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通針毛蕨

鎖定
普通針毛蕨(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 (Gaudich.) Ching)是金星蕨科、針毛蕨屬中等大的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150釐米。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頂端密被紅棕色、有毛的線狀披針形鱗片。葉簇生;灰綠色,幹後禾稈色,基部被短毛,向上近光滑;葉片三角狀卵形,三回羽狀;羽片近對生,斜上,基部一對最大,長圓披針形,漸尖頭,葉脈不甚明顯,葉草質,幹後褐綠色,孢子囊羣小,圓形,每裂片生於側脈的近頂部;圓腎形,淡綠色,孢子圓腎形,周壁表面具稀疏的小刺狀及小穴狀紋飾。
分佈於緬甸、尼泊爾、不丹、印度、越南、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及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廣佈長江以南各省區。向西至四川和雲南東北部。生長在從海岸起上達海拔1000米的山谷潮濕處。
普通針毛蕨在中國民間被廣泛用於治療水腫、外傷出血,具有清熱解毒、去瘀散結的功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普通針毛蕨
拉丁學名
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 (Gaudich.) Ching [6]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金星蕨科
針毛蕨屬
普通針毛蕨
命名者及年代
(Gaud.) Ching,1963

普通針毛蕨形態特徵

普通針毛蕨
普通針毛蕨(5張)
中等大的陸生植物, [2]  植株高60-150釐米。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頂端密被紅棕色、有毛的線狀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0-70釐米,粗3-5毫米,灰綠色,幹後禾稈色,基部被短毛,向上近光滑;葉片長30-80釐米,下部寬20-50釐米,三角狀卵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基部不變狹,三回羽狀;羽片約15對,近對生,斜上,下部的相距6-10釐米,柄長2-2.5釐米,基部一對最大,長10-30釐米,寬4-12釐米,長圓披針形,漸尖頭,基部略變狹,上側與葉軸並行,下側斜向下,二回羽狀;一回小羽片15-20對,互生,斜上,向上的多少與羽軸合生並下延而彼此相連,下部數對略有短柄,長3-10釐米,寬0.8-2釐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圓楔形,羽狀分裂;裂片10-15對,斜上,彼此接近,長4-12毫米,寬2-3毫米,披針形,鈍頭或鈍尖頭,基部彼此以狹翅相連,邊緣全緣或往往鋭裂;第二對以上各對羽片和基部的同形,但基部不變狹,漸次縮短。葉脈不甚明顯,側脈單一或在鋭裂的裂片上分叉,斜上,每裂片3-7對。葉草質,幹後褐綠色,下面被較多的灰白色、多細胞、開展的細長針狀毛和頭狀短腺毛,上面沿羽軸和小羽被短針毛,葉軸和羽軸淺禾稈色,下面光滑,上面被多細胞的細長針狀毛。 [3] 
孢子囊羣小,圓形,每裂片2-6對,生於側脈的近頂部;囊羣蓋小,圓腎形,淡綠色,成熟時隱沒於囊羣中,不易見。孢子囊頂部具2-3根頭狀短毛。孢子圓腎形,周壁表面具稀疏的小刺狀及小穴狀紋飾。 [3]  [7] 

普通針毛蕨生長環境

普通針毛蕨生長在從海岸起上達海拔1000米的山谷潮濕處。 [3] 
普通針毛蕨 普通針毛蕨

普通針毛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緬甸、尼泊爾、不丹、印度、越南、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及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廣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向西至四川(峨眉山)和雲南東北部(綏江)。 [3] 

普通針毛蕨繁殖方法

孢子採集:普通針毛蕨的成熟孢子採自將帶有成熟孢子的葉片置潔淨紙袋中,放於乾燥通風處使孢子自然散落,約7天后將孢子去雜並收集於硫酸紙袋中。
培養方法:採用混合土培養。將過細篩的草炭土和細沙按4:1的體積比均勻混合後放入底部有孔的塑料盤(大小為25釐米×20釐米×5釐米)內,基質厚度約3釐米,待基質表面整平、壓實後將塑料盤泅水。將孢子均勻地撒播在土壤表面,用保鮮膜封盤口,在保鮮膜上打幾個小孔。先置黑暗處培養24小時。培養室温度為25℃;熒光燈光源,12小時光照,光照強度2000-2300勒克斯。如覆蓋幾天後的保鮮膜上結有一層水霧,則表明混合土濕度適合孢子萌發。普通針毛蕨配子體性器官出現後,每天用噴壺噴水1-2次,以利受精。 [4] 

普通針毛蕨主要價值

普通針毛蕨在中國民間被廣泛用於治療水腫、外傷出血,具有清熱解毒、去瘀散結的功效。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