色為主調。雖然光線不足處,看起來是黑黑的,但暗色鸚鵡和青銅翅鸚鵡特殊的羽色,都需要在光線充足的地方,才能發揮出美麗的神韻。而暗色鸚鵡和青銅翅鸚鵡,兩者之間有個簡單的辨識方法:暗色鸚鵡的鳥喙黑色,上喙帶着黃斑,不像青銅翅鸚鵡鳥喙完全是淡黃色。暗色鸚鵡沒有亞種。暗色鸚鵡因為天生羽毛的暗色,也替自己贏得“鸚鵡小型鷹”的稱號。英文名字 Dusky“黃昏”,表達了它暗中帶有細緻幻彩的特色。暗色鸚鵡的日文名字スミレインコ,意思是“菫色( 淡紫色)鸚鵡”。 [1] 
成鳥頭部灰藍色,在額頭兩側有紅色斑點;耳羽黑色,喉嚨和頸部的羽毛灰暗,有飛揚的白色;下頦棕藍色,羽毛邊粉紅色;下體深褐色,羽毛邊距淡,有紫紅色或紅藍色羽毛;尾下覆羽紅色;尾巴深藍色,基部紅色。鳥喙暗灰色,喙基黃色。眼環淺灰色,眼睛褐色。 [2] 

暗色鸚鵡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雨林低地、丘陵地帶的潮濕森林、海岸邊林地、熱帶稀樹草原、農耕區等地,而不喜歡棲息在開闊的開墾土地內;在委內瑞拉其族羣活動於海平線至海拔1000米的地區,在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的邊界區域其族羣則活動於海拔1200-1800米的地區中。 [1] 

暗色鸚鵡生活習性

羣集性,尤其在繁殖期外時更可常發現聚集的鳥羣活動,主要於枝頭間覓食。暗色鸚哥是Pionus屬成員中十分可愛迷人的種類,有着安靜、友善、温馴的個性,很適合作為居家寵物。 [1] 

暗色鸚鵡分佈範圍

分佈於南美洲北部,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圭亞那、蘇里南、法屬圭亞那以及巴西北部。 [3] 
暗色鸚鵡分佈圖 暗色鸚鵡分佈圖 [4]

暗色鸚鵡繁殖方式

繁殖期約在2-5月,在北美,繁殖季節從2月或3月延伸至6月或7月。築巢在高的樹洞內,通常一窩約產3-4枚卵;剛引進飼養時較害羞敏感,之後則會逐漸適應,與其它Pionus鸚鵡一樣,飼養時需多注意環境衞生,以防因黴菌感染而導致呼吸道疾病,需要足量的維生素A,因為,Pionus鸚鵡若缺乏維生素A會常導致消化系統、呼吸道與眼部的疾病,所以日常維生素A的攝取甚為重要。 [1] 
因為籠養數量不多所以繁殖成果較不常見,繁殖籠舍不宜過小,因有可能導致過度肥胖,繁殖期多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A的食物,正常情況下一次約產3-5枚卵,孵化期約需26-28天,雛鳥約在70-80天后羽毛長成 ,一年有可能繁殖兩三次。 [1] 

暗色鸚鵡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5] 

暗色鸚鵡種羣現狀

在1970末期前暗色鸚鵡在鸚鵡籠養界中數量非常少,直到20世紀80至90年代時才有較大數量的野生鳥由圭亞那出口至歐洲,然而野生暗色鸚鵡的死亡率極高,大多數進口至歐洲的暗色鸚鵡就算存活也只活了幾星期或幾個月,所以至今數量依舊不多;嚴重的森林伐木與棲地破壞導致暗色鸚鵡族羣數目大量的減少,然而國際間籠養的數目也不多。 [1]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6] 

暗色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