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景福宮

(北京市東城區紫禁城景福宮)

鎖定
景福宮位於內廷外東路寧壽宮區東北部,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為康熙皇帝孝惠皇太后(順治帝孝惠皇后)所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照建福宮後的靜怡軒加以重建,以待乾隆皇帝歸政後宴憩之用。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
中文名
景福宮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2] 
著名景點
靈璧石
投用時間
清康熙

景福宮建築簡介

景福宮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面闊、進深各5間,四周環以圍廊。前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後檐東梢間開門,其餘4間為檻牆、支摘窗;兩山面亦皆為檻牆和支摘窗。景福宮坐落於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檐柱柱礎雕刻精美的覆蓮花紋,為宮中少有。屋頂綠琉璃瓦黃剪邊,採用三卷勾連搭歇山捲棚頂,曲線優美,坡度平緩,檐下飾蘇式彩畫。景福宮佔地面積較大,由於屋頂形式處理得當,建築並無突兀之感,造型靈巧舒展,與周圍園林式環境協調和諧,體現了寧壽宮作為歸政後居處的建築意匠。
紫禁城景福宮 紫禁城景福宮
宮外檐下懸匾曰“景福宮”,室內明間懸匾曰“五福五代堂”,為乾隆皇帝御筆。乾隆年間曾在宮內陳設西洋儀器。西窗外仿靜怡軒植梅樹,冬天設氈棚護之。
景福宮前東、西兩面皆為遊廊,與景福宮前廊相通,圍合成半開敞的小庭院,院內植松柏。西側遊廊當中設垂花門,即景福門,門外為一小院,院的正中有一八角形漢白玉須彌座,南北長4.2m,東西寬2.5m,高約1m,座口環以高約30cm的銅質欄杆。座上安放一塊高達4.5m的巨石,挺拔雋秀,紋理清晰,此即紫禁城內著名的山石--文峯。石峯東面下部鐫有乾隆皇帝御製《文峯詩》,説明其具有“景福宮前鎮樞紐”的重要點景作用。過文峯向北再穿過兩重月亮門,即至佛日樓。
景福宮是寧壽宮東路的主體建築,其北為梵華樓,西與中路景祺閣相望。宮與周圍建築之間靈活安插遊廊與虎皮石牆,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彼此連通的建築環境。

景福宮景福宮與靈璧石

經奧運會組委會授權,由中國觀賞石協會主辦、順峯集團承辦,北京奧組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國家旅遊局、中國收藏家協會支持的"中國觀賞石博覽會2007走進奧運北京邀請展"於2007年9月28日在京舉行。這是我國最大的一次觀賞石博覽會,會上展出了海內外觀賞石的精品,特別是陝西步長集團收藏的被命名為“奧運火炬”的高9、8米,重達98噸的靈璧石成為展覽會上最突出的亮點。在展覽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郝建秀來到步長集團奧運火炬石前參觀,她仔細聽取了步長總裁趙濤和中國靈璧石協會秘書長的講解,對步長收藏奧運火炬靈璧石作出高度肯定和評價。
據地質科學家考察,靈壁石形成於9億到10億年之前,由海底藻類物質在特殊的地質條件下形成,隨着海底成為山,只有在我國安徽靈璧縣70多處山中埋藏。靈璧石為我國獨有,與中國文化發展相伴,遠古時傳説的黃帝制磬鐘、堯制八音,舜時擊石拊石,戰國樂器八音石均為靈璧石。隋文帝鍾愛“卧虎石”,唐代有“園無石不秀,齋無石不雅”之説。“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為宋徽宗所題,清朝時乾隆六下江南,三次為靈璧石繞道,並御題靈璧石為“天下第一石”。現在北京故宮的御花園、乾隆花園、寧壽宮、倦勤齋、景福宮、三友軒等處均放置靈璧石。它們玲瓏剔透,空靈典雅,大度雍容。為古老的宮殿增輝添彩。

景福宮研究性修復

2018年1月,梅賽德斯-奔馳星願基金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公益戰略合作。根據協議內容,梅賽德斯-奔馳星願基金將通過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對故宮博物院進行資助,在多個領域開展公益戰略合作,包括對年久失修的景福宮深入展開“研究性修復”,以期恢復歷史原貌,早日面向公眾開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