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智化寺京音樂,北京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北京智化寺始建於明代正統九年(1444),初為明英宗時期司禮太監王振“舍宅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智化寺京音樂至今已傳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智化寺京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音樂風格莊重、古樸、典雅,曲體結構龐大、規範,演奏技法豐富,曲目藴藏巨大。忠實地保存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風貌,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變遷提供了典型的生動實例。在曲目、樂器、宮調、演奏方法等許多方面保存了宋、明舊制。傳統曲目有《喜秋風》、《拿天鵝》、《清江引》、《梅花引》、《小華嚴》、《醉翁子》等。 [1] 
2006年5月20日,智化寺京音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65。 [1] 
中文名
智化寺京音樂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北京市
遺產編號
Ⅱ-65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智化寺京音樂歷史淵源

北京智化寺始建於明代正統九年(1444),英宗賜名“智化禪寺”,意思是“以佛的智慧渡化人”,初為明英宗時期司禮太監王振“舍宅為寺”所建的寺院,正統十一年(1446),王振擅將部分宮廷音樂移入寺院並組建樂隊,用於寺院佛事和一些民間活動,自此智化寺音樂開始傳承。 [2] 
智化寺京音樂演奏 智化寺京音樂演奏
明清之際,佛曲日益深入民間,大的寺院廣開廟會,並有專門從事音樂演奏的僧人。智化寺音樂古樸典雅,每逢皇族或大京官去世,皇室往往要“賜經一棚“或“焰口一台”請智化寺藝僧做佛事,這使得智化寺音樂名噪一時。
清乾隆八年(1743),御史沈廷芳請命搗毀智化寺精忠祠,智化寺自此便開始走向衰敗。清末民國初。外患內亂使清室動搖,民不聊生,致使智化寺在上層社會的佛事應酬大為減少,不得已有時也為平民百姓應酬一些小規模佛事,所得供養十分微薄。 [3] 
清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智化寺音樂向外傳授到天仙庵,後又分別傳授到成壽寺,水月庵、地藏寺,夕照寺,關帝廟、火神廟等十餘座寺院廟宇,進而傳播到北京周邊地區、智化寺音樂因而成為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時人冠稱為“京音樂”。 [3] 

智化寺京音樂基本特徵

智化寺京音樂藝術特徵

智化寺音樂來源於明代宮廷禮儀音樂,是中發現的古樂中唯一按代傳襲並保存完好的樂種。寺廟中至今保存有明確紀年的工尺譜本,最早的一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第15代藝僧永乾抄錄完成。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其音樂風格古樸、莊重、典雅,依舊保持佛教音樂特有的遠、虛、淡、靜的意境。曲體結構龐大、規範,演奏技法豐富。 [2] 

智化寺京音樂表現形式

智化寺京音樂相關書籍 智化寺京音樂相關書籍
智化寺音樂曲牌名稱古樸雅緻,有的與崑曲同名,甚至早於崑曲;有的與唐代教坊曲、法曲相同,如《望江南》等;有的與宋詞詞牌相同,如《好事近》等。據專家研究,這些音樂曲牌與古代的詩詞格律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在演奏翻調的方式上,智化寺音樂又保留了唐宋以來的燕樂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可見,它在曲目、樂器、宮調、演奏方法等許多方面保存了宋、明舊制。 [2] 
據寺中所存工尺譜統計,各類曲目兩百餘首,曲牌分“只曲”“套曲”兩大類。其用於佛教法事活動的音樂主要包括禪門(聲樂)、音樂門(管樂)、法器(打擊樂)三部分。白天佛事所用曲目多為《中堂曲》,一般由七八個曲牌相連,曲牌有《晝錦堂》《金五山》《錦堂月》等;晚間“放焰口“時所用曲目為《料峭》,通常由十多個曲牌聯成,如《好事近》《千秋歲》等。 [2] 
演奏中所用樂器較為豐富,一類是吹奏樂器,主要有管、笙、笛,一類為擊奏樂器,有云鑼、鼓、鐺子、鈸、鐃等。樂隊編制為九人十四件樂器。有些方面,與民間一般樂器不同。如笙,民間一般為十三簧,而智化寺為十七全簧。笛的音調也比一般笛子偏高。京音樂的主奏樂器管子比民間所用的管子多一空,民間一般八孔,智化寺則為九孔(前七孔,後兩孔)。 [2] 

智化寺京音樂代表作品

智化寺京音樂的傳統曲目有《喜秋風》《拿天鵝》《清江引》《梅花引》《小華嚴》《醉翁子》等。 [1] 

智化寺京音樂傳承保護

智化寺京音樂傳承價值

按代傳承的演奏藝僧在幾百年的傳承中,始終保持高要求,忠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風貌,並未隨意增刪變化。也正是這樣,才將其具有特色的樂器、曲牌和詞牌完整地再現。音樂家楊蔭瀏先生將譜本和寺院藝僧所吹奏的音樂對比後,發現幾百年音樂保持完整,未曾改變。 [2] 

智化寺京音樂傳承人物

張本興,男,漢族,1923年生,2009年去世,北京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智化寺京音樂代表性傳承人。1935年在北京廣濟庵出家,16歲起到智化寺師從普遠住持學藝,為智化寺京音樂第二十六代藝僧。他對笙、管、笛、雲鑼等樂器演奏譜瞭如指掌,演奏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佛事唱誦也十分出色。曾多次隨團赴歐亞各國演出,出版有《北京智化寺京音樂》《智化寺京音樂》等唱片。 [4] 

智化寺京音樂傳承現狀

智化寺京音樂演奏 智化寺京音樂演奏
智化寺26代老藝僧大都過世,健在的本興、福廣又都年事已高,27代傳人在技術上亟待提高。當前社會的巨大變化使智化寺京音樂的發展舉步維艱。近兩年,在多方努力下,及時錄製了現存的45首樂曲。但是,智化寺京音樂傳人在數目上還十分缺乏,樂隊不能達到原有的規模,音色和內容上層次單一,遠不能表現原有古樂的風采。 [1]  智化寺京音樂仍然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進一步搶救、保護。 [1] 

智化寺京音樂保護措施

從20世紀80年代起,政府、音樂界人士和佛教界人士多方努力下,及時錄製了現存的四十餘首樂曲,並以智化寺的京音樂為基礎,組成北京佛教音樂團,多次赴國外訪問演出。 [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京文博交流館(北京市智化寺管理處)獲得興國山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首都博物館。 [6] 

智化寺京音樂社會影響

智化寺京音樂學術研究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智化寺京音樂逐漸被音樂學界所認識並關注。最早是新中國第一代民族音樂理論家楊萌瀏、潘懷素、查阜西等對智化寺京音樂展開了調查研究,在此之後,田青、袁靜芳、張振濤、項陽等音樂學者也發表了諸多有關智化寺京音樂的研究文章。21世紀以來,更有北京聯合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院校的學生將智化寺京音樂作為自己碩士,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 [5] 

智化寺京音樂演出情況

1.智化寺音樂文化節 [5] 
智化寺京音樂文化節 智化寺京音樂文化節
智化寺每年一屆的音樂文化節,內容較為豐富,例如第三屆是集福建南音、西安鼓樂,五台山佛樂、智化寺京音樂等於一個舞台上,讓觀眾欣賞到了眾多古樂:第四屆邀請台灣雅樂十三音同台演出,並邀請樂團演奏改編版的智化寺京音樂;第五屆以京畿地區的傳統音樂為主。邀請了勝芳、北辛莊、李家務等四家傳統音樂會進行展演。每年音樂文化節召開後,有學者和學生針對此做一些論文與新聞報告。 [5] 
2.博物館裏的智化寺京音樂 [5] 
從2004年開始到2014年,智化寺在寺內設立專區,每日進行四場免費演出。每天演出時間固定,上午三場,下午一場,分別是9:00—9:15,10:00—10:15,11:00—11:15,15:00—15:15。演出的曲日有:《小華嚴》《梅花引》《三皈贊》《山荊子》《好事近》《清江引)《喜秋風)《金五山》《醉翁子》《五聲佛》十首,演奏內容是從39首傳統音樂中挑選的曲牌,都是傳統曲目日。每場演奏時間為15分鐘。地點在智化門。除每天定時定點的演出,智化寺京音樂也經常受邀參加社會公益演出。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