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雅達節

鎖定
據舊約《以斯帖記》,猶太人在波斯亞哈隨魯(即薛西斯一世,元前485~465)年間,王后以斯帖不避艱險拯救猶太民族免於遭受滅族屠殺的災難,以後成為一個慶祝的節日,稱為“普珥節”, 普珥節的日子是每年亞達月十四、十五日,由於尼迦拿日和普珥節相挨一起,所以後來就歸併入普珥節。今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仍保持這個歷史上歡樂的節日, 成為一個國家的狂歡節,孩子們化裝嬉戲,燃放爆竹,互贈糖果禮物;成人大擺筵席,開懷痛飲,甚至醉得不省人事。“不省人事”的希伯來語讀作“羅雅達” ,“普珥節”今日另一名稱變為“羅雅達”節了 。
中文名
羅雅達節
別    名
普珥節
性    質
節日

羅雅達節以斯帖記簡介

羅雅達節背景

以斯帖記Esther是《舊約全書》的一卷,古希伯來人的一部小説,描寫猶太女子以斯帖在波斯王宮中為本民族鬥爭而取勝的故事。這篇小説作於公元前 2世紀,技巧嫺熟,借古喻今,用歷史故事來鼓勵當時在安條克暴君統治下的希伯來人團結起來為本民族作英勇機智的鬥爭。小説富於愛國愛民族的思想感情,沒有宗教的宣傳;有人主張不把它編入《聖經》,但未被接受。
“以斯帖記給我們其它聖經書卷沒有記載的猶太人歷史。舉例説,猶太人到今天仍然慶祝普珥節,這裏記錄這節日的來源。”~顏梅亭

羅雅達節地位

壹·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
最近有一個西方人問一個俄籍猶太人,假如俄國加強反猶太人的政策,結果會怎樣。他回答説:“大概是又多一個節期吧!”那西方人請他解釋。他説:“法老企圖消滅希伯來人,結果是逾越節;哈曼想滅絕我們,結果是普珥節;安提阿古依彼芬尼想逼迫我們,結果是獻殿節(光明節)!”
以斯帖記説明普珥節這個豐富多彩的猶太節日的來源。今天,在一年一度公開誦讀這本書時,每當讀到哈曼的名字,便噪音迴響了。

羅雅達節特點

以斯帖記在幾方面都很獨特,記述不守習俗的猶太人的故事。他們情願留在波斯享繁榮,而不願象少數的餘民跟隨所羅巴伯回到耶路撒冷,過艱苦的生活(拉二)。除了禁食之外,以斯帖記沒有其它宗教活動可供參考。
本書另一個明顯的特色是沒有提到神的名,這令到一些人懷疑它應否列在聖經中。但巴斯德指出,耶和華(Jehovah)這個名字有四次用離合體的語言形式隱藏在書中(一20;五4;五13;七7),都是在故事的關鍵時刻出現。另一個名字“Ehyeh”(我是自有永有的)有一次用離合體的語言形式出現(七5)。史廓治説:“這不是巧合。使用這種形式書寫的人,顯然知道其難度。”
由於很少基督徒認識希伯來文,而離合體如不用例子説明也很難解釋。我們引用兩句斐雅森充滿藝術和巧妙的英文韻句,列出離合體的形式。他用LORD代替希伯來文的YHWH。注意他所用的形式跟希伯來原文一樣。例如原文中第一個例子用字首,第二個例子用字尾。另外,第一個例子的LORD是倒轉串寫的,第二個是正常的用法:
Due Respect Our Ladies,all Shall give their husbands,great and small。(一20)
IlL tO feaR decreeD I find,Toward me in the monarch's mind.(七7)
雖然神的名沒有明顯地記在書中,但他藉着一連串有計劃的“巧合”為他的百姓提供拯救,他的同在和能力在整卷書中都清楚表明出來了。縱使耶和華的名與那些自願留在巴比倫、沒有回到耶路撒冷的人明顯地沒有連在一起,但他對他們的看顧一點也毋庸置疑。他們仍是他的子民;他從那些企圖消滅他們的反猶太主義(由魔鬼策動)中保守他們。神是所有歷史的作者,縱使他不是每一頁都簽署。
羅維理的詩很合適用來作以斯帖記的評註:
那大復仇者似乎漠不關心:
歷史的冊頁只記載
一個在黑暗中的死亡摸索——
在舊制度與神的話之間。
真理永遠在絞刑台上;
錯誤永遠在王座上:
然而絞刑台管着將來;
在不知的朦朧中,
神站着,在暗影中
看顧屬他的人。
新約聖經沒有引述以斯帖記,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以斯帖記的死海古卷。加匕其它種種原因,一些人(包括一些猶太人)質疑以斯帖記的正典地位。無論如何,本書有奇妙的教訓:即使神的子民不順服,神仍是信實的。

羅雅達節作者

貳·作者
本書作者無疑是一個熟悉波斯習俗和王宮細節的人。(考古學家已經證實其中的一些特點。)作者寫來象耳聞目睹;他用的文字是被擄後的希伯來文。有人認為作者是以斯拉或尼希米。猶太人的傳統説未底改是作者。但事實上我們不知道誰寫以斯帖記;也許本書地上的作者不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吧。無論作者是誰,正如《講台註釋》所説:“不信神的人不能寫出這樣一本書來;信神的人看了信心不能不得堅固。”

羅雅達節寫作日期

叁·寫作日期
以斯帖記十章2節暗示亞哈隨魯王(薛西)已經死了。由於他在主前四六五年死去,因此本書一定在其後寫成。書中波斯文化的細節,作者可以參閲宮廷的記錄,以及象眼見一般的描寫,都支持本書在薛西死後不久寫成,大概在亞達薛西年間(主前464至424年)。而不信神的批評家一如他們的習慣,將本書定在一個較後的日期(主前三或二世紀)。

羅雅達節背景與主題

肆·背景與主題
本書的事情發生在以斯帖記第六和七章之間,就是在波斯王亞哈隨魯(薛西)統治期間。本書論到那些決定留在巴比倫的猶太人的故事,他們沒有跟隨小部分的餘民,在所羅巴伯的帶領下回到耶路撒冷(拉二)。本書書名取自主角以斯帖,那位成為王后的孤女。以斯帖是波斯名字,意思是“星”,可能來自女神伊施塔(Ishtar)的名字。她的希伯來文名字是哈大沙,意思是“番石榴”。
亞哈隨魯的宮廷在書珊;是波斯三個主要京城之一。另外兩個是亞隨密化(以伯丹拿)和巴比倫。書珊是希伯來名宇,意思是“百合花”。先知但以理曾在那裏一段時間(但八)。尼希米在以斯帖後的時期在巴比他服事王(尼一)。故事在這裏發生,開始於主前四八三年。(薛西在主前486年登位;第一章開始是他在位第三年[3節]。)