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

鎖定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電氣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該專業要求學生掌握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基礎、高電壓技術、供配電與用電技術等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掌握電力系統生產、運行的規律和特點,培養可以在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的電力系統領域從事研究、開發、設計、製造、運行維護與管理等工作的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1-2] 
中文名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
外文名
Smart Gri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0602T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電氣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設立時間
2010年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發展歷程

2010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公佈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的通知》,同意設置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為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專業代碼為080645S,首次獲批開設該專業的高校為華北電力大學南京郵電大學 [3] 
2012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由電氣信息類專業變更為電氣類專業,專業代碼變更為080602T。 [4] 
2020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602T,屬電氣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5]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工科基礎理論知識和以電能生產、傳輸與利用為核心的相關專業知識,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問題和構建工程系統,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素養,可以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規劃設計、電氣設備製造、發電廠和電網建設、系統調試與運行、信息處理、保護與系統控制、狀態監測、維護檢修、環境保護、經濟管理、質量保障、市場交易等領域工作,具有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組織管理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建議參考總學分為140~190學分。
  • 基本業務要求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有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
(2)具有從事電氣類專業所需的數學、自然科學以及經濟和管理知識;
(3)掌握電氣工程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較系統的工程實踐學習經歷;瞭解電氣類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
(4)具備設計和實施工程實驗的能力,並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處理;
(5)具有追求創新的態度和創新意識,具有綜合運用理論與技術手段設計系統和過程的能力,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7)瞭解與電氣類專業相關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能正確認識工程對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
(8)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在團隊中發揮作用的能力;
(9)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0)基本掌握1門外語,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課程體系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總體框架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實踐性教學等。課程體系由學校根據培養目標與辦學特色自主構建。構建電氣類專業課程體系時,技術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必須達到對大部分核心內容的基本涵蓋。課程名稱不必與知識領域完全對應,可以將知識領域進一步劃分並進行組合形成課程。
課程設置應能支持專業人才培養基本要求和培養目標的達成,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理論課程學分不高於80%,實踐課程學分不低於20%。在設置必修課保證核心內容的前提下,根據學校條件逐步加大選修課比例。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1)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至少佔總學分的15%)。數學包括微積分、常微分方程、級數、線性代數、複變函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知識領域的基本內容。物理包括牛頓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等知識領域的基本內容。根據需要可以補充普通化學的核心內容和生物學類基礎知識;
(2)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至少佔總學分的15%)。通過人類社會科學教育,使學生在從事電氣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 學科基礎知識
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至少各佔總學分的20%),應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學校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在下列核心知識內容中有所側重、取捨,通過整合,形成完整、系統的學科基礎課程體系。
工程基礎類課程包括工程圖學基礎、電路與電子技術基礎、電磁場、計算機技術基礎、信號分析與處理、通信技術基礎、系統建模與仿真技術、檢測與傳感器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氣工程材料基礎等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
專業基礎類課程包括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基礎、高電壓技術、供配電與用電技術等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
  • 專業知識
專業課程(至少佔總學分的10%),應能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各高校可根據自身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設置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程相銜接,構成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
核心課程的名稱、學分、學時和教學要求以及課程順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以下為核心課程體系示例(括號內為建議學時數):
示例一:基本電路理論(64)、數字電子技術(48)、模擬電子技術(48)、嵌入式系統原理與實驗(80)、電磁場(32)、信號與系統(48)、自動控制原理(32)、通信原理(48)、電氣工程基礎(96)、電機學(64)、電力電子技術基礎(48)、數字信號處理(32)、電機控制技術(48)、電力系統繼電保護(48)、電氣與電子測量技術(32)、電力系統暫態分析(32);
示例二:電路理論(96)、工程電磁場(56)、模擬電子技術基礎(56)、數字電子技術基礎(48)、電機學(96)、電力電子技術(48)、信號分析與處理(48)、自動控制理論(48)、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64)、電力系統分析基礎(64)、電力系統暫態分析(32)、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48)、高電壓技術(40);
示例三:電路原理(64)、模擬電子技術基礎(64)、數字電子技術基礎(56)、自動控制理論(62)、電機與電力拖動基礎(62)、電力電子技術(48)、供電工程(48)、電器控制與可編程控制器(48)、單片機原理及應用(40)、電氣測量技術(48)。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實踐教學

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至少佔總學分的20%。應設置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與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環節應包括:金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各類課程設計與綜合實驗、工程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實踐)等。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結合電氣工程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教學條件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教學需要,生師比不高於28:1。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0名專任教師,在240名學生基礎上,每增加25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50%。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年齡在55歲以下的教授和45歲以下的副教授分別佔教授總數和副教授總數的比例原則上不低於50%,中青年教師為教師隊伍的主體。
有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並有相關管理制度。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專業背景:大部分專任教師在其本科、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學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電氣類專業學歷,其他教師也應具有相關專業學習或進修的經歷。
工程背景:專任教師應瞭解電氣工程相關企業生產和技術發展現狀,學校保證教師在教學以外有精力參加學術活動、工程實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主講教師應具有工程背景,有企業工作經歷或承擔過多項工程項目的教師須佔有相當比例。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具有物理實驗室、電工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電氣類專業基礎和專業實驗室,實驗設備完好、充足,能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和實踐的需求。基礎實驗室滿足2名學生一組實驗的要求,專業實驗室滿足3名學生一組實驗的要求,有特殊安全要求的實驗除外。實驗室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使得學生能夠方便地使用。有與企業合作共建的實習和實訓基地,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
  • 信息資源要求
計算機網絡以及圖書資料等資源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科研所需。資源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有保證,人均教學運行經費達到教育部的相關要求,經費總量能滿足教學需要,專業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低於教育部的相關要求。
學校能夠提供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所必需的基礎設施,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新活動提供有效支持。學校的教學管理與服務規範,能有效地支持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和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培養模式

  • 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1)從管理上重視。為每個學生配置一名專業課教師作為專業導師,負責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地加以指導和引導。通過導師安排學生參與課題,提高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2)從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改進。通過廣泛蒐集相關的圖書和論文資料,大膽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摒棄陳舊過時的技術,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部分內容採用實驗室授課,通過理論講解、實際動手製作和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接受和掌握知識的能力。適當穿插學生髮揮和提高的教學內容,在給定條件和預期結果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圖書館查找資料,思考各種不同的實現方法,開拓學生想象的空間,提高學生自學和創新的能力。
(3)加強與企業合作。通過選派專業課教師進駐企業,體驗學習企業生產和運營的主流先進技術,並帶到課堂上,作為重點內容講解;同時,適時地聘請企業的技術副總或主管以課堂教學或開辦講座的形式參與教學培養,將企業生產經營、行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情況及時地向學生傳達,讓學生熟悉自己的行業發展狀況,以便於有目的、主動地去了解和學習,從而將企業的需求與學校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8] 
  • 基於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1)完善理論課程體系。按照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將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分為基礎科學知識、核心工程基礎知識和高級工程基礎知識等三個知識層。使學生能夠利用智能電網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電氣工程、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製造與調試、運行與維護、檢修與試驗能力。
(2)按照設計能力、現場工程師能力、工程項目組織實施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與技術改造能力培養的需要,從滿足不同年級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素質培養的實際出發,遵循分層次、分階段、由淺入深、由簡單到綜合、由學習到創新的螺旋式遞進人才培養規律,構建由“四個技術模塊”、“三個實踐能力培養層次”和“九個訓練類別”組成的分層次開放式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
(3)建立穩定的企業實習基地,校企聯合指導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主要實踐環節的教學實施方案和考核綱要,這些措施保證了實踐教學不會出現因人而異的情況,教學進程和教學項目的實施得到了保障,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學校承擔企業員工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能培訓和技能鑑定等工作,使教師和企業員工之間有更多機會交流專業知識,提升教師的專業應用能力。學校聘請企業工程師指導實踐教學的同時,也邀請他們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通過與企業專家溝通、交流,瞭解現場對專業技術及實踐技能的要求,更好地優化專業知識結構、完善課程設置等,使專業的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更加準確,使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更具有針對性。 [9] 
  • 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中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和《中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類專業》相關文件為指導,結合學校專業開設的特點,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突出體現專業特色和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及課程設置上兼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智能電網專業特色內涵,同時凸顯工程教育認證“以學生為中心”和“成果導向”的核心要素。
課程體系設置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全面覆蓋專業的知識體系,制定由人文社科課程平台、公共基礎課程平台、學科基礎課程平台、專業課程平台、科學素養教育平台、集中實踐平台以及自主發展教育平台等八個課程平台構成的專業課程體系。 [10]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發展前景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人才需求

21世紀以來,隨着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各行業對電力的依賴消耗明顯增強,對供電可靠性及電能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為此,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將目光聚焦在電網建設上,希望把本國電網建設成具有高效、清潔、安全、可靠和互動特徵的智能電網,智能電網已成為世界電網發展的共同趨勢。電力行業的發展也給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6]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考研方向

可報考電氣工程及相關學科的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2]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可以在電網公司、發電公司、信息技術公司、科研設計、高等院校、相關行業或部門從事設計、開發、生產運行與管理、科學研究、技術支持等工作。 [6] 

智能電網信息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華北電力大學
----
----
天津
天津大學
----
----
重慶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郵電大學
----
河北
河北水利電力學院
----
----
河南
河南工學院
許昌學院
鄭州輕工業大學
山東
濟南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安徽
合肥工業大學
----
----
江蘇
南京工程學院
南京郵電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浙江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
----
湖北
三峽大學
武漢晴川學院
文華學院
廣東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
----
陝西
西安理工大學
----
----
黑龍江
東北石油大學
----
----
吉林
東北電力大學
----
----
遼寧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
----
內蒙
內蒙古工業大學
----
----
福建
寧德師範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8日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